第七章 你看你看,天使的臉(二)(2 / 3)

疑問之美

在這個風雲變幻的宇宙中,在這個充滿神奇的世界裏,我們都有著太多的疑問。這無窮的疑問都充滿著獨特的美。 曾經“風華正茂”的毛澤東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曾經屈原產生了慷慨豪邁的《天問》。曾經牛頓對蘋果落地的現象產生了疑問。 曾經我問自己,人為什麼什麼活著? .. 在一天天的成長經曆中,我的心中不斷地產生了無數的疑問。而正是這諸多的疑問。聽到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看到霍金的唯一能活動的手指點人生, 經曆人生的困苦時,我問自己,人為什麼要活著,我一次次地迷茫,深思,再深思..  但是,當我看見科學家們豐碩的成果,文學家們不朽的著作,體育健兒閃光的金牌,工人和農民豐收的微笑是..我似乎終於明白了。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短暫的,對於整個宇宙來說,短短幾十年隻是在彈指一揮間。生活的快樂與不快樂,並不取決於你的人生軌跡,也不在於你的付出與收獲,它隻在於我們每個人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即使你一輩子都為著你的理想追尋最終並未成功,但是因為你付出了,你的人生就是最有意義的,最有價值的。人生的幸福與快樂並不在於你的收獲,而是在於你的奮鬥過程。記得馬克吐溫在他的《生命的五種恩賜》中,曾告誡我們,名利、金錢等各種誘惑都隻是身外之物,隻有你人生中的經曆和積累才是最可寶貴的財富。所以,當我再看到蘇軾三番五次的堅持自己的政見而被貶謫時,當我再看到陶淵明的隱居山林時,當我再看到徐本禹的放棄大都市的生活來到貴州山區支教時,我不再疑問。因為我知道正是這些才撐起了他們生命的厚度!當離高考還有兩個月的今天,我也不再疑問。因為我知道高考隻是另一個起點,而不是一個終結點,它隻是人生許多次轉折中的一次,並不代表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人生的路還很漫長,在我們麵前的還有多次的“高考”在等著我們,我們還要經曆許多從疑問到解惑的過程。 疑問是一種美,是一種對於人生思考的美,是一種對於生命探索的美,是一種感悟生活的美。每個人的人生都經曆著從疑問到另一個疑問的過程,我們的生命也是從疑問中得到完善。這就是一種美!一種改變人生的美,一種感動靈魂的美,一種撐起生命厚度的美!

雪中新芽

初春的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代替了漫天飛舞的柳絮,白茫茫的一片,似乎壓住了所有的生氣,一切的一切都顯得——冷!高三,唉..

難得有雪,獨自走在飄雪的校園。看看天,看看遠方,才感覺到天地之廣袤,才意識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猶如那風中飄舞的不知去向的雪花無助、迷茫..不經意間瞥

見了那被雪片壓彎的小楊樹的枝條,好似生氣全無,就像我自己。陡然間,心中湧起一股衝動,一股強烈的衝動:何不拂去枝條上的雪,讓它輕輕鬆鬆地不帶任何重壓地生活呢!伸出手,慢慢地向枝條伸去,卻又停在了半空:“我給枝條拂去雪花,誰為我拂去心中的雪花呢?”手縮了回來:“心中有雪的日子太難熬!” 手又伸了出去。 慢慢地拂去一層一層的雪。 “新芽!新芽!”當幾顆鵝黃中泛著綠意的新芽呈現在眼前時,我驚呼道。 迫不及待而小心翼翼地再輕輕拂去整個枝條上的雪,一顆顆的新芽出現了。雖不飽滿,卻充滿了生氣。 “好頑強的新芽!”我不禁自語道。 “說什麼呢?”不知什麼時候,班主任站在了身後。我回轉身,恭敬地叫了聲:“老師!” “曉婁,看什麼呢,這麼出神?” “新芽!新芽!雪下新芽!”我驚歎地回答。 “哦,新芽!它們的確值得我們駐足。天雖然冷,雪雖然厚,但壓不住生命的萌發。這些新芽,經曆了一冬的儲蓄,必定會在春天萌發的,就像你一樣。”“像我一樣?像我一樣..”我迷茫地看著老師。 “是的,正如你,十年寒窗孕育正是你的冬天。”班主任說著走遠了。 看著新芽,我陷入了深思.. 噢!新芽如此,自己也是如此。現在是自己的冬天,但這不也是自己積蓄力量的時候嗎? 冬天雖漫長,但春天總是會來的。隻要心中有夢,還怕新芽不萌發嗎? 玉砌般的世界,好美!

積累與創造

看到這幅圖,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像極了一座階梯。這座階梯代表了天文學的發展。表麵上看來,牛頓的發現立足點最高因為它的萬有引力定律完整地闡述了整個宇宙天體間的運動規律,而其他科學家都不過是發現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我們是否就可以因此下定論:天體運動規律的發現,隻是牛頓一人的功勞呢? 顯然不是這樣,回顧牛頓的探索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哥白尼繁榮“日心說”開啟了現代科學的大門也提出了天體運動方式這一論題。隨後布魯諾等人進一步豐富了這一學說。牛頓受“日心說”的影響,開始研究天體理論,他改進了伽俐略的天文望遠鏡,認真研究了前人的天文觀測數據,所以說,牛頓的發現是融會了前人的探索成就,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之所以看得比別人遠些,是因為我站在舉人的肩膀上。”

如果沒有前麵那些科學巨人十年如一日的觀測計算,也就不會有牛頓後來的驚人發

現。正如這幅圖畫給我們的啟示一樣,如果沒有前幾級階梯的點滴積累,默默支撐,也就不會有最高一級上那迷人的風光。 哲學上說沒有量變的積累,就沒有質變的飛躍。那座階梯的前幾級,都可看作是一種積累。直到牛頓的出現,才把這種積累升華到“質變”,從而使認識更上一層樓。古今中外,許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無不經曆了一個量變到質變,先積累後創造的過程。 王羲之經過了“嚐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積累,才寫出了筆走龍蛇的《蘭亭閣序》;李時珍經過親嚐白草的積累,才編成了祖國的醫學寶典《本草綱目》;馬克思經過了二十年的資料收集整理思考,才寫出了享譽全球的《資本論》;歌德經過了六十載的“筆耕”,才寫出了舉世聞名的《浮士德》。凡此種種,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沒有經過量的積累,就妄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然而,僅有積累是不夠的,從量變到質變也是有條件的,這便是我們的創新精神。哥白尼沒有提出正確的結論毫不足奇,因為“量”的積累還不夠。然而為什麼到了伽俐略時代,有這麼多假說、推論,仍然總結不出最新的成果呢?這便是伽俐略身上缺少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創新精神,他隻懂得孤立地局部地進行研究,最終功虧一簣,令人歎息不已。 隻有積累,才能為日後的飛躍打下堅實的基礎;隻有創造,才能在積累的泥土中開除瑰麗的花朵。

平衡的支點

也許,老人是孤寂的。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生活在海邊,重複著單調的生活,即使偶有風浪,也是孤身奮戰。但我覺得,他並不孤寂,至少不覺孤寂,因為他有一顆耐得住孤寂的心。這是一一個多麼矛盾的形象,一方麵過著單調的日子,一方麵卻與大魚相搏;一方麵心如古井波瀾不驚,另一方麵卻充滿了挑戰的堅韌。這是一個似乎並不存在的人物,而他卻出現在海明威的筆下。所以,我甚至覺得《老人與海》的重心並不是老人,而是老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所處的精神境界。也許在作者看來,這是一個喧囂不可調和的世界,充滿了狂躁、不安和欺騙,而老人,卻在一片寧靜的天地中找到了自己平衡的支點。 有人厭倦了塵世的生活,但絕對的隱居是不可能的,至少人的心境也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老人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方式,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他的願望:孤獨地生活,孤獨地奮鬥。他把理想和現實的支點放在了最合適的位置,找到了兩者最平衡也是最契合的地方。 其實,我們也有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常常為此而苦惱。這正是由於我們沒有找到兩者之間最平衡的支點。一味地憎恨現實的黑暗或一味沉溺於理想的夢幻都是不可取的。你的態度就象一竿橫杆,一頭挑起對世界的清醒,一頭擔起對理想的夢幻。也許你會顧此失彼,手忙腳亂,心中也因失衡而起怒氣,但隻要定下支點,使之平衡,一切便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