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長城
五歲那年去北京,讓我流連忘返的地方,就是那條“巨龍”-長城。 那天清晨,爸爸媽媽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把我叫醒了,說是帶我去看一條“巨龍”。他們的話一下把我的好奇心勾了起來。我三下二下就把衣服穿好,那困勁早已逃得無影無蹤。 坐了30分鍾的汽車,我們到達了目的地-長城。我一看,哪有什麼巨龍,這不是一眼看不到頭的石階嗎?媽媽這時卻說:“這可不是什麼石階,這就是舉世矚目的長城啊!”我便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我抬頭往上看,“這真像天梯!”我情不自禁地說。 我們先來到了幾座矮塔下麵,走到裏麵,站在高處向外一看,所有的風景盡收眼底。 走出一個個小塔,我們來到了一座廟前,裏麵的牆壁上畫著各種各樣的佛,大的、小的、高的、矮的..讓我看得眼花繚亂,我就叫它-佛廟。 走出佛廟,我們又來到了過去打仗用的小炮樓裏。它分為上下兩層,上麵是打仗用的,下麵是存放弓箭以及攻打敵人的工具。我認為設計這種小炮樓的人真是聰明絕 頂,這樣我軍既不易受傷,而且又能向敵人發射“子彈”。 時光如水,時間悄悄的從我身邊溜走,一天結束了,又一次來到長城腳下,我的心情激動萬分,頓時,我熱淚盈眶,我真為我國有這樣的文化遺產而感到驕傲、自豪。 長城,你是我國的一個亮點。
解放路新年景
解放路新年景 雖然這個美麗的地球上,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各個地方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解放路。 新年的解放路是與眾不同的。當你走在路上時,你有一種輕盈的坦然的放鬆的感覺。那用青石板鋪的路,使人一看就想走。 看那路上的行人,穿的真華麗。有一位女士身穿一套毛皮大衣,頭染金發,大大的眼睛既水靈又有精神,時不時的有人在看著她。 咦!這人怎麼拿了這麼多東西,電冰箱啊、電視啊、還有一大堆吃的和喝的。我想:他是準備回老家探望爹娘的吧。 商店裏買賣的商家又是另一翻景象。“嘿!快來看啊,新鮮的糖炒栗子啊!”老板大聲叫賣。頓時,人們紛紛去圍觀;“肯德雞,肯德雞!”一個小孩拉著父母邊說邊走;“成交。”路邊賣耐克鞋的老板高興的說。 再沿著寬敞熱鬧的街看去,兩邊的房子也很有特色。新開元大酒店、香溢大酒店、浙二醫院等大樓,高入雲天,豪華,氣派。帶著古色新裝的矮房店麵,襯托在其中,看上去別致而經典。每當夜幕降臨,路燈,廣告的霓虹燈,還有店鋪裏射出的燈光,輝映在一起。人在其中,仿佛置身天街。 整條街好象穿越時空,來到今人眼前。就連外國來的客人,嘴裏也總是念念有詞,讚歎不已!“OK!OK!” 新華書店,教育書店,像是外國建築,好象穿錯了服裝的明星演員。 新年到了,大家都買上東西。老家在外鄉的人,回家探望父母,和父母一起吃頓團圓飯,高興高興;本地人就準備年貨,迎接親朋好友,歡度新年。 解放路上的各個商家,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
遊頤和園
遊覽過北京的人,都愛提起頤和園,就像談起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心中充滿了深深的懷念。那曲折別致的假山,綠水圍繞;那玲瓏剔透的樓閣,耀人耳目;那青翠繁茂的樹木,令人陶醉。把它比作一顆出土的明珠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如果你去遊覽一番,再細細咀嚼,就更會覺得這一比喻是恰到好處了。 全園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那高聳的假山全由黃石堆砌而成,山下流水淙淙,傳來一片悅耳的聲音。山上樹木蔥籠茂盛,清香撲鼻;沿路怪石嶙峋,花草參差。更妙的是,在山腰看圍牆,隻見一條磚瓦砌成的石龍盤繞而上,栩栩如生,好像真要騰雲駕霧飛越而去。再往上石梯就比較陡峭了,蜿蜒曲折,有時能看見山頂上的遊客,聽到他們的談笑聲,但真要到頂,還要努力呢。終於到達山頂,鳥瞰全園,樓台亭閣掩映於綠水青山之間,氣勢雄偉,煞是好看。
法國有位傳教士曾這樣描述頤和園:“----以人工疊石成小山,有高二丈至五丈者,聯貫而成無數小山穀,穀之低處清水注之----穀中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花園,有瀑布----山丘之上遍栽林木,而以花樹為多,真人世間之天堂。” 頤和園展示了中國園林傳統的風貌,高峻的樓台,清幽的庭院,其間曲折密布的小徑相連接。即使嚴寒的冬天,連綿不斷的峰巒仍披著綠裝,色濃似染,空氣清新。漫步其間,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頤和園放射出的光彩,足以讓我們自豪地說:“頤和園,美麗的園林,是我們的!”是的,的確是的,頤和園是一顆鑲嵌在廣闊國土上、鑲嵌在人民心頭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遊青島
暑假我到了青島,在碧波翻滾的海灣中暢遊;在延伸到海麵的棧橋上觀賞“大雨落幽燕”的奇景;在出海遨遊的客輪上。 卷著白色的浪花向你湧來,就是看見各式小樓靜臥在綠樹叢中。每一個“饅頭”的脊背後麵都有著不同的畫麵。越走越想看,越看越想走,每次從海邊遊泳歸來,我都很願意步行一段路,以飽覽沿途的風光。如果在這兒多呆幾天,再厚的鞋底也會磨薄。我敢保證,經過這樣一番徒步鍛煉之後,再去登珠穆朗瑪峰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在一條條誘人的馬路兩旁,便是青島那密密麻麻的、式樣奇特的房屋了。在這裏德國人留下的痕跡隨處可見。最明顯的恐怕要算這些聳立在馬路兩旁的“人”字頂的樓房了。“人”字頂的樓房北京也有,可沒有這裏的多。登上小漁山頂上插入雲霄的觀賞閣最高處,俯瞰青島市容,就會望見整個青島是一片紅、一片發灰的紅,就像從陰雨中露出的晚霞。那一片片的紅,便是那一個個的“人”字頂組成的。假如你走在街上或巷子裏,猛拾起頭向馬路兩旁看一看,又會發現你的身邊立著一塊塊的黃,這就是土黃色的樓牆,它又像是沙漠中的戈壁。紅色的頂,配著黃色的牆,便構成了青島的奇觀。這些老式房屋都有著狹小的窗戶,矮小的煙囪,還有著很不相稱的黑洞洞的大門和高高的台階。對我們北京人來說,住這樣的房子當然會覺得非常憋悶,我想住在這房裏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島人,也會有同感吧!但是瀕臨海岸的新蓋的一幢幢樓房,就大不一樣了,這些樓房完全擺脫了德式的尖頂的古老式樣,換上了新穎的外形。屋頂衝向藍天,高大的窗戶仿佛能吞掉大海,還有樓前那花園似的庭院,映襯著高高翹起的屋簷,這具有民族色彩的,而又現代化的建築多有氣派!住在裏麵又該多麼舒適啊!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經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設計自己的建築了。我相信,等我下次再來青島的時候,矗立在海邊的摩天大樓,一定會把那一片淡灰色的紅屋頂掩沒住,出現在眼前的青島,將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青島的路是特別的,青島的房屋是持別的,青島的人也有著不同的氣質。青島人大都是膠東個頭,操一口山東話。論穿著,青島畢竟不如北京時髦,無論怎麼趕也還是要慢一步。北京早已很講究穿戴了,他們卻依舊是簡便服裝,一件襯衫,一條短褲就可以在街上走來走去。但就是這些衣著樸實的青島人使我感受最深。
我在北京時,任憑怎麼橫衝直闖,也不會迷路,而在青島我們每走一段路,都得小心翼翼,要不,你本來往東走著,三回兩轉地卻繞到西邊去了。為了避免這種麻煩,一邊走一邊問是最好的辦法。在別的地方,問路是要選人的。隻有老大爺、老大娘或警察才肯熱心地為你指路,有的人則會給你一副冷冰冰的目光之後,繼續走他自己的路。可青島人不是這樣。無論大人小孩、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有人告訴你怎麼走,乘幾路車,甚至在汽車上,還會有人專門為你報站。我對這些人真是感激不盡。 正是這些人,正是這些人的一副副真摯而熱情的麵孔,使旅遊者們很快地適應了青島的生活,踱著輕盈而悠閑的步子你看,在青島主要的馬路中山路上,外地人比本地人還要多,在擁擠不堪的商店裏,你甚至難找到一個本地人,正是這些穿戴各具特色的,而又在旅遊中得到充分休息的人們,彙成了青島海潮般滾滾的人流。 目睹從南極勝利歸來的“J121打撈救生船”的雄姿..這些都使我陶醉,然而青島的每一條路,每一幢房,每一個人卻給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青島的馬路像迷宮裏的路,隻是它交錯相通,不會把你困在裏邊,也不會像北京的舊街似的突然冒出一條死胡同來。青島市內,除了三四條主要的長馬路以外,便是短小的,分布得像蜘蛛網似的街道了。這些街道雖然很不起眼,名字卻叫得很響。每一段馬路都有一個饅頭狀的山脊,不是上坡,便是下坡。上坡不難,很容易登上“饅頭”的脊背,而下坡時就有趣了,不時望見藍色的海水。 記得在我們踏上歸程的那一天,在青島火車站的月台上,我快活得像一隻小鳥。是呀!馬上就要回家了。然而隨著汽笛的長鳴,當我感到火車啟動的那一瞬間,我的心中卻燃起了一股留戀之情,我猛地走向窗口,目送著這座漸漸遠去的海濱之城。在火車上經過一夜的顛蕩,我們終於到了家,出站走了不遠,前門的廣告牌就躍入眼簾,四個巨大的字--“青島啤灑”被鮮豔的底畫托著,使人感到那麼親切!頓時,我仿佛又回到了青島,仿佛又走在那曲折的小巷裏,又站在那戈壁式的房簷下,又彙入了那海潮般的人流..。
眼淚是從那裏來的
眼淚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是過去! 過去僅僅是一種回憶,每個人的回憶都會有痛苦! 4年了,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對一個不在女孩愛了4年。 那一天,事情是來得那麼突然。一直以來,我以為隻有電視機才有的那種情節,那天竟然在我身上發生了,一場車禍就~~~~~~~~
她離開了我,前幾天我夜裏很累,好想她,想著想著就睡著了~~~當我起來的時候我已經是第二天的中午了,爸爸媽媽很早就丟下我了,隻有我還有奶奶一起了。我肚字餓了,想進去廚房弄點東西吃,突然就聽廚房裏麵有聲音傳了出來,我進去一看,我呆住了,是她,她在弄東西吃,我揉了揉眼睛,原來是我眼花了,可能是我想她太入神了,我走過去,一看,這不是我最喜歡吃的“愛情餃”嗎。以前我在她家裏吃的,隻有她才會做這種餃子,而且我們還給她取了一個名字叫“愛情餃。”她說過配料是自己調的,也隻會為我一個人做。我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