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提倡說普通話(二)
猴子的啟示
一隻猴子摘到了桃子,又因為看到個西瓜,而拋棄了桃子,後來又看到了兔子而丟了西瓜,最後得不償失什麼也沒得到。故事中的猴子就好比現在社會中競爭激烈的人們。“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恰好比喻了現今的人們。猴子的行為,不能算不好。我認為:既有利又有弊。
利在於猴子勇於追求的精神,他不滿足於現狀,追求著更好的事物。這樣,機會一來,
他隻要懂得緊抓機會,幸運的話,說不定就成功了。 而弊則在於猴子貪得無厭,這種貪欲是不可學的。人如果都成了貪心的人,就如猴子一樣,幸運的得到了桃子,卻又不知滿足,最後什麼都沒有,豈不是得不償失,活該如此嗎? 所以照我的看法:人既要有勇於追求事物的精神,更要有知足的概念才是。人的一生有得有失,一切都是難以預料的,人人都無法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些什麼。得到意外之財應該告訴自己不能貪心,更不可強求。該固守本分,也該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絕不重蹈覆轍。我想猴子並不像人類有這樣的聰明才智,我也不知道猴子能不能從他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若是猴子能夠,那麼人豈能不如禽獸。如果猴子無法吸取教訓,那人類就更不可像猴子那樣。因為人有思維,如何能和猴子相比較呢? 總而言之,這“猴子”的故事,隻是反映了一個社會現象。當你看故事,在笑猴子笨的時候,可千萬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猴子”,或者會不會變成“猴子”呢?
孝心無價
著名女作家畢淑敏曾說過,她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父親早逝,弟妹還小,全家重擔都由母親一個人來挑,在這種情況下,他卻提出要念大學。於是,母親不得不去賣血。這樣的故事,我也不喜歡。這樣念大學,吸收的每一點知識無不浸透著母親的鮮血。即使苦孩所有科目都成績優秀,但有一科隻能給他個不及格,那就是——孝心。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物可以找個標準去度量,如我們用貨幣度量商品價值;而有些事物則是量不了的,比如孝心。孝心無價! 還記得那首《遊子吟》嗎?“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慈母對遊子的愛與關懷。而當我們沿著曆史長河尋覓時,兒女的孝心是否也能回報母親的厚愛呢?不乏其人!我國有著孝順父母的傳統美德。古時二十四孝的故事,現在讀來仍感動不已。為了父母,他們有的大雪天在結了冰的湖麵上趴著,用身體的熱量把湖麵融出一個洞,從中撈魚,以孝敬老人;有的母親喉中噎痰,他便充當“吸痰器”.. 聽過彭德懷的一個故事:一次,彭母生病,大小便失禁,弄髒了褲子,怕他看見,就藏在床下,結果硬是被他找出來,洗了。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彭德懷對母親的一片孝心真是千金難買呀!如果將他們的孝心用巨輪承載,那麼太平洋也會為之漲潮。
久聞美國社會子女成年後無義務贍養父母,最近讀的一則消息更讓我愕然,這位美國作者說:“在動物界,父母養育兒女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兒女贍養父母,是隻有人類世界才有的事。”天啊!人畢竟是人,人非草木啊!難道父母辛苦了一輩子,最後落個無依無靠、寂寞冷清的晚年嗎?外國流行一句話:“上帝無暇照顧每一個人,所以才創造了母親。”母親的辛勞大家都明白,可為什麼談起“孝心”就有人沉默起來?在我們的同學中,孝心的概念也似乎逐漸淡化起來,不過有人還有“理由”:現在學習忙,無暇談孝心,以後有時間再說吧!這不是理由!也許我們一輩子都很忙,真要到不忙時,可能已經沒有機會了。孝心是無價的,那麼它可以是一頂方博士帽,也可以是試卷上一個紅紅的150分。在父母眼裏,在孝的天平
上,它們等價!孝心不需我們專門去做什麼。隻要心中有孝,孝心就蘊含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說到這裏,我想將孝心的涵義推而廣之。祖國也是母親,對祖國的熱愛亦即對母親的孝心。當年赴美留學的錢學森,回國時受到重重阻撓,人家揚言:“就是斃了他,也不讓他回國。”可他到底衝破阻力,投回祖國母親的懷抱。是什麼力量支持他?是他那顆赤子之心! 祖國母親的兒子中有一些特殊的遊子——香港、澳門、台灣!97香港已經回歸,99澳門回歸在望,這是多麼催人淚下的場麵。而台灣,你何時回來呢?但我相信,孝心無價,孝心的驅動力無窮,總有一天,你遊累了,那時母親溫暖的胸膛將是你避風的港灣! 願天下兒女都明白孝心的真諦!
說遠近
記得曾讀過一篇美國小說,題目就是《遠和近》,情節很簡單,但卻使人久久回味。一位火車司機在鐵路上度過了一生,嚐遍人生百味,但在他的生活中總有一件平凡而特殊的事情,那就是每當他定時地開過一個小鎮時,路邊的一座小屋前總會有一位婦人微笑著向他招手,他也拉響汽笛向她致意。這個小插曲使他每天都精神振奮地投入生活,因此他打算退休後一定親身來到這個小鎮,去拜訪並感謝那位婦人。可當那天他真正叩開小屋的門,與她麵對時,他從她的眼中讀到了驚訝與不安,他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唐突,在十分尷尬地說明來意後,匆匆地離開了。他走的時候感到自己犯了一個不可彌補的錯誤,他丟掉了一些最可寶貴的東西。 距離的遠造就了心靈的近,距離的近倒形成了心靈的遠,這究竟有怎樣的寓意呢? 遠與近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它們同時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人的理想、信仰、精神生活構成了遠的世界;人的工作、家庭、現實生活則構成了近的世界。前者的遠在於它是從遠處觀察生活、設計人生;後者的近在於它是於近處實踐生活,體驗人生。遠是近的規劃,近是遠的落實。人生的高質量同時需要宏偉的規劃與勤奮的落實。因此,遠與近兩個世界都是必需的,缺一不可。 “舍遠求近”的人生將是碌碌無為的一生,因為缺乏“遠”所設計的人生目標,缺乏由此而產生的人生信念與人格精神,這樣的人由生活所驅使,仿佛是盛夏的蟬,隻知道在陽光下一味地和同類一起聒噪,當秋風吹來時,它們就結束短暫的生命,除了噪音,沒能留下任何東西。它們的執著令人同情,而它們的悲劇則是自己造成。同樣短命的春蠶,卻以豐富的生命讓人們永世詠歎。所以沒有“遠”的人生就像蟬;而“舍近求遠”的人生也同樣是悲劇性的。空懷壯誌,而不落實,同樣不能留下自己生命的軌跡。可憐的寒號鳥天天許諾,卻從不兌現,它的美好生活總是掛在嘴上,總是寄予明天。當雪花飄下時,它仍然隻是幻想,最後隻能“嗦羅羅”地死去。沒有“近”的人生就像寒號鳥。而隻有同時有“遠”與“近”的人生才是無比充實的,即便不達到聲名的顯赫,也會達到內心的安寧,像春蠶,像耕牛。
“遠”與“近”都是必要的,任何一個消失時,都會使人在生活中迷失。火車司機的錯
就在於打破了“遠”,盲目地去將“遠”的世界拉近,當“遠”消失時,自然產生了不安與尷尬。遠的世界讓它遠,近的世界讓它近,它們有各自的功用。在“遠”中思索,在“近”中探求。拉近“遠”或是推遠“近”,都不是明智的作法,那隻會自尋煩惱。這或許就是《遠和近》的真正寓意吧!
議“失落”
失落,是一個無底的深淵,它使人生存在一個密封的黑匣子裏。每每從報刊、電視等傳媒中看到青少年自殺、販毒,我不僅感到納悶,而且有著強烈的失望,難道我們這一代的青少年真的會永遠成為失落的一群嗎? 在香港這個美麗的地方,在她五彩繽紛的光圈裏,充滿朝氣的年輕人怎麼特別容易失落呢?一切的緣由也不外乎以下幾方麵。 香港的大部分家庭,雙親皆早出晚歸地為生計而忙碌,而他們的孩子在課餘時間便閑逛在漫畫攤邊,徘徊在遊戲機場所..是的,他們的心靈已經失落在這繁榮的都市了。缺乏家庭的溫暖,很多的青少年都不喜歡呆在蝸牛似的房裏,他們於是在外麵的世界認識了很多損友。在別人左一句“試試,不礙事”,右一句“膽小鬼靠邊站”的軟硬引誘之下,無知而天真的他們就這樣走上了吸毒的不歸之路。 此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在家長心中普遍存在。他們“獨裁”地填滿了子女的時間表,希望他們的寶貝孩子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那麼他們走在別人的麵前,臉上的光彩也會耀眼些。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又怎能體會到孩子的痛苦呢。在這文憑統治的世界,在這擁擠的補習街,為了能擠進大學,在名校裏名列一席,他們已經精疲力盡了。然而含含糊糊中還要在畫板上點綴生命的色彩,在鋼琴邊彈出美妙的曲調..累了,很累了,失落的感覺充滿了他們整個心靈的空間,讀書成了一種無形卻重如泰山的壓力。他們看不見陽光撒落在身上的喜悅,有的卻是夕陽下疲倦的身軀,蒼白的臉龐。為了父母的微笑,他們勤奮地學習,希望能名列前茅。可是世上永遠隻能有一個第一,也隻有寥寥可數的幾位小孩能討到父母歡心。學業的不理想令他們掉進了失落的深淵,站在摩天大廈上,雙腳一蹬,拿著地府的移民證書毫不留戀地走了,日子再也不會有陽光了.. 是的,當失落湧上心頭,那情愫仿佛真的是揮不去斬不斷。畏怯的人隻能讓它在心頭蔓延,然後一蹶不振,甚至懷著失落悲哀地離去。但勇敢的人在失落時懂得反省,在厄運中勇於麵對生活。困境中產生的智慧更光更亮,它讓人們正視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香港的青少年應該培養自己的獨立個性,父母為生計而勞碌,為我們的將來而鋪了一條充滿愛的道路..實乃出於一份無微不至的關愛。走在這條充滿競爭的大道上難免會有失落的感覺,但細心想一想父母的一番苦心,為了他們,也為了自己的將來,不該視失落為障礙。路很長,勇敢的人會堅強地走到盡頭,從而擁有一個豐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