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使.魔鬼(二)
可以不斷小下去嗎
在現在的幼兒教育中,唱歌、繪畫、講故事等比賽已司空見慣,確也培養了孩子不少的才能,陶冶了他們的性情。但我們也看到不少成人的比賽正在向幼兒邁進,各式各樣的競技都在低齡化,什麼幼兒舞蹈大賽,幼兒圍棋、國際象棋比賽,幼兒奧數競賽,幼兒體操大賽,幼兒武術比賽,更有甚者,讓幼兒挑戰什麼吉尼斯紀錄,成為年齡最小的什麼等等。 眼看著一張張稚氣的臉顯出的不該有的老成和穩重,被迫的恐懼和無奈,消隱的童真和爛漫,我感到兩個字:“摧殘”。不知道那些想自己的孩子早日成名成家的父母們是怎麼想的,是不是在五六歲時拿個幼兒什麼冠軍,將來就一定是這方麵的人才或專家了呢?可能這個賭注下得太大了吧。他們是在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作代價呀。他們所做的隻是迎合了某些人的獵奇心理罷了。電台電視借此來吸引人氣,家長借此來獲得名氣,孩子呢,除了增長傲氣,還會有什麼呢?我看到有一個孩子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往演藝路上發展,拚命出錢出力讓孩子參加各類的兒童演藝比賽,孩子獲得了不少的榮譽,家長覺得很滿意,並構築好了將來的星光夢。可孩子的知識相當貧乏,學習成績並不理想,而且在演藝上如果失敗往往會受不了挫折,不是撒嬌就是胡鬧,一次在電台直播時聽到自己落選了,當場臉拉得像苦瓜並放聲大哭。這已是她從五歲開始就登台演出的結果。
現在的父母們真是越來越可怕,作為父親的我有時會驚訝於他們的一些念頭,如有人說四五歲就讓小孩讀一年級了,很小就讓他們學鋼琴、學小提琴、學其它特長,問他們何故,則十有八九說,現在的競爭太激烈了,不讓他們多學點將來就什麼也不是了,跟也跟不上了。就連我的妻子也同我說人家跟我們孩子同齡的都在讀中班了,我們還在讀小班,想想都有點難為情,我則堅決認為我的孩子是正常時間上學的,他獲得的是充分的玩耍的時間,他有自
己智慧和能力的積累,有各方麵素質的發展,他有較好的觀察、思考、動手、理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快樂了,他的認知和他的年齡是吻合的。我覺得我們應該給他幼年和童年的美好。家長的互相攀比往往造成了現在孩子的普遍早熟和缺乏快樂。他們不是比特長,就是比誰上學時間早,誰認的字多。我很奇怪:小的時候字認得多,長大就一定博學了嗎?到一定的學習階段還不是要認識那些字的嗎?過早地認讀也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看到電視上的那些“神童”幼兒,有的兩三歲就能認識世界各國的國旗和國名了,有的兩三歲就能認識幾千個字了,有的兩三歲就臂力過人了,..我心中慨歎:中華真是人才濟濟啊,不要說大人們各有絕活,小孩也都是人中龍鳳啊,將來的中國必將是傲視全球之大國了! 我聽過“拔苗助長”的故事,知道故事的個中含義,要我們不要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同時覺得有些事跟“小”的過不去,實在有些這個意思了。一次又一次的打破年齡的紀律,這是好事嗎?前些時,我國又有十一二歲的孩子橫渡瓊州海峽,成為了年齡最小的完成這項任務的人。這也是一種挑戰,這更是一種極限。 人類在向人的自身挑戰的同時,我覺得千萬別跟孩子過不去,他們是無知的,他們甚至是被迫的,他們更是值得憐憫的,別讓那麼多美麗的“紀錄”、動聽的“神話”從我們幼小的孩子身上誕生了,還孩子一個晴朗自由的天空吧!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讀後感
暑假裏,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殺豬》一文,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為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著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舍不得,便哭著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為兒子做個榜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為這事沒少惹老師和父母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蒙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隻有說到做到,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勇敢地朝著夢鄉飛
——讀一位截癱女孩的網絡童話有感
這幾天,我在《小讀者》雜誌裏讀到了一篇叫《一位截癱女孩的網絡童話》的文章。這篇文章震撼著我的內心。
文章講了一位女孩叫田甜,在她11歲那年,她被歹徒刺中頸部,致使她頸椎高位截癱。麵對不幸,她本應該服從命運,讓生命從此沒有意義地虛度下去。可她卻沒有這樣做,她在網友的幫助下,選擇了勇敢地朝著夢想飛,選擇了做個堅強的女孩。功夫不負有心人,田甜製作的動畫作品獲得了許多殊榮,她還擁有了個人網站,經營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論壇,成為北京電影學院研修班學生。 讀完了文章,我想起了許許多多的人,他們身上都有缺陷,但他們沒有讓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地虛度下去,他們勇敢地朝著夢想飛,讓自己的一生變得比常人更加絢麗,更加燦爛。例如:著名科學家愛迪生,他的一隻耳朵雖然失聰了,發明了留聲機、白熾燈、電影等,被譽為發明大王,為子孫後代造了福。貝多芬也是這無數個例子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他雙耳失聰,可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說,沒有一對靈敏的耳朵,要成為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是不可能的。可是,貝多芬卻用自己的一生編織成了一個奇跡,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他譜寫了一首又一首舉世名曲。這兩位在常人眼裏的弱者,卻都成了人人揭曉的名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像田甜一樣,時刻沒有放棄,永不言敗,一直堅持著,一直努力著,勇敢地朝著夢想飛。 讀完了文章,我想:作為一位健全的人是多麼幸福!因此我更有理由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心中的夢想變得更加精彩絢麗,更應該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奮鬥,讓自己朝著夢想越飛越高,讓自己的生命之花像田甜那樣越開越燦爛。
小語教學中的學科綜合策略研究
在現代教育中,盡管學科門類越來越多,但邊緣學科以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係卻越來越豐富了。在小學語文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大語文觀念,要學生能從生活中時時處處去感受,去運用所學的知識。語文和其它學科的聯係越來越緊密了,我們不能再單獨地去教學生認幾個字,寫幾段文章了。語文已與人的觀念思想、知識內容以及實踐能力等聯係在了一起。小語新課標中提出“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說明了在語文課堂中綜合其它學科的知識內容的可行性。 小學語文的特點也決定了小學語文中可以而且必須滲透其他學科的內容。小學生對世界對事物的認知還處在非常膚淺的階段,各門學科之間有區別又有聯係,如小學一二年級的思想品德就和語文是同一本教材,甚至現在有些地方還將語數合起來上的也有。小學老師也往往具備一專多能的特點,有不少老師就有兼任三四門課的現象。而且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易於擴散和聯係,往往由此及彼地推理,有時甚至是“想入非非”。
有人說,現在的書難教,難教在哪裏?難在我們需要有廣博的知識來應對學生的種種疑慮。作為老師,我們很清楚文學與美學、社會常識以及各類文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我們在教學的同時就不能隻是告訴他們單方麵的知識了。這樣,掌握多學科、多種類的知識變得非常必要。特別是母語課堂上,多學科的滲透更變得十分必要,在這裏,語言應該
是一種工具,學到更多知識的工具,通過母語的學習,來引發學生對其它學科的愛好更是一種重要的舉措。我們現在太多強調語文的重要性,它的主要地位等,反而失去了它本身的重要作用,它還應該是傳授知識的橋梁。語文教學需要有更大的胸懷來容納其它知識的碰撞。 如何來明確小語教學中的學科綜合的特點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麵理解。 首先,學科綜合不等於語文活動課或實踐課,它是基於語文的其它學科知識的拓展,從而進一步夯實語文。平常我們搞的活動課或實踐課都是以一定的遊戲或活動帶著一定的情節來展開,它的目的是構思一定的環境來運用語言,而學科綜合要解決的是與文章有關的相關學科知識的鏈接。課堂上,我們往往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隻對一些難的字詞和語句作些講解,很少涉及相關知識的拓展與延伸,也限製了學生想像思維的發展。而像我們在課外搞的一些與文章有關的小課題研究(類似於語文實踐活動課),費時費力不說,學生學到的東西還很少。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上花不多的時間,讓學生用其它學科的知識來解決語文課上的問題豈不是一舉兩得?語文課堂中引入學科綜合的概念就是要讓學生在語文課中能學到與教材相關的其它學科的知識,並進一步鞏固和深入體會文學的內涵。 其次,學科綜合也不等於語文知識的綜合性學習或綜合運用。語文教師往往在一堂課裏將聽說讀寫都一以貫之,字詞句篇也都能訓練到,但學生學到的始終是剝離了生活的語文,他們吃的是經過加工過的“精米”,卻少雜糧的營養。學生把語言技巧玩弄得神乎其神,說話說得頭頭是道,但到頭來卻連小麥和韭菜怎麼區別都不知道的也大有人在,這時的語文教學真讓人尷尬了。浙教版小學語文義務教材中有一篇《我盼春天的薺菜》,可在上過這篇課文的那麼多學生中,真正在野外見到薺菜能叫得出名的可能就沒有幾個人了。有很多學生也隻是覺得學語文就是一味地閱讀、寫作,兩耳不聞窗外事,將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係人為地隔開來。語文教學中的學科綜合就是要將語文學習的趣味性還給學生,將其他學科的本來乏味的知識很有機地結合在課堂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學科綜合不等於媒體運用。現在很多教師都善長多媒體製作,比如通過圖像、聲音、錄像、展示等讓學生來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而達到深刻理解和記憶的目的。其中也會出現一些相關知識的提示,但它們往往是曇花一現,學生還沒看清是怎麼回事就不見了,或者隻是過過場,作一下課件秀而已,更不用說讓人有深刻的理解了。在語文教學中綜合其它學科知識的運用,並不是用課件展示一下就能做到的,有時課件或媒體反倒會扼殺學生的想像力。 那麼,小語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科綜合呢?下麵就不同學科知識的運用作些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