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才是可以依靠的對象。隻有靠自己,經曆著一些必經的經曆;隻有靠自己,才
能回答一些生命中的難題;隻有靠自己,才能創造美好的明天。 收好等候,從我做起,金山銀山不如懷有一技之長。從現在開始為自己打好堅實的基礎,為你的一生打下一個伏筆,更為自己的無悔選擇加一個有份量的砝碼。 讓我們一起構築美麗的未來,讓我們一起期待明日的朝陽。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隻有你努力走,才能走出一條真正自己的路。
智慧的輕舟
開卷有益,百讀不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人會否定《孫子兵法》是如此的傑出。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我們覺得它離我們很遙遠,而父親告訴我:“不要管自己的見解是否是正確答案,‘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答案因情況而不同。”既然如此,那麼不要背負過於沉重的使命,我翻開了它,緊接著,一葉智慧的輕舟開始駛向我心靈的港灣。 孫武先生開篇就指出必須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麵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這是戰前的十分重要的準備。其實不僅是在戰爭中,事前準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習慣之一。雖然不可能任何事都在事前作好準備(當然也沒這個必要),但這的確是個重要的習慣。 我曾聽說過一個會前通知單的故事。 一個企業在開會之前會向每一個參會者發通知單,上麵指明了會議的主題、參會人員的範圍、會議的主持人等。不要看這隻是一個很小的舉動,它傳達了許多必要的信息。這些信息會自然而然的提醒並督促與會者為會議作提前的思考和準備。如此,不僅提高了會議的質量而且提高了效率。 養成事前準備的習慣,使我們在處理一些大的問題上有更全麵地了解、分析事物的能力,從而處理好我們所要做的一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意思是說:以前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是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 這告訴我們要掌握主動。如果你不選擇,別人會替你選擇的。我們都不願作任人擺布的棋子。在有些關鍵的時候,我們根本不能使自己處於被動,在無從選擇的境地裏做出被迫的選擇,那一定不是最優的選擇。
由於對比,世界變成了另外一個樣。此即為“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因此,在我們麵對一個無論是多麼大的困難的時候,請在心中默念這句話,把困難看作是彈簧一樣。如果你在它麵前腿軟,它會變得比你想象的更不可征服,你注定要失敗的;如果你傲視它,那麼當困難向你屈服,你會發現,你戰勝它完全是因為你相信你比它強。
孫子說:將領有“五危”即為將者的五個弱點。而且強調:“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看來這“五危”的確是“致命”的。 人應該牢記他的弱點。在我們所做錯的事情中,有相當一部分源於我們的弱點。有時我們並未察覺,但會因自己的弱點而下意識地犯錯。因此絕對不能小視。 既然將領的五危可以被總結並列舉出來,說明我們的弱點是可以被察覺的,除了你是個不會分析和反思的人。 這段日子,我並沒有弄懂什麼叫做戰爭,我隻是從書中的話語裏獲得了自己的體會。也許這些體會很不成熟、很不完善,但既然這是一本學以致用的經典,隻要會用,就是有收獲的。《孫子兵法》文字不超過五千言,可帶給我的東西將會是無窮無盡的。說實話,不能在此繼續與大家分享我的感言,真讓我有些遺憾。還有那麼多的思想等待我去探討、去發現。 還是父親說得對:“每個人都能有不同的收獲;從不同的角度可以解讀出不同的思想;在不同的年齡可以品味出不同的味道;處不同的心境可以感受不同的意蘊;經不同的體驗可以頓悟出不同的哲理..所以,它可以反複讀。讀他千遍萬遍,思它千回萬回,議它千次萬次,用它千事萬事..”
是對還是錯?
昨天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閉上眼,腦子裏還在埋怨著小說的結局,心情像頭發一樣亂糟糟的。早晨醒來,照照鏡子,忽然自己嚇了一跳,亂糟糟的頭發,兩個黑黑的熊貓眼圈,像用墨筆畫上眼圈的稻草人。人家立在田裏能嚇走麻雀,我走上大街,則會嚇跑人。 我會不會為小說的結局在意太多了?小說的作者是不會為我草率地修改結局,況且我所希望的結局對小說而言,也許隻是畫蛇添足。現在所能做的,就是靜下心來,仔細地回味幾個扣人心弦的鏡頭,梳理那亂糟糟的心緒。
“為什麼要殺死妖怪,因為妖怪才有今天的和平!” “你們這些旋律戰士,滾出去!因為妖怪,我們才得到了我們想要的一切,如今你卻想來破壞!”
“——難道你們甘心讓自己的孩子作為祭品?” “世界已經死了!自從20世紀的那場妖怪與人類的戰爭,人類戰敗以後!”
“——為什麼?難道我做的不對嗎?我隻是想幫人類擺脫妖怪的束縛!” 旋律戰士依舊不停地與妖怪戰鬥著,他們似乎很執迷不悟,堅持自己是對的,卻不考慮大多數人們的想法。人們甘願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祭品,換取和平,安逸的生活。而且小說裏的妖怪除了4年一度的祭品外,很少會傷害人類,人類與妖怪之間各取所需,不存在明顯的在、主與仆的關係。
旋律相信自己如果將人類從妖怪的手中拯救出來,自己將成為英雄,人類將會發展得更好。是虛榮心蒙蔽了他的心,消滅了妖怪,人類間永遠不會發生戰爭?不會有更多的死
傷? 現實,因為發明了火藥——槍——更多的死亡,可沒有人認為發明火藥是一大錯誤。 一個人占有一大片的山林,聲稱要保護生態環境,卻因此截斷了許多人的後路。 大家所做的一切是對還是錯?
寬容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優雅的康德大概是不會有暴風驟雨的,心情永遠是天朗氣清。別人犯錯了,我們為此雷霆萬鈞,那犯錯的該是我們自己了。 現代的戴爾·卡內基不主張以牙還牙,他說:“要真正憎惡別人的簡單方法隻有一個,即發揮對方的長處。”憎惡對方,狠不得食肉寢皮敲骨吸髓,結果隻能使自己焦頭爛額,心力盡瘁。卡內基說的“憎惡”是另一種形式的“寬容”,憎惡別人不是咬牙切齒饕餮對手,而是吸取對方的長處化為自己強身壯體的鈣質。 狼再怎麼扮演“慈祥的外婆”,發“從此吃素”的毒誓,也難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殺淨盡,羊群反而容易產生瘟疫;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關進柵欄,凶猛的老虎也會退化成病貓。把對手看做朋友,這是更高境界的寬容。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一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一語中的,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家潘家錚這樣回答外國記者的提問:“那些反對三峽過程的人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反對者的存在,可讓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做事更周全;可激發你接受挑戰的勇氣,迸發出生命的潛能。這不是簡單的寬容,這寬容如硎,磨礪著你意誌,磨亮了你生命的鋒芒。 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有義務捍衛您說話的權利。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寬容的民主性內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寬容是冬天皚皚雪山上的暖陽;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寬容之心,炎炎酷暑裏就把它當作降溫的空調吧。 寬容是一種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淼無垠;蒼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鬱鬱蔥蔥。泰山不辭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寬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納百川的江河湖海。 與朋友交往,寬容是鮑叔牙多分給管仲的黃金。他不計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貪生怕死,還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與眾人交往,寬容是光武帝焚燒投敵信劄的火炬。劉秀大敗王郎,攻入邯鄲,檢點前朝公文時,發現大量奉承王郎、侮罵劉秀甚至謀劃誅殺劉秀的信件。可劉秀對此視而不見,不顧眾臣反對,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計前嫌,可化敵為友,壯大自己的力量,終成帝業。
這把火,燒毀了嫌隙,也鑄煉堅固的事業之基。 你要寬容別人的齟齬、排擠甚至誣陷。因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讓對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縫裏長出的草最能經受風雨。風涼話,正可以給你發熱的頭腦“冷敷”;給你穿的小鞋,或許能讓你在舞台上跳出漫妙的“芭蕾舞”;給你的打擊,仿佛運動員手上的杠鈴,隻會增加你的爆發力。睚眥必報,隻能說明你無法虛懷若穀;言語刻薄,是一把雙刃劍,最終也割傷自己;以牙還牙,也隻能說明你的“牙齒”很快要脫落了;血脈賁張,最容易引發“高血壓病”。“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安德魯·馬修斯在《寬容之心》中說了這樣一句能夠啟人心智的話。
錢是什麼
古時候,人們發明了一種東西——錢,人們用錢來衡量各種東西的價值。可以說,錢是一種交易的衡量工具,人們以物易錢又以錢易物,錢是人們心中長久以來的標準。 錢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但錢也是生外之物,可以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錢卻也是這世間的萬惡之源,錢多可以詩人富裕,錢少的人就相對貧窮。錢能使人便懶惰、貪婪,甚至為了錢有的人還去犯罪,很多犯罪案都是因為沒有錢而發生的,小到小偷小摸,大到殺人、搶銀行。 問世間錢為何物? 其實,“錢乃生外之物”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有錯,就算賺再多的錢,也會隨著人的死亡而變得沒有用處。而把這些錢留給兒女,隻會使他們變得好吃懶做,但錢最終還是會花完的,當沒錢時,他們就會去犯罪,想不勞而獲。 錢是一麵鏡子,它可以反映出人性最醜惡的一麵,有的人為了錢而出賣兄弟,有的人為了錢而殺死朋友,還有的人為了錢殺死親人。 錢究竟是什麼,可是人變得如此瘋狂,失去人性。其實,說白了,錢就是一種金屬賀勁,主要還是看你用什麼心態去看待它!
奉獻
《快樂王子》中的王子全身是寶,但為了解救勞苦大眾,他把劍柄上的紅寶石給了瘦弱多病的婦人。把兩隻眼睛分別給了勤奮的年輕人和賣火柴的小女孩,把全身的貼金送給那些窮人,而自己竟爆裂身死。 王子是想死嗎?如果不是,為什麼把知己身上的所有東西送給別人,而使知己爆裂身死呢?有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因為王子傻。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王子把知己身上的東西,送給那些比他更需要這一切的人,他為了救助別人,連自己最珍貴的生命也奉獻出去了,難道這樣做有錯嗎?可能對於有些人來說是吧!
但至少楊大蘭覺得不是。楊大蘭,是湖南省宜昌市技江縣枝花信用社炊事員,她看到
兩名歹徒揪門扭鎖,同歹徒搏鬥,不幸被歹徒用匕 首連紮 十七,光榮獻身!事後被全國農行係統授予“多融衛士”的光榮稱號,追認為烈士。許多人稱讚楊大 蘭,這們年僅18歲的女青年度過了轟轟烈烈的一生,是當代青年的楷模。 但對於楊大蘭的奉獻,更多的人認為楊大蘭不值了,參加工作才8個月,拿工資還不到時一千無,但為信用社集體別喂豬各菜創收就達兩千元,這就已很不值了,而金庫又不是炊事負管,歹徒搶金庫,躲躲就是啦! 唉,可悲啊!為了大眾,無辜的獻上了一條生命,換來的則是更多的不理解。 如果人們隻知道索取,而無人去奉獻,那麼世界將會變成怎麼樣。相信無人喜歡生活在冷漠無情,到處橫 走肉的世界裏。 你要知道,索取是渺小的,可恥的,並無幸福與快樂而言,而奉獻,則是偉大的,快樂的,幸福的。願我們擁有一個奉獻的人生。
愛與付出
曾經有一側新聞這樣報道過:阿民,自小生活在貧困家庭,因為爸嗜酒成性,而又殘暴,媽媽再也忍受不了夫的虐待,就在他13歲那年,帶著妹妹遠嫁他鄉,從此,他也就擔負起家庭責任,而且爸爸對他的態度更加惡劣,更是不理不睬。長大後,就到外工作有緣與小倩一見鍾情。可是很不幸,因一場大火,小倩被毀容了,而且需 要一大筆的醫療費,她多年的朋友聽到這,也遠她而去,可是,阿民和小倩雖然認識不到半年,但他並沒有走,而且辭掉了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小倩。過了106天,阿民的積蓄用光了。當別人問他為什麼可以這麼做時,他說:“我也經曆過被人拋棄的滋味,所以我也明白當小倩睜開眼看不見我的心情。”“我還要掙錢給她整容。”說完,便深情地望著小倩。 兩個人真心相愛,是不計較任何付出的。阿民和小倩下因為真心相愛,阿民才可以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花光,可以忍受別人異樣的眼光```````《禮物》中的男主角為了女主角,賣掉了自己最心愛的一個沒有鏈條的陀表,買了一把精致的梳子給她;而女主角為了男主角,賣掉自己那把漂亮的頭發,買了一條鏈條給他。他們這所以能為對方賣掉自己的至愛,不就因為他們真心相愛嗎? 自古以來,都有很多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焦仲卿與蘭 之;羅密歐與朱麗葉``````` 雖然他們都悲劇收場,但這正是他們真心相愛的表現。 愛, 需要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