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個體心理與人格發展
一、個體心理的發展
個體心理的發展及特點
(一)個體的心理發展
個體的生理發展,也叫生物因素的發展,指人類個體的生理結構與機能及其本能的變化。個體的生理發展過程是一種內發過程,即個體按照自身預定的程序和節奏而自然成熟、成長的過程。
人的個體從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過程中心理的發生和發展。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否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樣發生的?在兒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等各個年齡階段中又是怎樣發展變化的?它是按照什麼規律發展變化的?這些發展變化在人的生活和發育上具有怎樣的意義?……所有這些,都是研究個體心理發展所必須闡明的問題。
在個體心理發展的研究中,兒童期的心理發展是被研究得較多的部分,這個部分構成兒童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德國生理學家和實驗心理學家普賴爾的《兒童心理學》一書是這方麵比較有係統的開創性著作。從那時以來,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和專著不斷湧現,使兒童心理學成為個體發展心理學中一個員主要的核心部分。
近年來,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關於人的個體從出生到衰老整個發展時期的心理發展的研究和著作日益增多,他們稱之為畢生發展心理學,內容除兒童心理、少年心理、青年心理外,還包括成年心理、老年心理。
一般來說,心理的發展是從低級走向高級,從簡單走向複雜;但從具體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中也包含有某些因素的消逝和新因素的出現。如新生兒與生俱來的抓握反射在嬰兒期會慢慢消逝,這對嬰兒手部動作的發展是有利的。兒童思維的發展通常會經曆一個從開展到收縮的過程,有些原來不可缺少的環節會被簡化和省略,同時又提高了思維的概括性。動作技能的發展也與此類似,逐步減少多餘動作才能形成有效的技能。人到了老年一般感知思維能力會有所衰退,但其中的某些方麵,如晶態智力還會有所提高,隻是在臨終前才出現一種普遍衰降。
總之,心理的發展是生長和衰退這兩個對立麵的統一,由此產生心理的量變和質變以及其他變化形式。童年期以生長方麵占優勢,成年期則處於較為穩定的態勢,到老年期則衰退方麵居於優勢。從廣義上說,它除了研究人的心理發展,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學或比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從狹義上說,它研究人的整個生命曆程中個體心理和行為的發生與發展的規律。
人的心理發展一般有以下幾方麵的特點:
1.連續性
人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人的一生就是生理方麵,心理方麵相互影響不斷生長變化的過程。教育應該是一個逐漸的過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順序性
人的心理發展在正常的情況下是有順序的,遵循著某些共同的模式。一般來說發,在各種心理機能中,感知覺的發展最早,然後才是運動機能,情緒、動機和社會交往能力等,而抽象思維的出現和發展最晚。研究表明:身體及其運動機能的發展一般遵循著以下三個規則:一、首尾原則,即人的頭部最先得到發展,然後是軀幹,最後是下肢;二、近遠原則,即身體的發展從中部開始,從中央到四周,軀幹的發展在前,然後是四肢的發展,再次是手指和腳趾。三、大小原則,即大肌肉的活動的發展先於小肌肉的發展。
3.特殊性
每個個體的心理發展既表現出與他人一致的共同性,又有發展的特殊性,表現出發展的個別差異。例如兒童一般在12個月左右學會行走,而有的兒童10個月即可行走,也有的孩子要到16個月才能行走。
4.速度、所需時間和高峰期不同
心理的各組成成分的發展速度不所不同,其各自發展到成熟所需的時間以及發展的高峰期所出現的年齡階段也不盡相同。如人的神經係統發展較早,三四歲時人腦的重量就已達到成熟時的80%,9歲時就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此外,人的心理機能有一定的關鍵期,關鍵期是指某些行為或心理機能在發展的某一特定時期,在適當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或缺乏適當的條件,這種行為或機能就難以產生甚至永不能產生,例如,2~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兒童缺乏必要的口頭語言刺激,兒童不會自動地產生口頭語言,即使在後期提供合適的刺激與教育,也不會使其達到正常兒童的水平。(狼孩)
5.心理發展的階段性
人的心理發展又是分階段的,不同的階段具有各自質的規定性和相對一致的年齡區間。一般而言,根據不同的個體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麵表現出的較為一致的特點,可以把人出生以後的發展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新生兒期(neonate指出生不滿1個月的新生兒,指從出生到1個月。乳兒期,1個月到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6歲。童年期,6歲~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早期,15~18歲。青年期,18~30歲。中年期,30~60歲。老年期,60歲到死亡。
主要的理論觀點
(一)格塞爾的成熟論
阿諾德·格塞爾(Arnold Gesell,1880~1961)是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之一,也是最徹底地把胚胎學的模式應用於兒童、青少年發展的人。格塞爾認為,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從一開始就是受基因控製的,他把這種通過基因來控製發展過程的機製定義為成熟(maturation)。他認為,成熟是推動兒童發展的主要動力,學習本身並不能促進發展。格塞爾的這一論斷,主要來自他的經典的雙生子爬梯研究。
格塞爾還對兒童的行為進行過廣泛的調查並在此基礎上歸納出他們的成長趨勢,從中概括出一些重要的觀點:(1)發展是遺傳因素的主要產物;(2)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發展質量較高或較低的年齡段有順序地交替;(3)在兒童的身體類型和個性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格塞爾認為,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是按基因規定的順序有規則、有順序地進行的。例如,在人類胚胎的發育過程中,首先形成並發生機能的器官是心髒,其次是中樞神經係統;其頭部的發展先於四肢等這都是按基因規定的順序進行的。
對於胎兒以及出生後的個體而言,其發展也主要是受基因控製。關於發展的性質,格塞爾認為,成熟是從一種發展水平向另一種發展水平的突然轉變。各水平之間的行為具有不連續性,這種不連續性表現為波峰和波穀周期性的變化,所謂波峰和波穀,也就是格塞爾所認為的發展質量較高的年齡段和發展質量較低的年齡段,它們是有序交替、周期變化的。但無論是波峰還是波穀,都受不同時期的成熟機製的影響。格塞爾提出,發展有五個原則:發展方向的原則(發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相互交織的原則(人類的身體結構是建立在左右兩側均等的基礎之上的)、機能不對稱的原則(對於人類而言,從一個角度麵對世界可能更為有效,因而導致一隻手、一隻眼、一條腿比另一隻手、另一隻眼、另一條腿占優勢的結果)、個體成熟的原則(個體的發展取決於成熟,而成熟的順序取決於基因決定的時間表。兒童在成熟之前,處於學習的推備狀態)、自我調節的原則(自我調節是生命現象固有的能力。如嬰兒能自我調節自己的吃、睡和覺醒的周期)。
因為格塞爾強調遺傳和成熟的時間表以及發展的周期性,所以他認為年齡是生物變化的一個相當精確的指標,是發展的準確界標。其中,青少年期是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指的是從11~21歲這段時期,而11~16歲這五年尤為重要。因為從11歲起,兒童的機體開始出現巨大變化,生理上的劇變、性機能的逐漸成熟,引起了心理上的一係列變化。比如,情緒不穩定、愛衝動、逆反、好與人爭吵、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然後他們會逐漸變得內向、愛沉思、愛作自我批評並以批評的眼光看待他人等,後來又逐漸變得外向、情感易外露、愛談論個性等,最後外向又轉為內向、獨立性增強、自我控製、自我監督能力得到發展、情緒逐步穩定起來等等。整個青少年期的更新、整合和均衡在不斷循環周而複始地進行著,並最終使個體的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格塞爾認為,由於各人的結構,以及成熟次序不同,所以存在著個別差異。格塞爾不像霍爾所說的那樣認為青少年必然有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他認為成熟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發展不僅是向上的,而且也是螺旋式的。因此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一種起伏式的變化,可能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出現循環。比如11歲與16歲的人都具有反抗性和好鬥嘴的特點。同時,他也認為,年齡階段之間的發展,會有突然的、明顯的變化,比如,12歲時出現了關心異性的現象
(二)行為主義觀
華生認為心理本質是行為。心理、意識被歸結為行為。雖然,各種心理現象也隻是行為的組成的因素或方麵,而且可以用客觀的刺激(S)—反應(R)術語來論證的,其中包括作為高級心理活動的思維。
華生的發展心理問題上突出的觀點是環境決定論。這種環境決定論主要體現在:
1.否認遺傳的作用
否認行為的遺傳是華生的環境決定論的基本要點之一。華生明確地指出:“在心理學中再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
華生為什麼要否認行為的遺傳的作用其理由有三個方麵:首先,行為發生的公式是刺激—反應。從刺激可預測反應,從反應可預測刺激。行為的反應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刺激來自於客觀而不是決定於遺傳,因此行為不可能取決於遺傳。其次,生理構造上的遺傳作用並不導致機能上的遺傳作用。華生承認機體在構造上的差異來自遺傳,但它認為,構造上的遺傳並不能證明機能上的遺傳。由遺傳而來的構造,其未來的形式如何,要決定於所處的環境。最後,華生的心理學以控製行為作為研究目的,而遺傳是不能控製的,所以遺傳的作用越小,控製行為的可能性則越大。因此,華生否認了行為的遺傳作用。
2.誇大環境和教育的作用
華生從刺激—反應的公式出發,認為環境和教育是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首先,華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論斷,即構造上的差異及幼年時期訓練上的差異足以說明後來行為上的差異。其次,華生提出了教育萬能論。華生從行為主義的控製行為的目的出發,提出了他聞名於世的一個論斷:
“請給我十幾個強健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一個來,都可以訓練其成為任何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我都能夠任意訓練他成為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首領,或可以訓練他成一個乞丐或竊賊”。
3.華生的學習理論
華生的學習觀點的基礎是條件反射。他認為條件反射是整個習得所形成的單位。學習的決定條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製的,所以不管多麼複雜的行為,都可以通過控製外部刺激而形成。這學習規律完全適合於行為主義預測和控製行為的目的,所以華生十分重視學習。華生的學習觀點為其教育萬能論提供了論證。
4.對兒童情緒發展的研究
華生對心理發展的研究,其主要的興趣是在情緒發展的課題上。情緒發展的課題又分為兩種:重點是研究兒童在三種非習得性,即非學習性的情緒反應基礎上形成的條件反射;同時,他也重視兒童嫉妒和羞恥的情緒行為研究。
華生有關兒童情緒的觀點,特別是對兒童的怕、怒、愛的分析,主要是來自他對情緒發展所進行的一係列的實驗研究。這些實驗研究,在心理學史上被譽為“經典實驗”之一。這也是華生在發展心理學建設上的一個開創性的貢獻。
(三)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階段說中心理性欲發展階段的理論是弗洛伊德關於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弗洛伊德既提出了劃分心理發展階段的標準,又具體規定了心理發展階段的分期。弗洛伊德把裏比多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前生殖器期(3~6歲);潛伏期(6~11歲);青春期(11或13歲開始)。
1.口唇期
弗洛伊德認為裏比多的發展是從嘴開始的。吮吸本能也能產生快感。弗洛伊德又將這口唇期分為兩期:第一時期是0~6個月;第二時期是6~12個月。從出生到6個月,兒童的世界是無對象的,他們還沒有現實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僅僅是渴望得到快樂、舒適的感覺,而沒有認識到其他人對他是分離而存在的。約在6個月的時候,兒童開始發展關於他人的概念,特別是母親作為一個分離而又必要的人,當母親離開的時候,他就產生焦慮不安。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都經曆口唇期的階段,流露出較早階段的快感和偏見。往後的發展階段直至成人,出現的吮吸或咬東西(如咬鉛筆等)的愉快,或抽煙和飲酒的快樂,都是口唇快感的發展。
2.肛門期
1~3歲兒童的性興趣集中到肛門區域。例如,大便產生肛門區域黏膜上的愉快感覺,或以排泄為快樂,以抹糞或玩弄糞便而感到滿足。
3.前生殖器期
約在3~6歲,兒童進入前生殖器期。弗洛伊德說:“兒童由3歲起,其性生活即類同於成人的性生活。所不同的是:(1)因生殖器未成熟,以致沒有穩固的組織性;(2)倒錯現象的存在;(3)整個衝動較為薄弱。”這裏,弗洛伊德所說的3歲後的所謂“性生活”又指的什麼呢主要是指出現男孩的戀母情結轉換期,女孩也產生戀父情結。也就是說,到了這個階段,兒童變得依戀於父母的異性的一方。這一早期的親子依戀,被弗洛伊德描述為“俄底普斯情結”(Oedipuscomplex),即戀母情結。因此,前生殖器期又叫戀母情結的階段。
4.潛伏期
隨著建立較強的抵禦戀母情結的情感,兒童進入潛伏期。弗洛伊德認為,兒童進入潛伏期,其性的發展便呈現一種停滯的或退化的現象,也可能完全缺乏,也可能不完全缺乏。這個時期,口唇期、肛門期的感覺,前生殖期的戀母情結的各種記憶都逐漸被遺忘,被壓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掃而光,因此,潛伏期是一個相當平靜的時期。
5.青春期
經過暫時的潛伏期,青春期的風暴就來到了,從年齡上講,女孩約從11歲,男孩約從13歲開始進入青春期。青春有什麼特點呢?弗洛伊德曾作過論述,而他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則在其父親論述的基礎上,發表了許多論文,進一步開展對青春期精神分析的研究。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兒的觀點,可以看到他們對青春期特點的看法。首先,青春期的發展,個體的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從父母那裏擺脫自己。同時,到了青春期,容易產生性的衝動,也容易產生同成人的抵觸情緒和衝動。
(四)相互作用論
在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實質與原因的論述上,皮亞傑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是內外因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兒童心理不斷產生量變與質變,向前發展。兒童心理既不是起源於先天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經驗,而是起源於主體的動作。這種動作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適應,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真正原因。皮亞傑認為人的心理是生物適應的延伸,是後者的一種特殊表現,換言之,人的心理或智力也被看作是一種適應環境的手段。皮亞傑主張把適應理解為一種動態的平衡過程,在此過程中,有機體為環境不斷影響著,但同時有機體產生的變化又增加了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其結果就更利於有機體的生存。
在兒童心理發展的結構上,皮亞傑認為認知活動由四方麵組成,即圖式、同化、順應、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