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槽,張偉大神開掛了吧,閉著眼睛好像睡了一覺,然後就寫出一首歌?”
“要不人家能紅呢,這就是能人所不能。”
“你們倆聲音小點,我正錄視頻呢。”
啟程娛樂公司的員工們看著張偉短短十分鍾左右就將曲譜完成,頓時都議論紛紛,他們作為娛樂公司的員工,多少也見過歌手創作的場麵,哪個不是在一件樂器麵前擺弄老半天才寫出一點點曲譜,誰見過張偉這樣的,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就將旋律給完成了,而且立刻就寫了出來,都不帶用樂器去試的。
此刻張偉已經拿過一張新的A4紙,開始嚐試寫詞。
離他大約六七米開外,是啟程娛樂公司的幾個管理層,其中一個向公司搞音樂創作的總監問道:“老鄭,你說張偉這會不會是以前就寫過類似的歌啊,哪有這樣搞創作的?”
“嗬嗬……”老鄭不鹹不淡的撇了撇嘴,說道:“誰知道呢,人家被譽為樂壇新生代的創作天才,或許有自己的一套吧。不過要我說,寫歌這種事兒,還是應該先把詞給弄出來,要不然為了迎合曲子,歌詞創作難免就受到局限性,很可能弄不出啥好歌來。”
站在方總身側一個人聞言立刻道:“老鄭,你這話說的有點絕對了,我知道你們學院派出來的人都喜歡先把歌詞寫出來,但你不覺得這樣也局限了歌曲的旋律創作嗎?為了押韻,歌曲總歸不那麼順暢,所以先把旋律確定下來,朗朗上口再考慮歌詞,要簡單一些。”
“張老師,你說的是……”
老鄭對這話並不認同,立刻準備反駁,但卻被方總打斷,說道:“哎喲,你們倆有完沒完,關於詞曲的事兒你們隔三差五的就要爭,有什麼好爭的,要我說,隻要寫出來傳唱度高那就是好歌,什麼先詞後曲和先曲後詞都是扯淡,好作品才是王道,別爭了,好好看人家張偉搞創作。”
方總作為公司的老大,說話還是很有分量的,老鄭與張老師二人也不再就此事爭論,不過看二人的表情,還是有點不大服氣。
關於詞曲之爭由來已久,有的音樂人看重歌曲的創作,認為歌曲歌曲,優美的旋律才是一首歌的靈魂,而歌詞不過是要最大限度的去解讀旋律中蘊含的意境。但也有的音樂人認為,一首歌曲的核心便是歌詞,因為文字性的表達是易懂且準確,而曲子則要營造歌詞所要表述的意境。關於這詞曲的先後問題,爭執雙方各執一詞,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誰也說服不了誰。其實站在客觀角度上來說,一首歌的詞與曲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就如同爭辯當今社會是男人重要還是女人重要一樣無聊。
通常來說,一些音樂人,喜歡先把曲子完成,因為好歌詞固然難得,但文學上的東西仿佛更容易駕馭一點,但曲子不一樣,有時候一些旋律都是靈光一閃的產物,比如說當年The Beatles樂隊那首被《滾石》雜誌評出的“曆史上最偉大的500首歌曲”之一的《Yesterday》,就源自於樂隊成員保羅·麥卡特尼夢中的一個旋律,後來經過幾次再創作,才形成了傳唱度非常高的《Yesterd
ay》。但世事無絕對,有些先詞後曲的歌也不錯,比如同為The Beatles樂隊成員的約翰·列儂所創作的那首《Imagine》就是先詞後曲,這首歌同樣是《滾石》雜誌評出的“曆史上最偉大的500首歌曲”之一,排名比《Yesterday》還要高。所以說,詞曲之爭根本就沒必要,關鍵還是要看自己的創作喜好和偏重。
記得很早之前,文人們爭辯“知易行難”和“知難行易”,後來到了明朝,王陽明心血講出“知行合一”的論調,才讓這種爭論消停不少,其實有時候類似的爭論根本沒意義,就“知行”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王道。而這套理論套用到“詞曲”問題上,應該二者結合,相輔相成,而檢驗一首歌是否成功的標準則是市場與口碑的反饋。
別人的爭論張偉並不知情,他搜腸刮肚在紙上寫寫畫畫,寫廢了十多張紙,終於弄出了一篇自己覺得滿意的歌詞,然後將曲譜和歌詞摞在一起,向方總等人走去。
“張先生,您這是創作完了?”方總看到張偉走過來,立刻笑臉相迎。
張偉點頭道:“嗯,寫完了,麻煩方總幫我找個有鋼琴的房間,我自己彈唱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好的,已經給您準備好了,您跟我來。”方總殷勤的在前麵親自帶路。
來到一間練習室,張偉直接坐在了一架鋼琴前,簡單的彈奏了幾個音,然後整個人放鬆下來,雙手開始撫動琴鍵,一陣悠揚而深遠的曲子被彈奏出來,前奏談完之後,張偉輕輕唱道:
骨瓷細釉承載風花雪月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