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慢性胰腺炎(1 / 1)

第四章 慢性胰腺炎

四逆散

(方源)《傷寒論》

(組成)柴胡、枳實、芍藥、甘草各30克。

(用法)為散劑,一次服15克,一日服3次,開水調服,或以上藥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透邪解鬱,疏肝理脾。

(主治)肝鬱脾滯,陽鬱不達之四逆證。證見四肢逆冷,無諸寒熱症,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按語)①本方證以四肢逆冷,無諸寒熱症,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證之或見症,原書均有相應加味:咳者,加五味子、幹薑;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炮);泄利下重者,煮薤白湯調服。③本方可用治肋間神經痛、肋骨軟骨炎、膽道蛔蟲病、慢性胰腺炎、慢性膽囊炎。

五參五皮飲

(方源)《魏長春·中醫實踐經驗錄》

(組成)丹參9克,苦參3克,西黨參9克,北沙參9克,玄參12克,青皮3克,生黃芪皮9克,地骨皮9克,桑白皮9克,丹皮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可服2劑。

(功效)調和五髒氣血,扶正祛邪。

(主治)腹痛(結核性腹膜炎)。證見腹臌大而痛,低熱,舌質絳紅,脈細數。

(按語)本方證以腹膨大而痛,舌嫩紅,苔少,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消化係統的組成及其基本功能

(一)消化係的組成

消化係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

1.消化管

由口腔至肛門,為粗細不等的彎曲管道,長約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又分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和大腸等部分。臨床上通常把從口腔到十二指腸的一段,稱為上消化道;空腸到肛門的一段,稱為下消化道。

2.消化腺

是分泌消化液的腺體,包括大、小兩種: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則位於消化管壁內,如食管腺、胃腺和腸腺等。

消化係的基本功能人體在整個生命活動中,必須由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作為生命活動能量的來源。消化係的基本功能,就是攝取食物,進行物理性和化學性消化,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並將剩餘的糟粕排出體外。因此,消化係是保證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一個重要係統。

祖國醫學對消化係的有關記載

祖國醫學對消化係的形態和功能有很豐富的記載。如《靈樞·腸胃》記載:“……穀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鬥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回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回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回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素問·靈闌秘典論篇》記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由此可推知,古代醫學家曾對消化係做過解剖觀察和測量。

消化管的一般構造

消化管大部分的管壁由內向外,可分為粘膜、粘膜下組織、肌織膜和外膜。

1.粘膜

是消化管壁最內層的結構,能分泌粘液,因而表麵粘滑濕潤。

2.粘膜下組織

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內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叢等。

3.肌織膜(肌層)

可進行有節律的舒縮運動,推動消化管內容物前移。除口腔、咽、食管上部和肛門等處屬於橫紋肌(骨胳肌)外,其餘各段均為平滑肌。肌纖維的方向,一般分為內環和外縱兩層。

4.外膜

是覆在管壁最外麵的一層結締組織。在腹腔內胃、腸大部分的外膜表麵還覆蓋一層間皮,共同構成漿膜,其表麵濕潤,可減少器官間的摩擦,有利於器官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