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常見腎病的治療與康複腎病2(1 / 3)

第二章 常見腎病的治療與康複腎病2

中醫辨證論治

慢性腎盂腎炎多見於正虛邪實的虛實夾雜證,以腎脾不足為主,兼有濕熱餘邪未清,應扶正祛邪,標本同治,治療原則為調補脾腎和清熱利濕並重。

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出現類似急性腎盂腎炎的膀胱濕熱證,可用“八正散”等方短期治療,俟急性膀胱刺激症狀控製後,即可根據正虛表現及尿路症狀辨證論治。

1.腎陰不足,濕熱留戀

主證:腰酸腰痛,頭昏耳鳴,口幹咽燥,五心煩熱,尿頻而短,尿熱澀痛,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腎陰,清熱利濕。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味。

用藥:生地黃15克,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白茅根15克,車前子15克,蒲公英15克,川牛膝15克。

隨症加減:如腎陰虛兼膀胱濕熱較重,尿路症狀明顯,或尿血,苔黃或膩,脈濡數者,可用豬苓湯(豬苓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阿膠10克,滑石10克)合導赤散(竹葉20克,通草10克,生地黃20克,甘草6克,白茅根30克,墨旱蓮20克,山梔10克)。

2.氣陰不足,上盛下虛

主證:若腰膝酸軟,小腹微脹,小便澀滯,尿意不盡,心煩失眠,乏力氣短,口幹口渴,舌尖紅,脈細數,屬氣陰不足。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利濕。

方藥:清心蓮子飲。

用藥:黃芩9克,麥冬12克,地骨皮9克,石蓮肉6克,白茯苓15克,人參6克,車前子15克,甘草3克。

隨症加減:慢性腎盂腎炎非急性發作期,常以上述陰虛兼濕熱者較多見,此時濕熱最易傷陰。如久病不愈,陰損及陽,亦可致氣虛陽虛。若以脾氣虛為主者,可用參苓白術散(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參、甘草、白術、山藥);脾氣不足、中氣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黃芪18克,炙甘草9克,白術9克,人參6克,當歸3克,升麻、柴胡、陳皮各6克);腎氣虛為主者,可用菟絲子丸。

3.脾腎陽虛,餘邪未清

主證:腰膝冷痛,尿澀不暢,淋瀝不盡,夜間尿頻,麵浮足腫,神疲乏力,納呆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腎健脾,化濕通淋。

方藥:濟生腎氣丸加味。

用藥:生地黃10克,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桂枝6克,附片6克,車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黃芪20克,白術10克,薏苡仁15克。尿頻、夜尿多者,加益智仁15克、菟絲子15克;小腹墜脹者,加升麻10克,柴胡10克,黨參10克。

隨症加減:中氣下陷,小腹墜脹,尿滴而下,加升麻10克,柴胡10克,黨參10克,補氣升清。腎陽虛,舌紅、苔少,加生、熟地黃各12克、龜版6克,滋養腎陰。陰虛火旺,麵紅,煩熱,尿黃赤或伴有灼熱不適者,可用知柏八昧丸(熟地黃12克,炒山藥15克,山萸肉12克,牡丹皮9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知母9克,黃柏12克)。腎陽虛,加附子6克,肉桂6克,鹿角片3克,巴戟天9克,生薑3克,溫補腎陽。伴有水濕,麵部或下肢輕度水腫者,去生牡蠣、金櫻子、芡實、蓮肉等固澀之品,加薏苡仁12克,茯芩12克,澤瀉12克,瀉滲濕分利。

4.腎氣虧虛,濕濁壅阻

主證:小便混濁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澱,或伴有絮狀凝塊物,或混有血液、血塊。尿道熱澀疼痛,尿時阻塞不暢。病久小便痛澀消失,形體消瘦,腰酸無力。苔黃膩、舌質紅、脈濡數。

治法:清利濕熱,分清泄濁。

方藥:萆薜分清飲加減。

用藥:萆薜30克,石韋15克,黃柏12克,水蜈蚣9克,車前子15克,茯芩15克,白術12克,蓮子12克,燈心草9克,石菖蒲15克。

隨症加減:小腹脹,尿澀不暢者,加天台烏藥6克,青皮9克,疏利膀胱。伴有血尿者,加大、小薊各15克,白茅根15克,涼血止血。小便黃赤,熱痛明顯者,加淡竹葉12克,清心泄熱。兼肝火者,配黃連6克,山梔9克,瀉肝清火。病久濕熱傷陰者,加生地黃12克,麥冬15克,知母9克,滋養腎陰。脾腎兩虛,氣不固攝者,用膏淋湯(山藥15克,芡實15克,龍骨9克,牡蠣12克,生地黃12克,黨參15克,白芍6克)補脾益。腎固澀。腎虛血尿者,加阿膠6克,藕節炭12克。注意事項

慢性腎盂腎炎較難徹底治愈,有的經過積極治療,達到尿常規檢查正常、尿培養陰性後,又可複發,仍應堅持積極治療,以將再發的病期盡量縮短,預後仍然良好。

患者應注意外陰清潔,特別是經期、妊娠、產後和性生活的衛生。避免受涼感冒,慎房室不節及過勞。飲食宜清淡,忌辛辣燥膩,多飲水。對症狀已控製而尿菌培養長期陽性,以及易感染複發者,可在睡前、性生活後排空膀胱,再服抗菌藥1次[如呋喃妥因(呋喃坦啶)50~100mg],對抑菌和預防感染有一定作用。

藥食同源

【清炒藕片】(或涼拌鮮藕片)

原料:鮮藕片200克。

製法:清炒時可放少許低鈉鹽調味;涼拌時可先將藕片焯一下、撈起後濾水,加少量鹽或糖涼拌。

食法:佐餐食用。

功效:清熱涼血止血。

適宜人群:血熱或濕熱者。【西瓜翠衣水】

原料:西瓜青皮10克,綠茶適量。

製法:用開水適量沏茶飲用。

食法:代茶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適宜人群:伴有上呼吸道感染,且表現為咽喉紅腫疼痛、發熱者。

【龍眼茯苓粥】

原料:幹桂圓10克,茯苓30克,粳米15克,水1000毫升。

製法:將以上原料放入鍋中,加水同煮1小時,再燜1小時即可。

食法:溫涼單食,不拘時間。

功效:養血和胃,清熱利水。

適宜人群:形體消瘦,尿淋澀痛之婦人。對病久體虛,反複尿感之患者更為適合。

隱匿性腎小球腎炎

醫案

方某某,女性,18歲,建德市人,學生。

2005年4月就診。自覺小便稍有紅色,去醫院就診,尿常規鏡檢紅細胞長期存在,24小時尿蛋白10克以內。乏力感明顯,既往無腎炎病史,診斷為隱匿性腎小球腎炎,家長陪同前來就診。查舌質紅、花剝苔,脈象細滑無力,屬於陰虛血熱、迫血下行型。治宜滋養腎陰,清熱涼血。

方用知柏地黃丸隨症加減:生地黃15克,懷山藥15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牡丹皮10克,山萸肉10克,知母6克,黃柏6克,墨旱蓮15克,小薊10克,阿膠15克,白茅根30克。服後血尿消失,自覺病情明顯好轉,迄今未發。

隱匿性腎小球腎炎,又稱無症狀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是指症狀及體征不明顯,病程綿長,反複發作,病因病理改變多樣,有輕度的持續性或間斷性蛋白尿或血尿(有時為反複發作性肉眼血尿)的一類腎小球疾病。

病因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鏈球菌等病菌感染有關。中醫學認為隱匿性腎小球腎炎屬於“尿血”、“虛勞”、“腰痛”等範疇。其病因常由素體不足,感受外邪以致熱毒擾腎、損傷血絡或陰虛內熱,迫血妄行,皆可導致血尿。蛋白是人體的精微物質,由脾化生,由腎固藏。脾腎氣虛,不能固攝,精微下瀉,故見蛋白尿:日久可導致氣陰兩虛,肝。腎虧虛,淤血內停,濕濁阻滯而成虛實夾雜之證。

臨床表現

隱匿性腎小球腎炎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症狀及體征,部分患者可有腰酸、乏力、肉眼血尿等非典型表現。其臨床特征主要為尿的異常,這種尿異常可表現3種形式:①持續性輕、中度蛋白尿,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小於1克,尿沉渣中可有顆粒管型,並可有少量紅細胞(5個/HP)。病理改變多為輕度係膜增生或局灶係膜增生性。②持續或間斷血尿為主,相差顯微鏡檢查尿紅細胞以畸形為主。常在發熱、咽炎、過勞、受涼、藥物損傷等誘因影響下,出現一過性肉眼血尿為局灶性增生。⑧持續性蛋白尿和血尿,有時還可出現水腫、血壓增高等,但當誘因過後,又可回複到原來的隱匿狀態。這類患者預後較差,易緩慢發展至腎功能不全。病理改變為較明顯的係膜細胞增生,膜增生性、膜性腎炎和局灶硬化性腎炎的早期。

無症狀性蛋白尿和(或)血尿是隱匿性腎炎的主要臨床表現。臨床上根據傳統的宏觀辨證,無症狀性鏡下血尿或蛋白尿,往往會無證可辨。但可對麵唇舌色、口味喜惡、二便相關性、病史、用藥史、脈象等中醫學四診內容及尿常規、尿(血漿纖維蛋白的降解物FDP)、腎活檢的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辨證。本病治療應根據標本虛實隨證治之。

由於本病較少或毫無症狀,常常處在一種無證可辨的狀態,因此辨證分型要著重於一般情況及望、聞、問、切各診所得的資料進行分析,並結合該病的發病機製進行考慮。

診斷

隱匿性腎小球腎炎的臨床診斷、實驗室檢查特點主要包括:

無急、慢性腎炎或其他腎髒病史,腎功能基本正常。

無明顯臨床症狀、體征,表現為單純性蛋白尿和(或)腎小球源性血尿。

可排除其他腎小球性血尿或功能性血尿。

以輕度蛋白尿為主者,尿蛋白定量小於10g/24h,但無其他異常,可稱為單純性蛋白尿。以持續或間斷鏡下血尿為主者,無其他異常,相差顯微鏡檢查尿以變形紅細胞為主,可稱為單純性血尿。

中醫辨證論治

1.陰虛血熱,迫血下行

主證:小便短赤帶血,心煩難寐,口幹口渴,目眩耳鳴,腰腿酸痛,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腎陰,清熱涼血。

方藥:知柏地黃丸。

用藥:生地黃15克,懷山藥15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牡丹皮10克,山萸肉10克,知母6克,黃柏6克,墨旱蓮15克。

隨症加減:血尿明顯者,加小薊10克,阿膠15克,白茅根30克;腰酸明顯者,加杜仲15克,牛膝15克。

2.脾胃氣虛,統血無權

主證:小便頻數帶血,尿色淡紅或鏡下血尿,每於過勞後出現,倦怠少氣,食納減少,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

用藥:北芪30克,白術10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白芍12克,熟地黃15克,墨旱蓮15克,阿膠15克。

隨症加減:腰酸腰痛者,加杜仲15克,菟絲子10克;尿蛋白多者,加芡實15克、金櫻子15克。

3.脾腎兩虛,精微外泄

主證:小便頻數,尿檢查常有蛋白尿,精神困倦,飲食減少,麵色萎黃,頭暈耳鳴,腰脊酸痛,舌質淡,脈虛弱。

治法:健脾益氣,補腎固攝。

方藥:無比山藥丸。

用藥:山藥15克,熟地黃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5克,菟絲子10克,金櫻子15克,巴戟天10克,杜仲10克,北芪30克。

隨症加減:形寒肢冷,加附子15克,肉桂5克。

藥食同源

【山藥扁豆芡實湯】

原料:幹山藥25克,扁豆15克,芡實25克,蓮子20克,白糖少許。

製法:將以上原料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燉熟後,調入白糖即成。

食法:每日1帖,連用5帖為一個療程。

功效:能健脾補腎,祛濕消腫,收攝蛋白質。

適宜人群:脾腎兩虛,兩足水腫、腰部酸痛、蛋白尿、麵色蒼白、四肢不溫、精神不振、食欲不佳者。

【山萸肉粥】

原料:山萸肉15克,糯米50克,紅糖適量。

製法:山萸肉洗幹淨與糯米、紅糖同入沙鍋,煮粥。

食法:每日晨起溫熱頓服1次。

功效:滋陰補腎。

適宜人群:頭暈目眩,五心煩熱者。

【葵花麥秸茶】

原料:向日葵花、麥秸各15克。

製法:兩者洗淨,同煎成湯。

食法:代茶飲用。

功效:可用來消除蛋白尿。

適宜人群:小便混濁多泡沫或小便頻數而赤澀者。

LgA腎病

醫案

萬某某,男性,43歲,浙江省寧波市人。

2004年4月就診。患者因眼瞼水腫、下肢輕度水腫,小便色紅,於當地醫院就診,尿常規尿蛋白++,紅細胞+++,遂行腎穿刺檢查,免疫熒光反應IgA+++,IgG+,有腎小球硬化和新月體形成。確診為IgA腎病。就診時查:小便頻急,尿血,色鮮紅,兼見神疲乏力,或潮熱盜汗,口燥咽幹,手足心熱,麵色潮紅或萎黃,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