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尋找失去的感動(1 / 3)

第一章 尋找失去的感動

引言:記得,當我用顫抖的手撐著雨傘走在雨中的時候,我總會低著頭,專心地走自己的路。幹嘛要這樣呀?因為路麵的凹凸不平,雨水聚集而成的窪地成了我通向神聖學堂的絆腳石。隻有加倍的小心,加倍的在乎它的存在,才能真真正正的走好每一條路。就如我現在就時時想,明天是高考了,今天要努力啊。這種居安思危的心情我想是有必要的,如果說是杞人憂天,我也承認。

走在雨中的時候

前幾天天氣壞的不行,一派“烏雲騰空北風吹,多少樓台煙雲中”的可怕景象,現在呢,那光景遠遠地走了,卻又頓生些許懷念,看來一切的一切在逝去後,總是很容易想起它的好來。 好久了,也該出去見見世麵,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了。

記得,當我用顫抖的手撐著雨傘走在雨中的時候,我總會低著頭,專心地走自己的路。幹嘛要這樣呀?因為路麵的凹凸不平,雨水聚集而成的窪地成了我通向神聖學堂的絆腳石。隻有加倍的小心,加倍的在乎它的存在,才能真真正正的走好每一條路。就如我現在

就時時想,明天是高考了,今天要努力啊。這種居安思危的心情我想是有必要的,如果說是杞人憂天,我也承認。 我發覺我是喜歡看下雨。透明的雨水,一個人呆呆地看著它,一滴,一滴地落著,很有規律,很有節奏,這時,心裏會很平靜,心清如水的感覺。如果你仔細地聽,還可以聽到雨水落地的聲音,其實,那是大地的一種氣息,人的心情和這種氣息是成正比的。 雨停的時候天空總會掛著幾抹雲彩,很清純的樣子,好像是黑暗中的正義者。這幾抹雲彩,也許就是我的希望吧。生存從來就是充滿艱辛和疑惑的,就如雨時的黑暗和雨後的晴朗,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被宿命的輪回束縛住,即使有時看不到陽光白雲,但隻要心中存有陽光白雲,那就一定不會迷路,因為,你心頭掛著一盞燈。

石榴的果實

陽光很強烈,空氣很悶熱,四周很安靜。車夫後頸上的汗珠被太陽照射得很晶瑩。三輪車車身的吱吱聲和車夫的喘氣聲交織成唯一的旋律。 隨著幾下較重的顛簸,車子已經拐過了彎。我用力拽緊了身旁的兩個大行李袋,由於一路一直保持這個姿勢,感到很麻木。前方隱約就是目的地,眯起眼看著清楚,還是離去時的那個樣,但惟恐已物是人非了。 迎麵襲來一陣熟悉的味道,卻是那醉人的石榴香。我深呼吸,精神稍稍振作了些。探出頭來望去,原來是路旁的石榴林。那隔著一道小溝的籬笆牆內一片鬱鬱蔥蔥。石榴樹的枝幹穿過了籬笆,將豐碩的果實炫耀給路人看,令人羨慕,我又何嚐不想炫耀呢! 我換了個姿勢,較舒服倚靠著行李,享受這陣醇醇的香。節節零碎的記憶也隨著想香氣湧現。三年來,這段走過不下千遍的道路,也是由於這片林子而變得不乏味。沒有果子的季節,我們會津津樂道的談著,咽下充滿石榴香的想象;果子成熟的季節,我們則興奮地數著枝頭的石榴,做出一個個如何偷摘果子的設想。除了我們,這片林子也是小雞和鴨子的樂園。曾記得自行車車技不精的我,碰到從林子裏鑽出欲過馬路的鴨子,總要等它們一隻隻搖搖擺擺的走過。想著想著,我不禁笑出了聲。 回憶散了,香味還在,空氣依然悶熱,仍要感慨這無奈的酷暑。 學校快到了,車夫漸漸放慢了速度。突然,他開口問,你是這學校的。我“唔”了一聲。“讀書很辛苦啊”,他又說,我沒有作答。 我無力地靠著,看著那片石榴林。我不解,那最令人無奈的酷暑卻結出了最令我迷戀的果實。難道一定要有殘酷的煎熬,才能擁有這股香醇?到達目的地,除了那些沉重的行李,還留有石榴淡淡的餘香。我隻能期盼,下一個石榴飄香的季節,會有屬於我的果實。

呐 喊

今天,在校外玩了一整天,身心俱疲,回到學校後才發現該做的事情都沒做,包括該

背的書沒背,該洗的衣服也沒洗。一想到這些,我的頭一下子大了好幾倍,真不知道自己是在放鬆,還是在自甘墮落,也許,後者來形容現在的我比較貼切。 突然覺得這些天,我很頹廢,頹廢得要死。我上課經常走神,我經常在紙張上亂塗亂畫,上課的時候盼著下課,下課的時候又坐在座位上無所事事。在課堂上我時常望著窗外走神,窗戶外麵還是教學樓,像城牆一樣的教學樓,一圍接著一圍,這讓我想起了中美合作所裏的生活。唯一讓我心情舒坦的是窗外湛藍的天空和無瑕的白雲,要知道我最喜歡的顏色就是藍色,天空的藍色我習慣叫它天藍色,它能讓世間萬物變得廣闊無邊,它能排解我鬱悶的心情。 我喜歡天空的安靜,但事實上我是個喜歡熱鬧的人,我周圍有很多朋友,男朋友,女朋友,談心的朋友,打球的朋友..他們帶給我熱鬧,我還他們以真誠,哪怕遇見再大的風險,再大的波浪也會有默契的目光。我喜歡安靜,但是我更怕孤獨,所以無論我多麼想心如止水,這四個字都不屬於我。於是,我用深藍淺藍的筆觸在草稿紙上反複寫著“窗裏的世界很無奈,窗外的世界和精彩”,高三啦,老師曾經告訴過我們要學會拒絕,我們要拒絕什麼?是拒絕窗外五彩繽紛的世界,拒絕形形色色的人物,拒絕課堂以外的知識(評:老師的觀點應該是:“拿來主義”),回到圍牆裏接受枯燥無謂的填鴨式的教學?在這道選擇題麵前,我感到茫然,不知道這道題有沒有其他的選項。 世界上命最大的是什麼?是中國的學生,每個當學生的都要在考試中翻來覆去地死,然後又活過來,接著又是翻來覆去地死,這就是宿命。 在這張紙上發泄情緒,是我比較喜歡的發泄方式,不會太張揚,人家不會當你是瘋子,其實當個瘋子也不錯,至少瘋子比正常人少了一樣叫做“煩惱”的東西。 希望頹廢隻屬於今天,明天是個朝氣蓬勃的日子。

麵對生活

九月,沒有了七八月的浮躁,多了一些涼爽的風,加上下了一場雨,空氣中夾帶著泥土的芳香,仿佛脫去了原來的一身頹廢,更是感覺輕鬆了許多,發現生活並不都是那麼無趣。 壓抑太久的心終於因風雨而解放,發覺空氣多麼清新,世界多麼美麗。每天的課程不再是催眠曲,球場上的身影也不再頻繁。並不是我不喜愛籃球了,而是我懂得了人生在世並不是事事順心,不能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雖然有個哲人說“人之所以長命,是因為他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這必須在你完成學業,步入大學殿堂,並且守法的前提下。我很清楚這一點,於是乎,我又不可避免地長大了,之前我曾說過,一個人若學會了講道理,那就說明他已經長大了。是啊!“長大了,該懂事了”是父母常掛在嘴邊,多縈繞在我耳邊的話。

對於生活,我應該積極向上;麵對學業,我必須努力拚搏,坐以待斃並不符合我的人生準則,尤其是我這麼英俊的人。不得不承認高三的學習很無奈,我喜歡稱這種無奈為宿

命。很多人說到信仰,信仰到底是什麼,我不太清楚,總覺得信仰應該是信心、決心之類的東西,反正它能在你崩潰時支撐著你,不至於被挫折打敗。 我的同桌是一個複讀生,他的經曆告訴我,高三是人間地獄,在這裏無論如何,都不能留有餘力,要你的小宇宙瞬間爆發,將自身的戰鬥力提升至最高,一部科幻小說就這樣誕生了。 我不得不向這永不過期的高考低頭,依照它製訂的標準揮灑汗水和淚水,陪上我這萬人為之傾倒的身材(評:貝克漢姆人稱“萬人迷”,可見作者的自信),馳騁在應試這沙場上,揮舞著手中這十幾厘米的筆杆子(十幾厘米用得好!),英姿颯爽。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但願這樣的情緒不是隨性而起,希望它能一直保持到高考結束。

夢中的驚醒

平時不斷聽到國人這樣的言談:某作家差一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某數學家差一點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某國足隊員在“世界杯”賽中差一點踢進兩個球,某科研項目差一點在國際上領先.. 這種“差一點”情結真是無處不在。什麼是“差一點”?有人說,就是隻有那麼一點距離了,要是當初再那麼努力一點,不就..乍一看,“差一點”的確能振奮人心,鼓舞士氣,增強自信心、自豪感。實際上,未必如此。 “差一點”是一種不科學的態度。縱觀科學發現史,多少科學家因為這“差一點”而痛失發現的良機。英國天文學家哈森因望遠鏡上一個微小的灰塵失去發現新星係的良機,追悔莫及,成為“眼皮底下溜走的機會”;法國化學家韋爾在稱量空氣成分時因忽視小數點後的數字而與稀有氣體的發現失之交臂。甚至,因為疏忽“一點”小問題,導致了多少慘劇!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爆炸不正是由於技術人員那“差一點”的失誤嗎? “差一點”是一種盲目樂觀。每一天都念叨“差一點”,每件事都扯上“差一點”,長此以往,人人都這樣想:反正隻是差一點,半斤對八兩,我們還是很強的嘛!殊不知我們沾沾自喜,夜郎自大時,英法美正進行著一場劃時代的革命浪潮,將我們遠遠地拋在後麵,等到幡然醒悟時,中國早就淪為被宰割的“羔羊”了!如今,正高喊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鬥”的中國人,豈能再妄自尊大,說“我們差一點就領先世界了?” “差一點”更是自欺欺人的表現,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國足隊員實力不佳,我們應該如實承認,怎麼能用“差一點就進了”、“要是球沒打在門柱上就好了”之類的話來安慰自己呢?須知“失之毫厘,謬以千裏”,羅納爾多、貝克漢姆從不會說“差一點就進球了”之類的話來掩飾,不進就是不進,沒有進是因為自己球藝不精,一時大意,下次一定要改正。一味地用“差一點”來安慰自己隻能導致停滯不前,甚至落後倒退。 因為做著“差一點”的夢,我們痛失無數前進的良機。

因為做著“差一點”的夢,我們曾經任人宰割。

因為做著“差一點”的夢,我們至今還沾沾自喜,不知差距正在拉大.. 既然這個夢是一個讓我們倒退的夢,那麼,為什麼不從夢中驚醒呢?時不我待!

感動是什麼

感動是什麼? 感動是陣陣微風,輕輕吹拂,搖動你心中的風鈴。 感動是層層波浪,緩緩前進,溫柔地拍打著心中的“石壁”。 感動是悠悠回聲,在心房中激蕩,漸漸交融成一首歌曲。 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似乎不再輕易感動,因為那被諷為“感情泛濫”;漸漸地,“感動”離我們越來越遠,明明有所觸動時,卻忘了怎樣感動。心已經麻木了。 工作,學習,人際交往,..心為許多本不該有的煩惱所累,無形的壓力壓得心喘不過氣來;終日在一個人為的“牢籠”中不停徘徊,心在生命線上不斷跳動,直到夜深人靜,仰視天花板,摘下白天戴的“麵具”,卸下平日裏的“防衛工具”,才發現精神世界如此貧乏,形形色色的世界卻缺少令心靈感動的“微風”、“波浪”。 真的缺少嗎?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動”,而是缺少發現,缺少足以發現它的一顆敏感的心。 滿眼的鋼筋水泥大樓、充耳的汽車火車尖銳噪音、嗆鼻的汙濁廢氣是否讓心蒙上了灰塵?那麼,就請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接受陽光雨露的洗禮吧。或如登上泰山,領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和豁然;或如獨坐亭中,體驗“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物我相融之境;或如舟行水上,享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悠然;或如臨江眺望,發出“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感慨..人來自自然,心本與自然相通,然而任性的人類卻不顧一切地要征服自然;當身心疲憊時,又不得不回歸自然。當人體驗自然之美,自然之真時,難道不該懷著一顆懺悔之心嗎?難道不會為自然的博大胸襟而感動嗎?其實,當自然之清泉洗盡我們心上的汙穢時,我們的心正在感動。 漂泊異鄉的遊子,帶著羈旅的愁思,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在陌生的路上,陌生的麵孔,陌生的城市,連天上的月亮也顯得欺生。茫然間,他摸到衣服上的補丁,那是媽媽補的,心不禁顫動起來。前路漫漫,福禍難料,可母愛,就像故鄉皎潔的月光,照在遊子的心上。麵對偉大無私的母愛,誰會說自己無動於衷,漠然視之。其實,當母愛的月光照亮我們心中的每個角落時,我們的心正在感動。 感動是人的天性,我們本會感動,麵對自然,麵對真情,我們應該感動。 感動是心的催化劑,沒有它,心就會死氣沉沉; 感動是心的清洗劑,失去它,心就會布滿灰塵,髒亂無比。 尋找失去的感動,就是尋找迷失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