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還在嘲笑祥林嫂(1 / 3)

第九章 還在嘲笑祥林嫂

引言:我想,先生在做這番寓言時是嚴肅的。我們已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第三類時代”,正重建著民族的自信。但,當自信與實力不成比例的增長時,通常會使人們賭入一種思維慣性——習慣的認為“一切如此美好”。 祥林嫂有句話頗為經典:“哎,我真傻,真的..”從同情到厭倦到反感(間或夾雜著嘲笑),魯鎮的人們的感情變化——不管你願不願相信,還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重演。偉大的作家總是善於捕捉它那個時代的社會共性,而最偉大的作家則總是用極富穿透力的目光跨越時空的界限來審視世界。換句話說,魯迅先生的偉大,不在於反映了魯鎮上的人們的表情,而在於預言了當今社會對其的表情。

我想,先生在做這番寓言時是嚴肅的。我們已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第三類時代”,正重建著民族的自信。但,當自信與實力不成比例的增長時,通常會使人們賭入一種思維慣性——習慣的認為“一切如此美好”。“瞧啊,你看那些乞丐多有性格,他們開創了‘第四產業’!”“看哪,是那個印象派的大師把咱們的天空如此恰當的塗成了灰色?”“別

擔心非洲的饑民,他們肯定還有巧克力。”——他們已不能理性的思考!正麵越來越多不代表從此沒有背麵。而人們似乎並沒有察覺,所以才有了課堂上對祥林嫂的嘲笑——就像嘲笑一隻咬著尾巴打轉的小貓。當然,也可能像某位文豪(好像是雨果)所說,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們是不會憐憫的。但“不會憐憫”不正再一次證明“他們不能理性思考”嗎? 我們愛這個世界,但應愛得深沉!隻要人類還生存一天,社會就還需要改造——我們就更需要思考自己。我們是不是能夠經常站在鏡子前來審視自身呢?事實上,我們是這樣做的。但這又使我們總習慣於看鏡子裏的自己,如果站在鏡子裏,我們是否能夠更真實的看到更真實的自己呢?——不因對稱而反向,不因反光而掩蓋問題。再放一塊鏡子在我們背後。也許當我們看清了自己,就不會再嘲笑和我們一樣的兄弟。

我的十八歲

曾幾何時,16的花季悄然而逝,17歲的雨季也霎時不見;而今帶著一分不安,懷著一分欣喜,我進入了一個熾熱而又靜默,坎坷而又執著的季節——18歲。 18歲的我,有性格。 我敬佩梅花的剛強,我崇拜青鬆的挺拔,我動情垂柳的依戀,我傾心紅豆的相思。 我就是我!我強調自我,但不惟我獨尊;我強調自信,但不自傲;我崇尚剛強,但不執拗;我追求認真,但不迂腐。 路邊那一潭死水, 無紋無波。 我不要這樣的生活! 要麼就卷入大海, 要麼就去無聲的滋潤田禾。 牆壁上的那幅肖像, 是誰?不哭不樂。 我不要這樣的生活! 要哭就哭出眼淚, 要樂就樂出性格。 這就是我,自信的我,真實的我,瀟灑的我,一個執著追求的我。 18歲的我,愛讀書。 晴朗之日,海不揚波,我抱膝沙上,為屈原的壯誌難酬惋不平;為朱自清的自然樸實感動不已。風雨之日,倚窗讀書,我的思想舞蹈在埃菲爾鐵塔,攀登珠穆郎瑪,遊覽萬裏長城;它被貯存在《詩經》中,它閃亮在古希臘的奧運火炬上.. 從科學到文學,我無所不讀。我從《時間簡史》中知道了“人擇原理”,“空間維”,知道了我們存在的宇宙的產生和今後的去向。我從《老人與海》中知道了他的信條和信念;“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不能被打敗”。 這就是我,愛讀書的我。 18歲的我,愛幻想。

倒也不是自家搔胳肘自家笑,我的幻想大都是令我自己也迷惘的。霧失樓台,月迷津度。瞧!順著我指頭的方向,那天邊的一小星藍,探尋寶藏是我的向往。我做了一個夢,

又全然不是夢,明媚的陽光下,那是一座島,島上有青草,鮮花,美麗的走獸和飛鳥,這是我理想的天庭,我的夢想。 抓緊時間,趕快行動,生命中的許多遺憾是無法彌補的,錯過了一時,就可能錯過了一生。我知道,要把幻想變為現實,隻有靠自己的努力,用毅力,用恒心,用智慧去拚搏奮鬥。 這就是我,愛幻想的我。 有性格,愛讀書,愛幻想,這就是我的18歲。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天空,或靜佇一地,或行走四方,隻要用心去觀察,便會有所收獲。

“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立於所能立。 當子遊麵對一片澤國,他開始欣賞起自己的成就,開始享受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得意。 白鳥的哀號劃過蒼穹。一聲歎息,子遊以一個智者的姿態說:悲哉!是亦有知矣,惜乎其未遠也!子遊果真有資格毫不憐憫地嘲笑著失敗者? 子遊忘記了,是白鳥使他獲知大水將至的消息。換而言之,如果沒有白鳥的搬家,沒有老人的點撥,子遊根本就不知道災難會降臨於這方土地 ,他又何以處手足! 在人類認識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很難有誰能夠直接將成功的路筆直地連通。人類的發展,必要走過一個艱辛的旅途,必要經曆從無到有,從不知到知,從 曲折到平坦,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所見的成功,不過就是這漫漫探求長路上,人們完成的“最後”一程。 換一角度來看,每一次的結束又成為了下一次的開始。因此,這一次的成功,哪怕它再偉大,也隻是一個階段的結束。 有時,事物的開端不以上一段的成功為標誌。上一時期的失敗,有時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而這種失敗,於人於己,是演義了一個徹底的悲劇,悲劇卻有意義在。當退出曆史舞台時,他沒有獲得成功,也沒有取得突破,更沒有得到應有的鮮花與掌聲。但對 他人而言,這一次不成功的嚐試卻引出了一條路,抑或僅僅是指出一座山峰,一個方向。即使以後,前人的努力是失敗。 誠然,刻入簡牘而銘記於後人的,成功者多,而鮮有失敗。 失敗,被奠基在後來的成功下,顯得暗淡;一個未成功卻有其意義的失敗者,有時被頭腦中充斥著“勝利”的後人,輕輕地抹去。這就如同立於船頭的子遊,忘記了是白鳥的告知使他幸免 於難。 不再使後人如同子遊一樣,麵對著先導者的失敗,感歎到:白鳥,無知。

每一次成功,真有無數次失敗作為基石;後人取得的成就,必要走過了前人精心鋪陳的道路。萊特兄弟成功試飛之前,不少人為人類的飛天夢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赫爾希和蔡斯能夠成功證明DNA是生物遺傳的主要物質,離不開格裏非思的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

驗。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改進,不斷突破,終於取得了成功。 立於所當立。我們為創造的輝煌驚喜,為正治力於事業的開創而驕傲,也將為擁有明天的成功興奮不已。今天,人們的前行,都離不開先人不懈的努力。努力 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成為我們能夠站得高看得遠的階梯。我們之所以能夠站得高,看得遠,是因為“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追求的"牌坊"

有人將這個社會比做“江湖”,並常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等掛在嘴邊。的確,太多太多的人在“江湖”中被弄的遍體鱗傷,有的是肉體,有的是心靈。 從小,家人, 社會便叫我們去追求,教我們去追求什麼。 媽媽說,在追求的路上,你的欲望需要遮擋,爸爸說,在追求的路上,你要保持善良。被來你有你的思想,可他們,卻叫你把它遺忘,總想教你該怎樣怎樣,他們要給你立個牌坊。 這牌坊到底是什麼?是江湖,社會的規矩,是家人的愛心,還是什麼?但是它卻束縛著上一代人,影響著下一代人,傳向了後人,永無止盡。 我經常對自己說要追求追求,可到底追求什麼?不知道。隻知道茫然的,跟著牌坊,身不由己的走下去。漸漸發現,牌坊代替了我們的眼睛眼。從此,不再望得見前方的路,不再看得見周圍的風景,當然,也不必看。因為,有個東西牽製著你,麻木的,機械的前進。 在這條路的盡頭,也許你會得到你所“追求”的東西,有自由換回沉甸甸的前,用良心換回的眾人景仰的地位,用怎樣的失去換來怎樣的擁有..此時,你可以高呼“牌坊萬歲!”。 可是,也許有一天,你不快樂了,因為你發現你不再向往高樓大廈,舞榭歌台,燈紅酒綠。隻想要一間綠牆紅瓦的小屋,不再追求如夏日陽光般耀眼的輝煌,而隻想在春日暖陽中靜靜的生活,不再喜歡華麗而濃豔的色彩,卻偏偏愛上了純白。 這時,你在生命的疾馳中驀然回首,所有的往事都如電影斷片般,從記憶的深巷中一幕幕放出來。也許你早已淚流滿麵,因為你,為那些消失在記憶深巷中的背影而遺憾;也許你一滴淚也沒有,因為你,發現在深巷中看到的星星竟比平日更明亮些。 也許,我們在追求的這條路上,給自己,或被強加了太多太多的牌坊,而使我們迷失了太多太多原屬於自己真正要走的方向,最後,連自己也找不到了。 於是,我決定帶上我僅有的理想,獨自一人去追求夢想,在路上,有時清醒,有時迷茫,隻但願不要迷失方向。當到了那麼個終點,當現在成為回憶,我不後悔,那,也就心滿意足了,隻因將牌坊,拋開了。

最後,我要幫你,我要幫你砸了這個牌坊.

無聊中,胡思亂想

也不知道今天怎麼了,心情很平淡,象一碗摻了白開水的稀飯,仔細想想,今天好象又要這樣過去了,哎,又是一天。這樣不知道還有多少個日子可以過,本來可以在今天完成的任務又在自己的懶惰和時間的催促之下不告而終。 世界很現實,但是心情卻太飄渺,無形之中便結成了一道隔膜——雖然看得見那邊,但是卻怎麼也無法達到。小說裏的愛情,童話裏的故事,畢竟都是作家們的一種精神向往罷了。那些帶有魔幻色彩的書,轟轟烈烈的RPG,還有緊張刺激的CS,一切一切好象與我們自己的世界毫無關聯,它們的出名,它們的成功,僅僅在於它們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與現實無關的空間,讓大家在裏麵盡情遨遊。 其實,人,也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裏玩耍,自身的大腦本來就是一個比地球更大的空間,家長口中的“沉迷”,作家心中的“瘋狂”,都是指的一種思想的縱欲。思想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手中的線滑走了,不也正是每個人迷失方向的體現嗎? 思想,是有呼吸的,若是大家整天封閉自己的思想,那麼它還能活過來嗎?“鬱悶”現在已經是很多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但是真正的鬱悶是什麼?誰又曾真正體會過?或許隻是把心裏那麼一點點的不痛快說給別人聽,讓身邊的人幫你分擔,可能這就是“鬱悶”真正的含義吧。 主觀和客觀到底如何區分?客觀的事物難道不是由主觀創造和定義的?誰說的才是客觀?大學者還是所謂的廣大人民群眾?這個世界確實還有很多我們未曾探究的問題,真實和謊言交織的蛛網令人眼花繚亂,事實是不是真正能夠超越雄辯? 我們每個人都隻是這個世界的一個過客,沒有人能告訴你出生是什麼滋味而死後又是什麼感覺,這兩個問題反而又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也許這就是我們身邊所有事物存在的意義吧。使我們好好地成長,享受生活,將來準備好一死。最先出現的人到底是誰,學者口中的進化論也無法闡述這個問題,生命的出現是多麼奇妙,它是這一切科技,一切主觀存在的開始。但是生命始終都解不開自己的身世之謎。宇宙的形成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宇宙的外麵又是什麼,能量守恒的定律在這些問題上能管用嗎?未來好象隻是簡單的兩個字,但是意思確是誰也無法估計的,誰掌握了未來誰就是世界第一,這是肯定的。 現在人類正在偵測火星,漸漸地,木星,天王星的大門會被一個接一個地打開,就象當時戰爭爆發的原由一樣——自己的握好了,就想去問別人要。這一切好象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又好象發生得太不可思議了。將來,總有一天,教室裏的曆史課本會有我們時代的圖案,會有我們現在短暫的“高科技產品”,又或許有一天,地球也會成為一個曆史,很漫長,很和諧,也很殘酷。

尋覓幸福

他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下層社會的家庭了,母親下崗在家,父親在一個不怎麼景氣的工廠中 工作,用那麼一點可憐的工資維持著整個家庭。而他,他在學校中成績並不怎麼優秀,再加上自己古怪的性格,使他沒有得到老師的親賴和同學的友情..他認為自己很不幸,也曾一度詛咒自己的命運,他渴望幸福,可是,幸福究竟在哪呢? 他一直想著這個問題,也因此一直被囚禁在自己的“不幸”當中。隻到長大。 有一天,他終於再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決定親自去尋找自己所追求的幸福。於是整理好行裝,在父母連聲的傷心勸阻下,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家,離開了這座城市。 他來到一座大城市,在一個小旅館中落了腳,然後開始去尋找他想要的東西。時光飛逝,轉眼就過去了好幾天,他也徒勞了好幾天。失望,正當他拖著行禮準備離開時,突然聽見旅館老板娘正高興地自言自語道:“這一陣子可真幸福~” 他突然眼睛一亮,湊到那個幸福的人麵前,興奮地問道: “您說,您很幸福?” “對啊。”老板娘仍嗬嗬地笑著。 “為什麼”他迫不及待地問。 老板娘得意地掏出一疊鈔票晃了晃: “最近生意好得不得了~我可賺了不少~當然幸福拉!” .. 他再度失望了:金錢,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 他還是離開了那兒,來到市郊,走在一條鄉間小路上,路兩旁的田野金黃金黃的,還不是漂來陣陣稻香。幾個滿頭大汗的村姑一人捧著一大把麥子,臉上洋溢著遮不住的喜悅,一邊走一邊說笑。他看見她們,心中很是羨慕:她們應該很幸福,於是走上前,問: “你們很幸福嗎?” “那當然!”她們笑著答道。 “為什麼?” “因為收成好!”“因為生活改善了!”“因為我家前天蓋了座新房子”..她們搶著回答。 而他,又一次失望地離開了: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 後來,他又到過很多地方,可結果都是失望。難道幸福不屬於我? 隻到身上已身無分文,無力再向前時,他開始想家了——那個他曾經討厭的地方。沒辦法,隻能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