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打造幸福的人生4(1 / 3)

第一章打造幸福的人生4

熱情的愛

古時的老師們認為,神聖的《聖經》主要是以精神的愛為核心,如人們對上帝的愛,以及人們相互之間兄弟般的愛。

而我們從《聖經》的《雅歌》裏又能得出什麼結論呢?這是對青春。對肉體的一首讚歌,是關於女性的魅力和性的衝動。但是,盡管這首雅歌是用很精致很柔和的語言描述,這多少有點不敬的內容是怎樣步入《聖經》的教規裏呢?學者們給了很多的解釋,有些不免牽強附會,說那是因為它畢竟是為了教給我們真正而成熟的愛情。他們是圍繞雅歌中這樣的幾句來證明自己的詮釋:

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

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

熱情、青春的愛終將變成成熟而深沉的愛。年齡並不能阻止愛的延伸。愛的最高境界是:無論時間和環境怎樣破壞,愛都將貫穿人的一生。受能變得成熟,能堅強,能去適應所有環境變遷的力量。

熱情的愛有自己的位置。否認年輕人的強烈感情即是否認人的本性。不過要記住,這種愛——對很多人來說,是惟一與幸福沒有直接聯係的。

不幸的是,熱情的愛比成熟的愛更富戲劇性,也更一目了然,在歌曲和故事中更有修正的餘地。即使不是熱情的愛,那也是浪漫的愛在熱門歌曲中永遠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愛情的故事曆經幾個世紀,曆久彌新,而備受挫折的青年愛侶是小說家和詩人的永恒主題。

熱情的愛可以讓快樂的泉水汩汩湧動,但也可以讓人“為伊消得人憔悴”,不論是相愛雙方發現彼此不再適合,還是可怕的第三者介入進來。成熟的人也會享受熱情的愛,但卻知道它會逝去;同樣也知道,任何的逝去都不可能成為快樂適宜的基礎。成熟的年輕人們會深深的彼此相愛,然而他們幸福的核心元素是追求強烈的激情享受。

在家庭中雖然會有深沉的愛,但也會有不時的鬥嘴。我知道很多孩子經常和父母拌嘴,盡管他們十分熱愛自己的父母。當然,這種愛給雙方都不會帶來歡樂。

和平

約書亞·羅斯·裏布曼的《內心的和平》出版已有二十多年了。但是和那本書中描述的一樣,和平仍是個個性話的話題。當然無論是在內部還是外部,都沒有廣義上的和平。盡管我們在各種物質方麵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我們仍生來有一些內心的緊迫感,並且活在一種特別的恐懼中,認為自己走錯了一步甚至會給地球上的人口帶來災難。

要了解這些,我們就必需認識到,地球上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和平——除了墳墓裏。我要再次引用《通往成功生活的道路》一書中的這麼幾句話:

生活的平靜不可能是完美或永恒。活著的真諦就是運動,但運動總是會遭遇一些阻撓和抵抗,而抵抗則意味著衝突。武裝衝突也許會在某天停止,而我們也希望那天能早點到來,但人性內部的衝突絕不可能完全解決。從政治的角度來說,地球上和平的可能性非常明顯,甚至說它很有必要;但對不同地方的不同人來說,內心的絕對平靜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個危險的幻想。

成熟的人都知道,隻有那些生活得像“植物人”,被剝奪了思考、感覺和激勵的能力,才可能擁有一個平靜的大腦。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活躍的人就不能擁有幸福。我認識的人中,真正最幸福的都是那些日日夜夜都為各種事情操勞的人。他們為了別人不顧自己,為了一些他們認為值得的事情而拚命忘我的工作,無論這些工作多麼累,他們都感到非常快樂,而這種快樂是那些隻尋求平靜的人體會不到的。

正因為我們有著活躍的思維、敏感的心靈和探索的靈魂,我們才總是出於自己的願望致力重塑周遭的環境。即使是“不滿”也不必帶走我們的快樂,而在“神的不滿”一詞中就蘊涵了極大的智慧。

我們分析了大多數人認為是人類幸福基礎的五種價值觀,但是不難發現,無論從哪種程度來看,這些價值觀都不是幸福真正的本質。

那麼什麼才是促成永恒幸福的價值觀呢?我現在要把它們歸於獲得幸福的一個積極程序中,即存在感、歸屬感、意義感、成長感和給予感。它們可以被看成是和我們熟知的五種生理官能(看,聽,聞,嚐,感覺)相對應的五種精神官能。生理官能可以賦予我們獲得愉悅的能力,而精神官能則可以引導我們尋找真正的幸福。

存在感

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講述了中國有三大教,即儒教、道教和佛教。對於追尋幸福,這三種宗教都采用了非常普遍的、非常世俗化的角度。因此成熟的中國人絕不會讓自己陷於有雜念的沉思,將自己的情感完全沉浸在某種想法、某種理想、某種哲學或信仰中去,以致不去好好欣賞自身的完整,好好享受活著的快樂。他們關心的僅僅是自己的存在——早上起床;感歎世界的榮光與莊嚴;一飽口福;體驗身體召喚的本能;與朋友談心;凝視著愛人的臉龐一一這就足可以說是幸福快樂了。成熟的中國人,與他們的西方兄弟相比,更自由的駕馭著感情和本能;他們並不像西方人那般受到壓抑和限製的影響。正如音樂劇中的人物所唱的“我很高興自己是個少女”,中國人也很慶幸自己作為一個人活著。也許沒有什麼思考能力或者沒有什麼成就,但僅僅是“存在著”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優勢了。讀一讀《聖經》吧,尤其是《雅歌——歌中之歌》,你會發現其中對生命和愛也有相同的詮釋。

讀過林語堂著作的人都意識到:林語堂太深奧了,以致無法僅僅用智力來反駁。他告訴我們,西方世界過於重視思考而降低了感覺的重要性。但他並不是說要人們放棄大腦運作這一人的基本的程序,而是在運作的同時享受僅僅“存在”的幸福。這樣,無論自身怎樣你都能幸福了。

當我問天主教堂裏一個十分有才氣的修女什麼是幸福。她沉思了片刻,道出了問題的本質:“我們太忙碌了,都沒怎麼休息;幸福就是更多的自省,而不是總在觀望外麵的世界;在重視自然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自己是人類的一員。”她接著說,“要想幸福,你就必需有一種存在感,要意識到自己是這個美好世界的一部分,細細品味自己作為一個存在而產生的任何生理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快樂,從而驚歎自然界和人性的神氣。”

我知道一些創造孤獨藝術的人。當別人都在空閑時間拚命找事幹,他們卻獨自坐在公園裏,靜靜地欣賞樹木,聆聽鳥的歌唱;或者久久漫步,沉浸於陽光與微風中。他們認為,這才是一種幸福,比僅僅活著要更有意味得多。這才是完全地領悟生命的真諦、存在的真諦。而存在是一種全麵的體驗,也正是幸福生活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