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掌握辯論技巧可使你成為聊天主角1
論辯的作用既可認識真理,捍衛真理,弘揚真理;還可鍛煉思維,開發智力,培養表達能力。在平常聊天或是討論的場合裏,掌握一些論辯的基本技巧,並加以靈活運用,可以使聊天和討論的交談氣氛活躍起來。
聊天中怎樣巧借諧音的論辯技巧
漢語口語中,有一種特殊的語音現象:同音多義,即字音相同或相近,意義卻完全不同,如同音字、諧音字等。在聊天討論中進行論辯時,借用諧音關係,把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聯係起來,使沒有因果關係的事物結成理所當然的因果聯係,這可以表達出豐富的含義,給人以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天地,往往能出奇製勝,妙趣橫生。
從前,有個姓薛的宰相,他有一個兒子叫薛登,聰明伶俐。當時有位奸臣叫金盛,總想陷害薛登的父親,但苦於無從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見薛登正與一群小孩玩耍,於是眉頭一皺,詭計頓生。他喊道:“薛登,你像小老鼠一樣膽小,肯定不敢把皇門上的桶砸掉一隻。”
薛登不知是計,一口氣跑到皇門邊上,把立在那裏的雙桶砸碎了一隻,金盛一看,正中下懷,立即飛報皇上。皇上大怒,傳薛登父子問罪。
“大膽薛登,你為什麼砸碎皇門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問道:“皇上,你說是一統(桶)天下好,還是兩統(桶)天下好?”
“當然是一統天下好。”皇上說。
薛登高興得拍起手來,說:“皇上說得好,一統天下好,所以我把那隻多餘的‘桶’砸掉了。”
皇上聽了轉怒為喜,稱讚道:“好個聰明的孩子。”還讚美宰相教子有方。
在這裏,薛登利用諧音字,巧妙換義,借題發揮,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聯在一起且順理成章,既說服了皇上,又製服了奸臣,也解脫了自己。
聊天討論中,運用諧音構成雙關、誤解等方式,可達到嘲諷、影射對手的目的,從而收到“罵者痛快淋漓,聽者有苦難言”的奇效。
還有一個故事:宋代有一位秀才,自命不凡,以“詩才”自居,人稱他為“酸秀才”。
有一次,他遠涉千裏,想找文學家歐陽修比試比試。來到一地,他見路旁有兩株枇杷樹,不禁詩興大發,搖頭吟道:“路旁一古樹,兩枝大丫杈。”可想了半天,就是找不到下文。正巧歐陽修經過,順口讀了兩句:“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秀才一聽,拍手稱讚。
於是,兩人結伴同行,來到湖邊,秀才見湖中有群鵝在遊戲,又得意地吟誦起來:“遠看一群鵝,一棒打下河。”正思忖如何往下接時,歐陽修又續道:“白翼分清水,紅掌踏青波”秀才聽罷,暗暗敬佩,並建議兩人同去拜會歐陽修。
二人來到渡口,登上小船。秀才又詩興大發,吟道:“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朗聲笑道:“修正知道你,你還不知修(羞)。”
這裏歐陽修巧妙利用同音異義宇,運用雙關手法,嘲諷秀才無才、無能,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聊天中怎樣借用巧換語詞的論辯技巧
在聊天中,很多經驗之士常常根據語境表達的需要運用更換語詞或調換語序的方法,從而收到很好的論辯效果。
語序是語言單位的組合手段之一,在一個句子中,語序不同,表達的意義往往就很不一樣。語序變換就是巧妙地變換語言單位的組合順序,如果濫用語序,會讓人感覺是在混淆是非。比如有兩名法學大學生正在討論一個問題:學習法典時可不可以吸煙?他們各執己見、相持不下,便去找拉比裁斷。
“拉比,”學生甲問道,“學習法典時吸煙行嗎?”
“不行!”拉比生氣地說道。
“你問錯了!”學生乙責備學生甲道。說著,他走近拉比,問道:“拉比,人們在抽煙時學習法典行嗎?”
“當然行!”拉比興奮地決斷道。
同樣是一邊抽煙一邊學法典,語序不同,給人的主觀感受就不相同,所取得的辯論效果也就大不一樣。
語序不同,所表達的行為目的也不盡相同。比如,有人問古希臘大哲學家亞裏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麼區別?”亞裏士多德回答說:“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
在此亞裏士多德巧妙地變換語序,表達了兩種人不同的生活目的:平庸的人活著是為了吃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而哲人生活目的是為了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
清朝湘軍首領曾國藩率軍與太平天國軍隊作戰,連連遭到慘敗。如何把軍事上屢遭慘敗的戰況向皇上稟報呢?曾國藩苦思冥想,絞盡腦汁,無計可施,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隻得在奏章上寫下了“臣屢戰屢敗”的字眼。
曾國藩手下的軍師讀了奏章之後,連連搖頭說:“不可,不可!”他覺得如此上報,就有殺頭的危險。曾國藩向他請教挽救的辦法,軍師微微一笑,提筆將“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曾國藩看後,不禁拍案叫絕。
從字麵上看,“屢戰屢敗”表示指揮者昏庸無能,戰場屢屢失敗;而“屢敗屢戰”則表示不畏失利,不甘失敗,英勇戰鬥。一字換位,意義完全不同。
解放戰爭時,雲南解放前夕,蔣介石命令沈醉帶領大批特務到昆明,突然間逮捕了90餘名愛國人士。正在準備起義的國民黨雲南省主席盧漢致電蔣介石,蔣介石回電說,“情有可原,罪無可赦。”盧漢接到電文後無計可施,後來他把電文給正在授命他起義、曾經與蔡鍔將軍舉辦雲南講武堂、曾是朱德的教師的根源先生看,根源先生看後巧妙地將電文變換一下,成了“罪無可赦,情有可原”,終於幫助盧漢解決了問題,釋放所有被捕人員,蔣介石知道後,也隻好苦笑著說不出話來。原來蔣的意思是,雖然情有可原,但按他們的罪行不可饒恕,經過前後一調換,就變成了“雖他們罪行不可饒恕,但情有可原”。
聊天論辯中,巧換詞語,可以擺脫困境,變被動為主動;可以增加幽默感,使表達深刻雋永,意味深長。
有一次,一對情人外出旅行,在車上和一位老先生相鄰而坐。老先生風趣健談,小姐和他談得很投機,有說有笑。她的男友一肚子不愉快,小聲對女友說:“小心點,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女友安慰說。“放心好了,我是醉酒之意不在翁。”
他們的對話被老先生聽到了,就自言自語地說:“我是醉酒之翁不在意啊!”
老先生真是風趣,一改語序,既展示出自己的大度,也傳達了對小夥子的批評。
更換語詞時,替代詞應該是定型的術語、習慣語、常用詞,並且是聽眾所熟知的。聽眾不熟悉,則易造成不知所雲的效果。
調換語序時,不能故意抹殺語詞和概念詞的聯係和區別,如果任意割裂或誇大,那勢必造成語詞和概念的混淆,而滑向玩弄語詞把戲的詭辯,這一點在聊天討論中值得注意。
聊天時怎樣使用別解語義使表達新奇獨特
聊天論辯中,賦予語詞以新奇別致的含義可以使表達幽默風趣。
有意違反常識、常規、常理,利用語音、詞彙、語法,臨時賦予一個詞語或句子原來不曾有的新義而作出奇特新穎甚至是怪誕的解釋,這種方法可以嘲諷對手順勢發揮,增強表達效果。
一天,沙皇下令召見烏克蘭革命詩人謝甫琴科。召見時,宮殿上的文武百官都向沙皇鞠躬屈腰,隻有謝甫琴科一個人凜然站立一旁,冷眼打量著沙皇。
沙皇大怒,問道:“你是什麼人?”
詩人回答:“謝甫琴科。”
“我是皇帝,你怎麼不鞠躬?舉國上下,誰敢見我不低頭。”
謝甫琴科沉著說:“不是我要見你,而是你要見我。如果我也像周圍人一樣立在你麵前深彎腰,請問,你怎麼能看得見我?”
這裏,詩人拋開“召見”的一般含義——“應邀前來”,而是賦予它一個特殊的意思——“見臉麵”,表現了他不畏強權、大義凜然的氣概。
別解語義可以分為別解詞義與別解句義,在聊天論辯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首先,可以化守為攻,變被動為主動。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問周恩來總理:“你們走的路為什麼叫馬路?”周總理詼諧地說:“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列主義的道路,簡稱叫馬路。”這個記者又問:“我們美國人總愛仰著頭走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低著頭走路?”周總理略加思索,回答說:“走下坡路的人總是仰著頭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著頭了。”
這個記者的問話,看似簡單,實則別有用心,周總理巧妙回敬,既譏諷了對方,又維護了尊嚴。
其次可以幫助擺脫困境,化除尷尬。
某公司劉經理是有名的“妻管嚴”,但在外卻擺出一副大男子主義的神態。一天,劉經理與小王閑聊。
劉:“在公司裏我是‘頭’”。
王:“在家裏呢?”
劉:“我當然也是‘頭’。”
這話被經理的孩子聽到了,他回家將此事告訴了媽媽。經理夫人冷冷地對劉經理說:“你是家裏的‘頭’,那我咧?”
“你是脖子。”劉經理嘻嘻笑著。
“為什麼?”妻子問。
劉經理解釋道:“因為頭想動的話,必須聽從脖子的。脖子扭向哪,頭就朝向哪!”
劉經理巧舌如簧,對“頭”作出巧妙的解釋,承認了妻子在家中的權威,化解了矛盾。
另外,運用風趣幽默,還可收到輕鬆調侃的效果。
一次,前民主德國柏林空軍俱樂部舉行盛宴招待空軍英雄,一位年輕士兵斟酒時,不慎把酒灑在烏戴特將軍的禿頭上。頓時,士兵驚然,全場寂靜。
倒是這位將軍卻悠悠然,他輕撫士兵肩頭,說:“老弟,你以為這種治療有用嗎?”
語音剛落,全場立即爆發出響亮的笑聲,人民為將軍的寬容、幽默而歡呼。
說一說二不說三
聊天說話的魅力在於有懸念,如果聊天說話的內容毫無神秘感可言,那麼聊天說話的本身也就沒有了價值。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平常聊天說話時,要注意說一說二不說三,讓其中的部分內容處於模糊的猜測階段。
也許你喜歡將談話明朗化,也許你認為人們交談應該坦誠以待,不應該存在什麼虛偽,但事實往往相反。在涉及到私人利益或公司利益時,人們總會背離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習慣,而說出幾句“胡話”來,因為偶爾的幾句模糊話反而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使自己從頻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逃脫出來,求得心靈的片刻喘息,當然要使聊天說話“白而不過”是需要講點技巧的。
聊天說話的魅力在於有懸念,如果聊天說話的內容毫無神秘感可言,那麼聊天說話的本身也就沒有了價值。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平常聊天說話時,要注意說一說二不說三,讓其中的部分內容處於模糊的猜測階段。這時我們用的最多的就是所謂的模糊語言。
模糊語言,因為“模糊”,因而具有伸縮性、變通性,因而當遇到在一定條件下很難解決的問題時,變不可能為可能,使不相容的問題,變得相容和一致。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三個考生進京趕考。路上,問一個算命先生,他們三個中誰能考中。算命先生閉著眼向他們伸出一個指頭,卻不說話。考生們莫名其妙,想追問個究竟,算命先生還是伸出一個指頭作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