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論辯口才實戰(1 / 3)

第一章 論辯口才實戰

一、論辯,千年不朽的口才術

“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墨子言)

論辯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是非界限,考察治亂的原因,懂得同一和差別的客觀根據,考察概念和事物的關係,權衡利弊得失,解決心中的疑惑。

論,議論、證明;辯,辯解、辯駁。

論辯,是指參與辯論的雙方(或兩方以上),就同一個問題站在對立的立場上,從多個方麵、多個角度進行爭辯,進行一番針鋒相對的語言論爭的過程。

麵對同一事物總會有一些是是非非的爭論,自然而然持不同見解的人到一塊總會去極力論證自己的觀點,同時目的也是去反駁對方的觀點,這是一個論證——反駁——說理的口才表述過程。

論辯的過度,是一個充滿哲理性的過程,在這個論爭的過程中詰難、質疑,駁斥各種各樣的方式競相登場,直指對方的矛盾,當自己取得優勢的地位時,盡快鞏固自己的論斷,最終取得正確的認識、肯定正確的見解。

論辯是人們常用的,是正當而有效的武器,是追求和捍衛真理的一種主要手段。

外交場合的一場場斡旋、政治、軍事、經濟各項重大決策的最後出台,法庭上一個個案子的最終判定,無一不與論辯密切相關。

社會鬥爭更是離不開論辯,論辯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馬克思有言“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沒有論辯,就沒有真理。

如果沒有論辯,我們無法想象:

伽利略能最終戰勝當時的大思想家亞裏士多德,確立自己的自由落體定律。

哥白尼能搖撼統治西方世界一千多年的地心說,建立起自己的日心說,把科學從神學的卑女的位置上抓了出來,建立了自己的體係……

人類社會的進步,每一寸,每一步,都有論辯作出的貢獻。

最近,又有一些可憐的小國在聯大上鼓吹一支老掉牙的調子“台灣重返聯合國”。

領土,主權。神聖不可侵犯!怎麼辦?辯!跟他們辯,論辯最終的勝利是我們。

從關貿總協定到今天的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人徘徊了幾十年可仍舊有一些國家想讓中國以一個發達國家的身份進入。國家利益當頭,怎麼辦!

還是論,還是辯,盡管前途坎坷,但我們一定會“一路論辯永向前。”

日本,一個小小的島國,可“小小的日本,大大的野心,”麵對過去的曆史,今日仍然遮遮掩掩,大放謊言。人民的災難,昔日的教訓,怎麼辦!

跟小日本辯!

對個人而言,你不也為了自己被人誤解而去爭辯嗎?大到世界爭端,國家利益,小到個人得失,一言半語,我們的生活中,辯論的影子無處不在。

看著各項辯論賽上各位選手的慷慨陳詞,我可能會激動一下,但是我不會永遠激動一下。給我影響最深的,是賽場上那個盡可能大的“辯”字。

在我的內心深處:辯即生命,辯即生活。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價值會被空前重視,論辯這種高層次的說話藝術也一定會空前高漲。

讓我們用全部的智慧和精力,在論辯中去迎接知識經濟時代——一個論辯新時代的到來。

二、論辯是高層次的說話藝術

論辯是會話在高層次上的一種延伸,因此它具有口語表達的一般特征,但是作為一種高層次的說話藝術,它同樣具有自己獨特而鮮明的個性。論辯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1、對抗性是論辯的基本特點。

論辯中至少會存在持有相反觀點的兩方,因此才能有對抗、才能有爭辯,這是從論辯的概念而言。

在論辯的命題中,我們也會發現,論辯雙方的命題本身是“一山不容二虎”,具有對抗性。

從人的社會活動去考查,人們自己的立場不同,觀點不同,認識事物的水平不同,因此當產生語言角逐時,自然而然也能體現出對抗性。

在論辯的場合,現場氛圍是論辯對抗性的最直接體現,你來我往、唇槍舌劍、針鋒相對、非此即彼,那種火藥味,真有

“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

論辯因其對抗才具有如此之魅力!

2、有攻有守是論辯的顯著特點。

論辯,在論中辯亦在辯中論,目的無非是“幹掉對方我稱王”,那麼,論辯的推進過程就是一個有攻有守,攻守並進的過程。

論辯就是立與破的辯證統一,“立己,破敵”。立為守,破乃攻,不攻不守者少,邊攻邊守者多,有破有立才是基本的招數。

攻,要講殺傷力,要麼四麵出擊搞圍剿,要麼一處點火釀內亂,最好抓住空虛趁火打劫,攻的目的是為了守,破的目的終在立!

守,要講穩固性,要麼紮好盤營穩紮穩打,要麼旗幟高懸鮮明無比,要麼防守武器是“真槍實彈”,指揮的戰鬥一氣嗬成。旗幟是你的命題,武器是你的論據,那場戰鬥就是這場論辯的論證過程。

守,不是固步自守隻練內攻,守的目的更是臥薪嚐膽,一旦時機成熟定要全力出擊,反守為攻,這樣勝利的主動權才會讓己方所握。

論辯因其有守有攻調起了人們的征服欲!

3、機敏性是論辯的必然特點。

論辯是真正的短兵相接,那種唇槍舌戰的場麵,使雙方的思維緊張到了最高點,況且語言媒介比起在其它會話場合的傳播和反饋都來得快,因而敏捷的思辯就成了論辯的必然特點。思維敏捷,判斷精當,語言自若,這三個條件如果達到了,那麼論辯自然而然會表現出機敏的成分。但如果處理不慎,輕則陷入對方陷井,重則隻能自歎失敗,望洋悵然。論辯這種藝術正是因其機敏緊促的節奏激發著一代代辯才的卓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