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冒險精神不可少(1 / 3)

第四章冒險精神不可少

終生學習的本領

美國人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目前,企業與公司裏的上班族已成為學習市場上成長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業員工中僅接受企業正式撥款學習的人數就增加了400萬,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個半小時學習課程。因此,全美企業員工的總學習時間增加到1.26億小時。相當於25萬名全日製大學生的學習時間。換句話說,大約要建好幾十所和哈佛大學規模相當的新大學,才能滿足企業員工的學習需要。

目前,美國已有26家知名企業成立了自己的大學,學習的效益也日趨明顯。在摩托羅拉,每花一美元投資在學習上,就可以連續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產力。

“用學習創造利潤”——這已被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公認為是當今和未來“贏”的策略。

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的勤奮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勞動得來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財富。它更為活潑生動,持久不衰,永駐心田。而這恰恰是僅靠被動接受別人的教誨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學方式不僅需要才能,更能培養才能。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助於探求其他問題的答案;而這樣,知識也就轉化成為才能。無需設備,無需書本,無需老師,也無需按部就班地學習,自己積極的努力就是唯一的關鍵所在。

一個人愈能儲蓄就愈易致富。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財富的表現形式都是不同的。在農業社會和後農業社會,財富的源泉是土地。而隨著蒸汽機的發明,財富的源泉轉為勞動力。到了19世紀末,隨著鐵路、電話和電報等的出現,財富越來越以資本的形式出現。而在如今的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財富和資本就是知識。

哈佛是一所開放的、能容納各種思想的大學。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力求盡善盡關。哈佛鼓勵學生學習一切陌生的東西,嚐試一切願意嚐試的事情。這不僅體現在學術爭鳴上,也體現在學生的業餘生活上。

哈佛每年要公開舉行音樂會1000餘場。定期邀請著名演員和導演到校園訪問、演出和演講。有90%以上的學生自願參加體育活動,學校的體育水平很高。自1894年恢複奧運會比賽以來,哈佛先後派出數百名運動員參加角逐,共獲得50多枚金牌。

哈佛校內有很多政治組織,這些持不同觀點甚至對立觀點的組織和平相處。他們的政治辯論非常活躍,常常引起美國政界和輿論界的高度關注,人們似乎從一場場激烈的學子論戰中看到了未來的美國商業精英。

哈佛大學的學生在學校時最應該培養的一種能力,就是熟悉各門學科的相關書籍的能力。在圖書館中,要從汗牛充棟的藏書中,挑出幾部最有價值的書本以供閱鑒,這種獲取知識的能力,對於他的一生,都是最有用的。

許多人都認為愛因斯坦很聰明,就考了他很多問題,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國鐵路有多長?愛因斯坦卻回答說:“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們驚愕的樣子,他微笑著說:“這些隻要翻書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嗎?”這種獲取知識的能力,仿佛是一個人在選擇適當的工具以從事知識開拓,以利於今後的人生。

要記住,知識和技能才是唯一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資產。對於這一點,猶太人體會可謂是最深刻的,因為這是由血與火鍛造成的經驗。

公元70年,猶太人悲慘地失去了國家,從此流落他鄉,過著漂泊動蕩的生活。他們深感自己是“沒有祖國的人”,一切財產隨時都有被奪走的危險,隻有知識和技能是可以攜帶的。有這樣一個傳說,猶太人在父親和老師一起被海盜抓走時,如果所有的金錢隻能贖回其中一個,那麼他就會先把老師救出來。猶太人世代相傳的箴言就是: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段妙語:“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剝光,一個子兒都不剩,然後把我扔到大沙漠去。這時隻要有一支商隊經過,那我又會成為億萬富翁。”他為什麼如此自信,因為他擁有知識與能力這種無盡的財富,同時他也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知識這種東西,無論你學了多少,它都將在你的腦中累積,成為你自己的東西,永遠也不會消失。所以盡可能多地擁有它吧,你的命運也就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有一天。福特公司裏一台大型電機發生了故障,工程師維修了3個月絲毫不見起色,隻得請來權威斯坦因梅茨。這位權威人士隻在電機的某個部位畫了一條線就使電機正常運行了。所以有人嫉忌妒地說斯坦因梅茨向公司要一萬美元,他是勒索。因此,斯坦因梅茨在付款單上寫道: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畫在哪兒——9999美元。

多麼巧妙的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會畫線,然而並不是都知道該畫在什麼地方,這正顯示了知識的價值。

成功始於學習

獨裁者問雇傭軍中的少校:“說出你最喜歡的武器,我都能給你弄來。”

少校回答:“才智!”

的確,“才智”是所有武器中最厲害的武器。但“才智”是買不到的,要獲得“才智”,唯有通過學習。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才,別人比你更有能力、更成功,隻是因為別人比你更愛學習、更會學習。

記住這樣一句話吧: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八點到十點之間。

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通過學習才開始走向成功的。終生學習,才會終生進步。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學習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原地踏步的。人的知識不進步,就會後退,知識就像機器也會折舊,特別是像電腦方麵的知識,數年不進步,就會麵臨淘汰。一個人要成長得更快,就一定要喜歡學習,善於學習。

當然,對於一個人來說,不能精通所有的學科知識,“博”是有限度的。但是也要能比較廣泛地掌握與他經營目標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管理和哲學方麵的知識,以及一直到天文、地理、曆史方麵的有關知識,並會學會和運用現代管理學中的係統論、信息論、控製論、技術經濟學、未來學等綜合性、邊緣性的學科知識。在開放條件下,還要懂得國際上的一套外貿經濟學問,並把它加以實踐,解決經營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萬事通曉的雜家,萬金油效用的通才。

目前,由於經營事業日益複雜,一個人很難具有所需要的全麵知識,因而要從博中求專,幹一行鑽研一行,對所經營目標中的專業,設法掌握它的全部真諦,成為專業中的權威專業。這個要求對有些企業家來說是難以做到的,但最低限度也應該身懷一技。“博”了會拓寬他的視野,豐富他的頭腦;“專”了會熱愛他的事業,增加勝利的信心。

知識越多,經驗越豐富,在商業管理中所設想的問題便越多。這可以使一個經理的眼光廣闊,思路全麵,決斷正確,具有不斷上進的雄心壯誌。

以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為例。眾所周知,亨利·福特的孫子亨利·福特二世1930年出任該公司的董事長時,完全甩開了他祖父的某些片麵經驗。他勤奮好學,虛心地學習其他公司的成功經驗,並聘請大量能幹的專家組成了研究室和試驗室。在以後的幾十年中,他又成功地把電腦引進該公司的許多工作領域。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亨利·福特二世的好學精神彌補了他本來缺乏的能力和經驗,使福特汽車公司能迅速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汽車業中,繼續保持著它本身的強大生命力。對於任何一個經營者來說,永遠都要有不自滿的工作態度像福特二世那樣,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工作、豐富知識,哪怕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美國曾經的石油大王,從1957年起開始成為美國首富的格帝認為,一個企業家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這是他事業成功的前提。一方麵,他應當掌握全麵的專業技術知識,才能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不致迷失自己;另一方麵,在當今這個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企業家強化自我對社會應負的責任。進行大量的人文科學方麵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能使人高瞻遠矚,看清形勢,以不變應萬變,達到預測將來的目的。以上二者是相互促進的,在人的事業發展中不應有所偏離。的確,格帝本人就是這樣。他既對石油鑽探、股票交易等專門技術有著令人驚訝的熟練,又狂熱地學習世界曆史,搜集各地的精美藝術品。而這些能力的得來,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早年隨心所欲的學習和實踐。

格帝在哈佛軍事學院讀日間部期間,成績平平。他想接受更高的教育,研究經濟學和政治學。在當時,美國的經濟課程隻注意美國的經濟,而且大部分都是設計了一套理論來證明美國的經濟政策是無可匹敵的。至於政治學方麵,教科書和教師都是同樣的盲目,甚至於幼稚。這嚴重限製了格帝力求拓展眼界的要求。

1912年4月,格帝光明正大地退出南加州大學。自願離校後,進入了當時非常自由的牛津大學。在這裏,他可以學他願意學的任何一門課程,這正好使格帝散漫的性格有了一個充分發揮的餘地。格帝雖然成績無過人之處,但哈佛大學源遠流長的傳統還是在他的腦海裏紮下了根。那就是:永遠追求向上,從不言敗。哈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會精英,他們用知識和智慧創造的大量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為人類社會所共享。然而,哈佛的輝煌成功,絕非來自傳統與歲月的光榮,而是來自哈佛人一代代的努力與拚搏。

在哈佛,分數並不代表成功的唯一需要。美國時代華納公司的董事長理查德·芝羅有句話:

“僅有聰明是不能把任何人帶到高職位的。今天商業界的領導人士其高考分數並不理想。”

高學曆、高分數隻能說明你本身聰明,在掌握知識方麵的能力超然卓越。你的確需要這些基礎和能力,但僅有這些遠遠不夠,你更需要增強和傳達你的精明和能幹。這裏的精明與聰明有很大不同,是指善於發展和溝通。一位上司對他手下的一位財務天才是這樣評價的:“他是如此地聰明,以至於無法再前進一步。”

企業經營活動是一個龐大係統,牽涉的關係方方麵麵。一個稱職的企業家必須知識麵寬廣,博學多才,做到身懷專技,萬事通曉。隻有這樣才會胸有成竹,投資有方,一本萬利,財源滾滾。

學習幫助成功

在哈佛眾多的商業精英中,喜歡學習善於學習的人比比皆是。比爾·蓋茨就是一個熱愛學習的榜樣。在哈佛讀大學期間,別人熱衷於談戀愛,他卻熱衷於電腦軟件和看關於財經的書籍。他認為看書比談戀愛更好玩。比爾·蓋茨喜歡學習,學習使他擁有了豐富的知識。使他不僅在軟件方麵有了獨特的貢獻,而且在企業管理上也創出了一套適合現代企業的方法,這就是期權製,讓主要員工獲得公司股票的期權。不是說微軟創造了上百個億萬富翁嗎?現代很多大型企業都采用了微軟的管理方式,比爾·蓋茨在管理方式上的貢獻也許比他在軟件方麵的貢獻還更重要。

194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曾任美國財政部長的唐納德·托馬斯·裏甘也是一個喜歡學習的典範。

裏甘是美國馬薩諸塞州人。他於194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參加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以後,他進入華爾街著名的美林證券工作。從此,他平步青雲,直至在裏根政府中擔任財政部長、白宮辦公廳主任。在職期間,他訪問過中國。1987年,他卸任返鄉。在華爾街工作期間,他在美國股票市場上興風作浪,在華爾街翻雲覆雨,成為金融界裏財雄勢大的人物。在擔任財政部長期間,他為美國播下了意義最為深遠的稅收改革的種子。而作為辦公廳主任,他孜孜不倦並卓有成效地為美國國會提出的政策、綱領進行工作。無論是在美國金融界還是在美國政界,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裏甘喜歡用知識武裝自己,幾乎是終生學習。他知識淵博而又善於分析,他強調知識在社會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他還善於思索,他的“思索”往往等於是一位作者由於要使一項大膽的構思有逼真感而對細節加以精細的描寫。他常喜歡用蘇格拉底式的問答法問自己: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你現在在做些什麼?你為什麼這樣做?

這便是他常常檢驗自己的法寶,他用“簡單問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學以致用的目的。他具有與證券經紀有關的廣博的知識,諸如:有多少種類的證券及其利弊,各證券間如何買賣兌換,能反映股票價格升降趨勢的“價格指數”等。對此,他都有深入透徹地研究;較好的法學知識又是他從事證券經濟必不可少的;金融學(包括銀行學)方麵的知識也較為廣博豐富。這些知識是構成他在股票市場中叱吒風雲的一個方麵。

善於掌握信息,能準確分析行情是他極富操縱能耐的又一方麵。在證券(股票)經營中,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能不能充分掌握和利用一切有關信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把握住經濟金融的脈搏,正確加以分析,及時作出決斷——哪些可買進,哪些應趕快賣出才能賺錢。為此,他根據美國大型股票市場隻設在紐約、芝加哥和舊金山三地的十幾家全國性交易所的特點。通過專門途徑不時地掌握這十幾個交易所的行情,自己分析判斷,並根據“價格指數”進而作出決斷。如70年代初電腦業開始迅速發展,生產電腦的公司其股票價格呈上漲趨勢,並漸成熱門貨。他看準了這個行情,大量買進這類股票,結果賺了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