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壞習慣是害群之馬3(1 / 3)

第二章 壞習慣是害群之馬3

從自棄中走出來

有一位學者曾經指出,自暴自棄是成功的頭號天敵。其實孟子早就說過:“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一、為財務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財務危機是二十、二十一世紀想成功的人的頭號殺手。這個世界的權力和自由,似乎仍屬於那些財務管理良好的人。這種人的普遍特征為“以債養債”、 “生產力永遠趕不上借債及欠債能力”、 “偏差的金錢觀”、 “不知道錢怎麼花光的”、 “逃避債務”、 “人際關係緊張、甚至破裂”。

二、為感情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多愁善感,鑽牛角尖,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這類人的普遍特征。現代人的感情觀普遍受到媒介的影響:文學作品、平麵媒體、電視、電影,加上耳濡目染親朋好友的故事,一般人對感情的評價和衡量,本來就很難找到平衡點。而這類人通常又視感情為生命的惟一或全部,一旦發生嚴重的感情事件,便一發不可收拾,心情跌至穀底,生活中的一切也跟著到穀底、深淵,無法自拔。

三、為學業、工作及學習能力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為學業問題(考試、升學)而自暴自棄,幾乎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為工作問題(找不到工作、常常換工作)而自暴自棄,則是資訊爆炸競爭力時代來臨的衍生性問題。兩者均涉及 “學習態度與能力”的問題,這種類型的人,長期累積的負麵自我評估、自我定罪、自我設限充滿自卑,也欠缺關愛鼓勵,是其共同特征。

四、為健康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為身體痼疾而痛不欲生者亦為二十世紀的常見現象。探訪病患者及其家屬,你會發現“生死大事”確實頗折磨人,垂死者經常經曆的主要情緒包括孤獨、焦慮、恐懼、否認、急怒、挫折、疏離、沮喪等,病人看待死亡的態度,與生理病痛所引發的多種痛苦,求生與求死,也深刻地影響病人家屬的情感起伏。畢竟,自暴自棄並非最好的死亡方式;如何死得其所,是生者亦是將逝者的挑戰。

五、為家庭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在現代人的核心價值中,一直將家庭問題看得和財務問題一樣重要,也確信二十一世紀在家庭問題上會有更劇烈的變動。但事實上愈來愈多的家庭(不論是傳統的大家庭與現代新組成的小家庭)將在無法適應“相處之道”及“家庭倫理”上付出極大的代價,也會有愈來愈多人不願去麵對複雜的家庭問題,如婚姻暴力、倫理破碎(含亂倫)等而顯得自暴自棄、不知所措。

六、為信仰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宗教信仰中的諸多重大根本問題:如愛、輪回、永生、地獄、天堂、生死的價值等,到了二十一世紀,一定會有更多找不到“出路”的信仰者,在內心中掙紮困頓的同時,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他們的氣餒之處,這幾個世紀以來“集體自殺”的模式,其實便是為了信仰中終極的核心價值或基本教義找不到出路,而以肉體的自戕來代表靈魂解脫的法門,終究是自暴自棄,不僅於靈魂無益,更讓神秘的信仰問題浮上台麵接受批評。

七、為人格問題而自暴自棄者

人格,代表一個人性情的品質。許多人基於童年成長挫折或不愉快的經驗,及性格中諸多解不開的煩惱,在追尋自我或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斷地質疑自己的人格是否出了問題,也不斷地對自己“輸入” “負麵的訊息”,如:我不配、我笨、我做不到、我不能、我記性不好、我就是掃把星等。強烈自我控告加上自我定罪的結果——自我否定、自暴自棄。

海倫·凱勒,一個耳朵不能聽、眼睛不能看、嘴巴不能說的女子,卻成就了非凡的教育事業,全世界有許多先天或後天失去雙手、雙腳的人士,卻成為激勵人心的演說家或成為一代典範的政治家(像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他們是如何培養出克服障礙、脫離自我放棄的能力?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第一個共同點是,他們從前也會“怨天尤人”,但如今, “不再”花一分一秒的時間在責怪別人,埋怨上帝、父母或自我控告上,所以他們第二個共同點就是讓自己身上僅存的優點變成優勢,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有些人為了修正缺點、改變壞習慣,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時間、金錢,仍徒勞無功;有些人明知自己有先天的缺陷和後天的缺點,卻寧願在優點上全力以赴,直至優點變成優勢,並且幫助更多的人。海倫.凱勒以觸覺聽音,也聆聽別人喉結中的音樂,真令人拍案叫絕,讚歎造物主的奇妙。

第三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在“改變”以後,都極虔誠地熱愛生命、了解生命的本質,換言之,是生命的光熱和上帝的恩典幫助他們走出自暴自棄的陰影,克服不良的習慣,跨越世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