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擁有一項關鍵的能力
選擇你的特長,就要懂得放棄你的一些愛好。
在家鄉印刷廠,我在輔機上已做了近五年,技術一流,輔機上其他人員無一能比。但廠裏老師傅大有人在,升上主機的可能性一則極小,二則就是有,輔機上另外年齡和工齡都長過我的人肯定排在我的前麵。聽人說,聽不止一個去過深圳的人說,深圳是個年輕的城市,在那裏人才真的可以不拘一格。
於是我雄心勃勃地打起了行囊。
深圳的印刷在全國都有名,不僅先進,而且聽說以前甚至流行過一句順口溜叫“要想發,搞印刷”。我的確很快就應聘成功,為了給隨後的盡快提升打基礎,我仍從輔機幹起,並很快成為骨幹,廠裏的許多重要活似乎隻有安排我做老板才會放心。
如是堅持了十一個月,臨近一年時,趁公司製定次年的工作計劃之機,我去找到老板,向他表達了我想上主機學習的願望。他問為什麼,我說我在輔機上再幹下去已沒有什麼潛力與前途,並且也不可能幾年如一日地一直幹輔機不思進取呀,另外我盼望公司能給我進取的機會,否則還不是和內地一樣,我不是白來深圳了嗎?
老板是位六十歲的壞脾氣、黑臉膛的老頭,那天他出乎意料地很有耐心地聽完我的話,他說他做老板十一年,這十一年來,公司招收新職員時,他們關心的問題大多是薪資、福利,隻有少數人間過公司會怎樣培養他們成為一個能長足進步的技術人員。他說在這少數人中,我屬更特別的一個。他說你能有上進心固然應該,但為什麼不能換個思路來考慮這個問題呢?比如潛心做好現在的工作,擁有一項關鍵能力,成為這個方麵不可多得且不可或缺的人物。他說公司隨後還要擴大生產,添加輔機,如果我能真正成為這方麵的權威,不僅在這個公司,就是將來出去在這個行業也將是獨領風騷的,也會得到相應的地位與報酬。他說在當今的社會,年輕人所缺乏的不是廣泛的經曆,而是真正的技術。我到深圳本是為了離開輔機,結果卻是決定了在輔機上做下去。寫信將此事告訴了父母,母親說那不是和在內地沒區別嘛,我說有,這區別就是深圳有人會有力度地告訴你你為什麼應該還在輔機上幹。
迄今為止我都視這位老板為我的恩師,盡管他沒有教過我哪怕一個螺絲的位置,但僅憑“擁有一項關鍵能力,成為這個方麵不可多得且不可或缺的人物”一句話,他就會恩澤我一生,因為它帶給我的是一種不會過時的思維方式和認真投入的行事態度。擁有一項關鍵能力,成為某個方麵不可多得且不可或缺的人物非常重要,更為重要的是擁有一種不會過時的思維方式和認真投入的行事態度,那將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的財富。
擦淨心靈
人生在世需要不斷地為心靈除塵,自省、自責、白悟、自重……擦淨心靈,既是一種自我重塑,也是一種品德純化;既是對從前的一種跨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種追求。
伯父病危,回光返照時,讓兒子拿來一個舊皮箱,從皮箱裏拿出一件黃色的舊呢大衣,撕開衣角的線道,取出一塊銀元。六十年前,伯父在沈陽城裏開書店。一個年輕人來買書,因為櫃台上隻剩下一本,所以伯父便向買書人多要了一塊銀元。從此,這塊銀元常被伯父托在手上,沉重得如同托著一座大山。開了五年多書店,伯父隻做了這麼一件虧心事,而且隻是一塊銀元。盡管如此,仍讓他日夜不安,他決心退回這塊銀元。然而,六十年過去了,他無緣了卻這樁心願。
生命終結之際,伯父給兒女留下的遺囑是:一定要找到那個買書人,買書人不在了,找到他的後人也行,務必把這塊銀元退回去,他才能安睡在九泉之下。離開人世時,伯父的最後心願是,擦掉心靈上的那一絲灰塵。
三個兒女料理完老人的後事,坐下來研究怎樣實現老人的遺願。他們驚訝地發現,這竟是一塊無法退回去的銀元,因為父親沒有留下那個買書人的姓名,或許父親也不知道?深陷悲痛中的三個兒女此時才深刻地悟出老人留下的又一個遺願——讓兒女在世上千幹淨淨地做人。
生命在於永不放棄
希望和欲念是生命不竭的原因所在。記住無論在什麼境況中,我們都必須有繼續向前行的信心和勇氣,生命的生動在於我們永遠不要放棄。
有一個老人,今年剛好一百歲了,不僅功成名就,子孫滿堂,而且身體硬朗,耳聰目明。在他百歲生日的這一天,他的子孫濟濟一堂,熱熱鬧鬧地為他祝壽。
在祝壽進行中,他的一個孫子問:“爺爺,您這一輩子中,在那麼多領域做了那麼多的成績,您最得意的是哪一件呢?”老人想了想說:“是我要做的下一件事情。”
另一個孫子問:“那麼,您最高興的一天是哪一天呢?”老人回答:“是明天,明天我就要著手新的工作,這對於我來說是最高興的事。”
這時,老人的一個重孫子,雖然還三十歲不到,但已是名聞天下的大作家了,站起來問:“那麼,老爺爺,最令你感到驕傲的子孫是哪一個呢?”說完,他就支起耳朵,等著老人宣布自己的名字。
沒想到老人竟說:“我對你們每個人都是滿意的,但要說最滿意的人現在還沒有。”
這個重孫子的臉陡地紅了,他心有不甘地問:“您這一輩子,沒有做成一件感到最得意的事情,沒有過一天最高興的日子,也沒有一個令您最滿意的孫子,您這一百年不是白活了嗎?”
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幾個叔叔的斥責。老人卻不以為忤,反而哈哈大笑起來:“我的孩子,我來給你說一個故事:一個在沙漠裏迷路的人,就剩下半瓶水,整整五天,他一直沒舍得喝一口,後來,他終於走出大沙漠。現在,我來問你,如果他當天喝完那瓶水的話,他還能走出大沙漠嗎?”
老人的子孫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能!”
老人問:“為什麼呢?”
他的重孫子作家說:“因為他會喪失希望和欲念,他的生命很快就會枯竭。”
老人問:“你既然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不能明白我剛才的回答呢?希望和欲念,也正是我生命不竭的原因所在呀!”
我在你身邊
很多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僅隻是一兩句話,不過那話裏有一顆真愛的心。
有一個叫德諾的少年,十歲那年,他因輸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夥伴們都躲著他,隻有大他四歲的愛笛依舊像從前一樣跟他玩耍。
一個偶然的機會,愛笛在雜誌上看見一則消息,說新奧爾良的費醫生找到了能治療艾滋病的植物,這讓他興奮不已。於是,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帶著德諾,悄悄地踏上了去新奧爾良的路。
為了省錢,他們晚上就睡在隨身帶的帳篷裏,德諾的咳嗽多起來,從家裏帶來的藥也快吃完了。這天夜裏,德諾冷得直發抖,他用微弱的聲音告訴愛笛,他夢見兩百億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麼暗,他一個人呆在那裏,找不到回來的路。愛笛把自己的鞋塞到德諾的手上:“以後睡覺,就抱著我的鞋,想想愛笛的臭鞋還在你手上,愛笛肯定就在附近。”
孩子們身上的錢差不多用完了,可離新奧爾良的路還很遠。德諾的身體越來越弱,愛笛不得不放棄了計劃,帶著德諾又回到了家鄉。愛笛依舊常常去病房看德諾,他們有時還會玩裝死遊戲嚇醫院的護士。
秋天的下午,陽光照著德諾瘦弱蒼白的臉,愛笛問他想不想再玩裝死的遊戲,德諾點點頭,然而這回,德諾卻沒有在醫生為他摸脈時忽然睜開眼笑起來,他真的死了。
那天,愛笛陪著德諾的媽媽回家。兩人一路無語,直到分手的時候,愛笛才抽泣著說:“我很難過,沒能為德諾找到治病的藥。”
德諾的媽媽淚如泉湧:“不,愛笛,你找到了。”她緊緊摟著愛笛,“你給了他快樂,給了他友情,給了他一隻鞋,他一直為有你這個朋友而滿足。”
生活中,我們需要的往往不是別的,隻是一隻鞋;需要我們給予別人的,也往往不是別的,也許隻是一隻鞋。它讓我們知道,朋友就在身邊,我們是永遠被關心著、被疼愛著的。
學會忍耐
如果我們能夠去體驗生命中的每一個處境,真正的選擇就是忍耐。
一個人慢悠悠地走在馬路上,任憑身後的汽車喇叭叫個不停,他卻仍然不慌不忙,一副很不情願讓路的樣子,嘴裏還嘟嘟囔囔:“你著急,誰不著急?有種就開上來吧!”
後來,這個人坐到了汽車上,又非常憤恨那些不及時讓路的步行者和騎車人,甚至動不動就出口不遜:“怎麼?找死啊!”一個人在站牌下等車的時候,引頸翹首,望眼欲穿,恨不得讓每一輛過來的公交車都在此立即停下。
後來,這個人終於擠到了車上,但他立即就喝令關上車門,並怒目而視那些仍然往上擠的人,盼望這輛汽車加快速度,永不再停。
同是一個人,在車下是一種態度,在車上又是一種態度。在車下的時候,看著車上的人有毛病;等到自己上了車,又反過來看著車下的人有毛病。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車下的”人多,“車上的”人少。所以,當“車下的”擋路、擠車或者出怨氣、發牢騷的時候,“車上的”一定要忍耐一些,寬宏一些。想當初,自己不也是這樣心急火燎、憤憤不平麼?
尋找幸福
幸福就是選擇好自己的心態,放棄自己的眼淚。
一位少婦,回家向母親傾訴,說婚姻很是糟糕,丈夫既沒有很多的錢,也沒有好的職業,生活總是周而複始,單調無味。母親笑著問,你們在一起的時間多嗎?女兒說,太多了。母親說,當年,你父親上戰場,我每日期盼的,是他能早日從戰場上凱旋歸來,與他整日廝守,可惜——他在一次戰鬥中犧牲了,再也沒有能夠回來,我真羨慕你們能夠朝夕相處。母親滄桑的老淚一滴滴掉下來,漸漸地,女兒仿佛明白了什麼。
一群男青年,在餐桌上談起自己的老婆,說總是管束得太嚴,幾乎失去了自由,邊說邊有大丈夫的凜然正氣,狂飲如牛,揚言回家要和老婆怎麼怎麼鬥爭。鄰桌的一位老叟默默地聽了,起身向他敬酒,問,你們的夫人都是本分人嗎?男青年們點頭。老叟歎了一口氣,說,我愛人當年對我也是管得太死,我憤然離婚,以至於她後來抑鬱而終,如果有機會,我多希望能當麵向她道一次歉,請求她時時刻刻地看管著我,小夥子,好好珍惜緣分呀!男青年們望著神色黯然的老叟,沉默不語,若有所悟。
一位幹部,因為人員分流,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一時間萎靡不振,判若兩人。妻子勸慰他,仕途難道是人生的最大追求嗎?你至少還有學曆還有專業技術呀,你還可以重新開始你的新的事業呀,你一直是個善待生活的人,我們並不會因為你做不做領導而對你另眼相待,在我的眼裏,你還是我的丈夫,還是孩子的父親,我告訴你親愛的,我現在甚至比以前更加愛你。丈夫望著妻子,久久不語,眼裏閃爍著晶瑩的光澤。
一位盲人,在劇院欣賞一場音樂會,交響樂時而凝重低緩,時而明快熱烈,時而濃雲蔽日,時而雲開霧散,盲人驚喜地拉著身邊的人說,我看見了,看見了山川,看見了花草,看見了光明的世界和七彩的人生……
一個聽力失聰的孩子,在畫展上看到一幅幅作品,他仔細地看著,目不轉睛,神情專注,忽然轉身,微笑著大聲地對旁邊的父母說,我聽到了,聽到了小鳥在歌唱,聽到了瀑布的轟鳴,還有風兒呼嘯的聲音……
一位病人,醫生鄭重地告訴他,手術成功,化驗結果出來了,從他腹腔內摘除的腫瘤隻是一般的良性腫瘤,經過一段時間的療養便可康複出院,並不危及到生命。他頓時滿麵春風,雙目有神,緊緊地握著醫生的手,激動地說,謝謝,謝謝,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幸福在哪裏?帶著這樣的問題,芸芸眾生,茫茫人海,我們在努力尋找答案。其實,幸福是一個多元化的命題,我們在追求著幸福,幸福也時刻地伴隨著我們。隻不過,很多時候,我們身處幸福的山中,在遠近高低的角度看到的總是別人的幸福風景,往往沒有悉心感受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天地。
不苛求朋友的回報
你可以給朋友很多,但你不要企盼朋友給你回報很多。我爺爺跟我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仗義的人,廣交天下豪傑武夫。臨終前對他兒子講,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在他的耳朵邊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要義你自然就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他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快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了眼前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兒子卻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