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解表藥與清熱藥
解表類中藥材
(1)桂枝
【性味】味甘辛,性溫。
【功效】桂枝是辛溫解表藥的一種,有外散風寒、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的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杆菌等均有抑製作用。
【主治】主要用於治療傷風頭痛、發熱汗出、神經痛、胸痹心痛、小便不利、風濕性關節炎、婦女月經失調、痛經閉經及因水濕停留所造成的水腫、慢性支氣管炎所引起的大量分泌物積滯於呼吸道而造成呼吸不暢等症狀。
【禁忌】桂枝不可與赤石脂、白石脂一同使用;水浸時間不宜太長,否則揮發油成分容易消失,因此也不宜久煎;此外,桂枝辛散,易傷陰動血,故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者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應慎用。
治感冒良藥——桂枝
桂枝在《傷寒論》常被用於治療傷風外感之類的病症。患風寒感冒時,可服用桂枝湯即桂枝、甘草各15克,白芍20克、紅棗6克、生薑3片煎汁飲用。
△ 附藥膳:桂枝瘦肉湯
【用料】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3克,大棗3枚,瘦肉250克,食用油、鹽、味精適量。
【製作】①將瘦肉切成薄片,加入味精、鹽,拌勻備用。②桂枝、白芍、甘草、大棗加水適量,煎煮取汁。③把藥汁放入鍋中,武火燒開後,放入瘦肉片,水開即可出鍋。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適用於風寒型的蕁麻疹。
(2)白芷
【性味】味辛,性溫,無毒。
【功效】具有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止癢、消腫散結、通鼻竅、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的功能,善入胃經,故對額頭痛及牙齦腫痛有很好的療效。也可當作香料使用。
【主治】散風除濕通竅止痛,風邪頭痛,眉棱骨痛,牙痛,鼻淵、鼻塞,皮膚風濕瘙癢或風濕痹痛;消腫排膿,婦女寒濕腹痛、白帶過多。本品辛可散風,溫燥除濕,芳香上達,所以可通竅,能散胃、大腸、肺三經之邪,而以胃經為主。胃經之脈,上行頭麵,所以善治外感風邪,頭目昏痛、眉棱骨痛、牙痛、鼻淵、鼻塞流涕等症。因能散風濕,又治風濕瘙癢及風濕痹痛。且能活血消腫排膿,可治癰疽瘡瘍等外症。此外還能燥濕散寒,治婦女寒濕腹痛,白帶過多。
【禁忌】本品辛溫香燥,陰虛血熱者忌服。
△ 附藥膳:白芷川芎魚頭湯
【用料】魚頭1個,豬瘦肉150克,川芎3克,白芷5克,山藥5克,枸杞5克,黨參10克。
【製作】①先將魚頭和氽過的豬肉過油煎炒,然後加入高湯或開水,水開後將魚頭和肉撈至湯罐中。②再把洗淨的藥料放入鍋中,煮熟後將湯和藥料倒進罐中,文火煮90分鍾,出鍋前加入鹽、味精雞精等調味料即可。
【功用】健脾益氣,補腎填精,健腦安神。
(3)薄荷
【性味】味辛,性溫,無毒。
【功效】薄荷是辛涼解表藥的一種,長於發散風熱、清利頭目、透疹利咽、解毒發汗、疏肝解鬱,常用於輔助其他清熱藥一起發揮作用。
【主治】有通利關節,發毒汗,除體內毒氣,散淤血,祛風熱的作用。治諸多風邪導致的傷寒發汗,胸腹部脹滿,腹瀉,消化不良,煮成汁服用,能發汗。長期作菜生或熟吃,祛邪毒,除勞氣,解勞乏,使人口氣香潔。煎湯可洗治膝瘡。四季都可以吃。另可治因中風而失語、吐痰及各種傷風,是治小兒風涎的要藥。榨汁服,可去心髒風熱及口齒諸病。治淋巴結核瘡疥,風癮疹。搗成汁含漱去舌胎語澀。用葉塞鼻,止衄血。塗蜂螫蛇傷。
【禁忌】由於薄荷 的有效成分為揮發油,故使用時不宜用水泡,應在其他藥煮沸後再下。另外,本品芳香辛散,發散耗氣,故體虛多汗之人,如肺虛咳嗽、表虛自汗者,久病、心髒不好的人不宜使用本品,哺乳期婦女也不宜使用。
△ 附藥膳:薄荷糖
【用料】薄荷粉30克,白糖500克。
【製作】①先將白糖放入鍋內,加入少量的水,用文火煉稠。②向糖中加入薄荷粉,攪勻,再繼續熬煉,直至不黏手,然後倒入塗有熟菜油的瓷盤內,冷卻後切成小塊。隨時含咽即可。
【功用】本膳能疏散風熱,通利咽喉。對扁桃體炎初起的咽喉紅腫疼痛,咳嗽咽幹,吞咽不適,口渴,發熱等有較好的療效。
(4)牛 蒡 子
【性味】性寒,味辛苦。
【功效】牛蒡子是辛涼解表藥,有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診、解毒消腫的作用。
【主治】適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主要表現為咳嗽多痰,咽喉腫痛。而且本品清泄透散能促使疹子透發,風疹、麻疹若出不透可用牛蒡子加以治療。現代醫學還研究發現,它可有效預防猩紅熱。
【禁忌】生牛蒡子入藥時要先將其搗碎,這樣有利於煎煮時有效成分釋出。本品性寒,滑腸通便,有腹瀉症狀者不宜使用。瘡瘍已潰者也忌用。
△ 附藥膳:牛蒡子桔梗冰糖水
【用料】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崗梅根30克,胖大海5枚,冰糖適量。
【製作】上料用水煎服代茶飲即可。
【功用】主治扁桃體腫大,急性咽喉炎,咽喉腫痛等炎症。有聲音嘶啞,口幹,喉癢等症狀者亦可常服之。
(5)葛根
【性味】味甘、辛,性涼。
【功效】有解肌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的功能。葛根能直接擴張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顯的降壓作用,能較好的緩解高血壓病人的“項緊”症狀。其中所含的葛根素能改善微循環,提高局部微血流量,抑製血小板凝聚。此外,葛根還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並有輕微降血糖作用。
【主治】用於外感發熱頭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高血壓、頸項強痛等。還可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頸椎病、肩周炎、痛風性關節炎、痛經等病。
【禁忌】本品性輕揚升散,故陰虛火旺者應慎用。
△ 附藥膳:粉葛生魚湯
【用料】粉葛(用葛根製成的粉皮)250克,生魚(烏魚)1條,生薑絲、食用油、鹽適量。
【製作】①將粉葛洗淨切塊,加水適量與生魚共煲。②魚熟後放入生薑絲、食用油、鹽調味,食魚飲湯。
【用法】每日或隔日服1次。
【功用】有舒筋活絡、益氣和血、解除肌痛等功效。適用於熬夜後肌肉酸痛、頸部脹痛者服用。
(6)菊花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菊花主要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清肝明目的功效,是辛涼解表藥。常食用菊花,有明目的效果,此外還可以起到健腦、抗衰老的作用。一般說來,白菊花養肝明目的功效好;黃菊花疏散風熱的作用較強;而滁菊花鎮痛鎮靜的效果最佳。
【主治】主治各種風症及頭眩腫痛、流淚、死肌、惡風及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服用利血氣,輕身延年益壽。治腰痛,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還可治頭目風熱、暈眩倒地、腦顱疼痛、全身浮腫,用菊作枕頭可耳聰明目、輕身,使人肌膚潤澤,精力旺盛,不易衰老。菊花生熟都可食。能養目血去翳膜,主用於肝氣不足。
【禁忌】因其性微寒,所以有氣虛胃寒、食量少、腹瀉等症的患者應少用。
△ 附藥膳:菊花百合湯
【用料】白菊花6克,幹百合50克,冰糖適量。
【製作】將菊花略洗撕碎,幹百合先泡漲,加水同煮,待幹百合軟爛,加冰糖適量即可。
【功用】養心安神,平肝潛陽。適用於更年期陽亢,心神失安者。
(7)柴胡
【性味】味苦,性平,無毒。
【功效】柴胡能解表退熱、升舉陽氣、疏肝解鬱。長於調肝理氣、疏解肝鬱氣滯、胸部脹痛、鎮痛、抗菌、鎮咳,以及緩解神經緊張、神經性心悸、焦慮失眠等症。利膽和抗脂肪肝、促進腸蠕動,對結核杆菌、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對瘧疾原蟲也有抑製作用,還可增強免疫力。
【主治】主治腹部胃腸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可以輕身聰耳明目,使人肌膚潤澤,精力旺盛,不易衰老益精,除傷寒胃中煩熱,各種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髒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的拘攣。治虛勞發熱,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勞之羸瘦,下氣消食,宣暢氣血。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髓,健忘,除虛勞,散肌熱,去早晚潮熱,寒熱往來,膽熱。產婦胎前產後各種熱,腹部包塊,胸脅痛。治陽氣下陷,平肝膽熱氣,及頭痛眩暈,目昏赤痛障翳,耳鳴耳聾,各種瘧疾及痞塊寒熱,婦女熱入血室,月經不調,小兒痘疹餘熱,麵黃肌瘦,腹部膨大。
【禁忌】柴胡其性升散,古有“柴胡最竭肝陰”之說。故肝火旺者,如高血壓造成之頭痛眩暈、耳鳴、脅痛者不宜使用,氣血虧虛者須慎用。
△ 附藥膳:柴胡魚頭湯
【用料】柴胡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魚頭1個。
【製作】將上述諸料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湯服用即可。
【功用】本膳主治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等。
清熱類中藥材
(1)金 銀 花
【性味】味甘,性涼。
【功效】金銀花具有宣散的作用,是清熱解毒藥。在夏天,民間常用金銀花泡水作茶飲用,可清利頭目、清除暑邪。
【主治】常用於瘡瘍、急性腸炎的治療,對於外感風熱感冒初期引起的頭痛、口渴及咽喉腫痛等症狀亦有很好的療效。
【禁忌】脾胃虛寒者忌用,如有水腫、白帶、慢性肝炎、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等病症者慎用。
△ 附藥膳:三花茶
【用料】銀花3克,杭菊花3克,玫瑰花3克。
【製作】將所有用料加開水衝沏,當茶飲。
【用法】每日3次。
【功用】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用於肝火上行所致的咽痛目赤、痤瘡、眼瞼腫脹、大便秘結、口苦咽幹、煩躁易怒等。
(2)黃連
【性味】味苦,性寒,無毒。
【功效】長於清熱燥濕、瀉火(尤善瀉心火)解毒。善去脾胃大腸濕熱為治瀉痢要藥,有健腸胃、助消化、益肝膽、涼血解渴、止盜汗等功效;此外,黃連可定驚、明目、解疔毒、治胃火亢盛等。
【主治】清熱燥濕,中焦濕熱,濕熱瀉痢,濕熱黃疸;瀉火解毒,熱病煩躁,心火亢盛,胃熱嘔吐,血熱妄行,癰腫瘡毒。
【禁忌】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
△ 附藥膳:黃連二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