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禁忌拖泥帶水8(1 / 3)

第三章 禁忌拖泥帶水8

弗洛依德

在成為精神病醫師的同時,也開始了知識成長的探索。我,全然無知地,由臨床上開始來觀察精神病人,從而發現了心理過程中的一項驚人特質。將這些記錄作成摘要及分類,但卻一點都不了解它們的內涵。漸漸地,我的興趣集中在診療過程中所理解到的,比如說,偏執狂、鬱燥症及心因性困擾。從開始我的心理醫學生涯起,波艾爾、弗洛依德及惹內等人的研究工作就給了我極佳的指引及激勵。尤其重要的是,我發現弗洛依德在夢之解析上的技巧,對精神分裂症各種型式的了解有很大幫助。早在1900年,閱讀弗洛依德的“夢的解析”之後,我把此書擱置一旁,因為並不了解它。在二十五歲時,我的經驗不足以來欣賞弗洛依德的理論,要到稍後幾年,才能懂得去欣賞它。到了1903年,又重新拾起“夢的解析”,發現它與我的想法竟然如此地相關。主要引起我興趣的是,壓抑機製在夢觀念上的應用,這對我很重要,因為我常常在單字聯想的實驗中,遭遇到壓抑現象。對於特定單字的刺激,病人或者是不作相關的回答,或者是過度遲緩他反應的時間。在稍後發現,每當刺激字觸及到心理創傷或心理衝突時,此種困擾就會發生。在大部份的情況下,病人都未覺察到這一點。當被詢及受困擾的原因時,病人常會以怪異而不自然的態度來作答。弗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告訴我,就是壓抑機製在作怪。所觀察到的正與他的理論吻合,因此我能確實證明弗洛依德的論證。

然而一旦涉及到壓抑的內容,情況就不同了。在這兒我不同意弗洛依德的說法,他認為壓抑作用起因於性創傷。’然而,以我的經驗而言,熟悉許多精神官能症的例子,在這些病例中,性問題倒還在其次,其它的因素才是主因。比如說,社會適應的問題啦,生活環境壓抑的問題啦,以及考慮個人名望的問題等等。稍後,我將這些例子告訴弗洛依德,但他並不認為除了性問題以外,其它的因素會是壓抑作用的結果,這使我感到極度不滿。

剛開始,很難將弗洛依德在我的生命中適當地定位,就在熟悉了他作品的同時,正計劃在我的學術生涯上起跑,並即將完成一篇能使我在大學中晉階的論文。當時,弗洛依德在學術界是很不受歡迎的人物,與他有任何關聯都會在學術圈內招致不利。

當我在實驗室裏一再反省這些問題時,魔鬼對我耳語道:“你可以正正當當地發表實驗結果及結論,而壓根兒都不提及弗洛依德呀!”畢竟早在我了解他的作品以前,已完成我的實驗了。但同時我又聽到另外一種聲音“如果你這麼做,就好象你對弗洛依德的事一點都不知情,那這隻不過是一椿詐欺,你不能將你的一生構築在謊言上。”就這樣,問題解決了。從那時起,我成了弗洛依德的同伴並且為他戰鬥。

1906年,我寫了一篇文章,是有關弗洛依德在精神官能症上的理論,投到慕尼黑醫學周刊上發表,這個理論對了解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有極大的貢獻。這篇文章所引起的回響是,兩位德國教授寫信警告我說,如果我仍然站在弗洛依德一邊並繼續替他辯護的話,那麼就會危及到我的學術生涯。我回信道:“如果弗洛依德所說的是真實的,那我就擁護他。如果必須以限製研究及隱瞞真實為前提的話,那我對這種生涯是一點都不在乎的。”但基於自己的發現,我仍然無法認定所有的精神官能症是由性壓抑或性創傷所引起的。在某些病例確是這樣,但在其它的例子中則是不然。不過,弗洛依德確實是開啟了一條研究的新途徑。在當時,人們對他的叫囂與抗議,我覺得實在是無稽而可笑。

對於發表在“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學”一書上的觀念,我並沒有得到太多共鳴。事實上,同事們嘲笑我。但經由此書,我得以認識弗洛依德。他邀請我去拜訪他,就在1907年2月間,我們在維也納第一次會麵,從下午一點鍾起長談了十三個小時,中途不曾有過一次休息。弗洛依德是我所遇見過真正重要的第一個人——以我那時的經驗,無人能與他比擬。我注意觀察他的一舉一動,我發覺他非常聰明銳利,十分引人注目。然而,我對他的第一次印象仍然糾結不清,因為我無法了解他。

所講的關於他的性理論深深打動了我。然而,他的言詞並不能消除我的疑慮。在幾次場合中,我試圖提出我的看法,但每次他總認為是我缺乏經驗。弗洛依德是對的,在那些時日裏,我並沒有足夠的經驗來支持我的觀點。可以看得出來,性理論在個人及在哲學上對他都是極重要的。但我搞不清楚這麼強調性欲到底有幾分是出自於他個人的主觀偏見,有幾分是立論於可驗證的經驗。

最重要的是,弗洛依德對心靈上的態度使我很感疑惑。當一個人或一件藝術品,其精神上的表現(指的是智力方麵,非超自然方麵)明朗化時,他就懷疑它,並暗示這是性欲的壓抑。任何不能以性欲直接解釋的他就將之歸因於“性心理學”。我反對這個學說,因為推到其結論,將會導出對文化的滅絕判斷。那麼,“文化隻不過是一場鬧劇,是性欲壓抑的病態結果。”“是的,”他同意道:“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們無力去對抗的命運之詛咒”。但我絕不同意這點,及任何其它相關的論調,不過,我仍然覺得,我無力去跟他爭論出個結果。

泥濘的黑潮在第一次會麵時,還有其它的事讓我覺得意味深長。直到我們的友誼結束之後,我才了解到這些事。絕對錯不了的,弗洛依德情緒化地專注於理論到不正常的地步了。當他一提到它,他的聲調變得急迫,幾乎是非常地不安,而在平時的批判及懷疑的態度全消失了。一種奇怪而深深感動的表情湧現在他的臉上,這就是使我全然不解的原因。我有個很強的感覺,性對他似乎是某種神。這件事,在三年後(1910年)我於維也納跟他的一次談話中,得到了證實。

仍然很清楚地記得弗洛依德是這麼對我說的:“親愛的榮格,答應我,絕對不要放棄性理論。這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必須為它立下教條,造成一個不可動搖的堡壘。”他很激動地以父親的口吻對著我說:“親愛的孩子,再答應我一件事,你每個周日都要上教堂。”我有點驚訝地問道:“堡壘!要對抗什麼呢?”他回答說,“對抗泥濘的黑潮,”他猶豫了一下子,又說道“神秘主義的黑潮。”首先,是“堡壘”及“教條”這些字眼讓我不安。所謂的教條,那就是說,是沒有討論餘地的信條。立下教條,其目的就是來壓抑疑惑,而再也沒有什麼科學上的判斷了,有的隻是個人的權力欲。

就是這件事打擊了我們的友誼。我知道我絕不會接受這種態度。而弗洛依德所謂的“神秘主義”其實指的就是哲學、宗教以及新近興起的超,15,J~-學中有關精神的部份。對我而言,性理論也不過是個玄學,那也就是說,隻不過是個未經證實的假設,就像其它許多理論性的觀點一樣。科學的真實隻不過是適合於一時的假設,但未必能當成永遠的真理。

雖然,那時候並沒有適切地去了解這點。但我觀察到,在弗洛依德身上有股宗教成分的潛意識突發。很顯然地,他要我幫忙來建立一道關卡,以對抗來自潛意識的威脅。

由這次談話所得來的印象讓我更加迷惑,直到後來,我不再視性為重要的或有害的概念,而必須忠實地去麵對它。性,很明顯地,對弗洛依德比對其他人來得更有意義。對他,性似乎是某種宗教上的。麵對了這麼深邃的認定,人們通常會變得害羞而沉默。在幾次結結巴巴地說出我的想法之後,我們的談話就接近尾聲了。

我感到迷惑不安,似乎是瞥見了一新的、未知的領域,其中有成群成堆的新觀念向我衝擊而來。有一件事倒是很清楚:弗洛依德總是在強調他的非宗教性,如今他卻在建構新的教條,甚至想要以另一引人注目的表象——性來取代他久已遺失的上帝。而這個神與原來的上帝一樣醒目,一樣嚴厲,一樣跋扈,在道德上更是暖昧不明。就好像在心靈上較強的力量郎有“神性”或“魔性”,所以“性欲”就接管了這玄妙的角色,成為潛藏的神。

對弗洛依德而言,性無疑是個神,但他用的術語及理論似乎都隻將它定義成隻限於生物上的功能。隻有在他提及到性時的那種感動才會顯露出他內在更深的成份。基本上,他想要教導闡明的是——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由內在觀之,性包含精神在內,都有直覺上的意義。但他所使用的術語太受限製了,因而不足以表達這些概念。他給了我一個印象,實際上,他是在對抗他的目標及自己,以他自己的術語,覺得被“泥濘的黑潮”所威脅,但他比任何其它的人都更想把自己置身於黑色的深淵中。

弗洛依德從不反問自己為什麼會不斷地談論性,為什麼這一觀念在他心中會占有如此的地位。仍未覺察到他的“單一解釋”表示已偏離他自己,偏離了神秘的一麵。隻要仍拒絕承認有這一麵,他就絕無法與自己取得一致。他無視於潛意識內容的矛盾與暖昧不明,也不知道由潛意識而來的會有兩個極端,有裏麵及外麵兩個層麵。如果我們隻提到外麵的層麵——弗洛依德就是這樣——那我們隻看到整個事物的一半即是由潛意識而來的反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