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4年,玄奘法師自度死期已近,遂向寺僧、門人一一辭訣。當唐高宗得知玄奘病重,派來禦醫時,法師已經圓寂了,時年63歲。高宗悲痛萬分,說:“朕失國寶矣”!並為之廢朝5日,當為玄奘舉喪之日,長安附近500裏以內的士民紛紛趕來送葬,多達100餘人。玄奘法師的墓塔至今猶存,屹立在西安城南少陵原上。
玄奘,他為中印文化的交流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也正是以他為肇端,在其生前,中印兩國即建立了邦交。所以,1200多年以來,中印兩國人民都視玄奘為中印文化交往的象征。
文天祥起兵抗元
蒙古滅亡金朝以後,就派兵攻打南宋。公元1259年,蒙哥汗在攻打合州城時受傷而死,正在進攻鄂州的忽必烈聽到消息後,立即收兵回到北方,繼承汗位。公元1271年,他把都城遷到燕京,改名大都,正式建國號為“元”。他打敗自己的反對者,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後,又派兵進攻南宋,準備最後滅亡南宋。
公元1274年,元軍經過5年圍城戰,最後攻下了南宋的門戶襄樊。不久,宋度宗病死,由4歲的宋恭帝即位,元朝乘機派出20萬大軍,由左丞相伯顏率領,兵分幾路,進攻南宋的首都臨安。
元軍一路打了許多勝仗,沒有人能夠攔住,一直打到臨安附近。宋恭帝的祖母太皇太後急忙下詔,命令各地起兵到京城“勤王”,解救皇帝的危急。可是,來勤王的隻有文天祥、張世傑等人。
文天祥是個狀元出身的人,當時擔任江西安撫副使,作贛州(現在的江西省贛州市)知州。他接到勤王的詔書後,立即招募了1萬民兵,連夜趕到臨安。他看到南宋到了危亡關頭,就把家產拿出來作軍費,自己過儉樸的生活。當時有人勸他說:“如今元軍大兵壓境,你用新招募的民兵去迎戰,就好像是把羊投進一群狼裏麵,不是白白送死嗎?”文天祥回答說:“我也知道事實確實是這樣。但是,國家有難,每個人都有責任,我不能不管,所以我隻有這麼做,希望能使。天下的忠臣義士都起來勤王,這樣大宋的天下就有救了。”
當文天祥、張世傑等人帶兵到臨安的時候,南宋的右丞相陳宜中正在向元求和。謝太後還說,隻要元軍退兵,南宋皇帝可以向元朝皇帝稱侄或侄孫。伯顏不答應。謝太後又表不願意向元朝稱臣,伯顏這才答應進一步商談。文天祥、張世傑堅決反對投降,要求太後、皇帝都坐船到海上去躲避,由他們同元兵決一死戰,保衛大宋江山。可是陳宜中不想抵抗,一心想投降。他代替皇帝起草了降表,連同皇帝的大印一起送給了伯顏。伯顏要陳宜中親啟來談投降的事,陳宜中非常害怕,連夜逃到溫州去了。張世傑看到臨安十分危險,就到定海一帶去招兵買馬。
謝太後見陳宜中逃走,隻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派他去議和。文天祥也想乘機去看一看元軍的虛實,就前往元營。在元營,文天祥大罵伯顏,要求雙方平等,結果被伯顏扣留。公元1276年3月,伯顏帶兵進入臨安,俘虜了謝太後、恭帝和文武百官,把他們一塊兒押往北方。
文天祥在元軍押送途中,乘他們不備,夜裏偷偷逃走,趕到福州。當時,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在福州擁立恭帝的異母哥哥、9歲的趙昰做皇帝,就是宋端宗。文天祥整頓軍隊,先收複了浙江,隨後又從福建經廣東東部,帶兵進入江西,準備恢複南宋的天下。他同江西的抗元隊伍聯合,共同打擊元軍。他們打了許多勝仗。元軍立即派大批騎兵,加強對江西的進攻,同時出兵襲擊文天祥在興國的大營。文天祥沒想到元軍這麼快就會反攻,倉猝應戰,結果被打敗,他的妻子被元軍俘虜。文天祥帶兵向福建撤退。在一個叫方石嶺的地方,一個叫鞏信的將軍,為了掩護文天祥,和他的士兵都壯烈犧牲了。第二天,元軍又追了上來,將軍趙時賞假裝文天祥,走在隊伍最後邊,掩護文天祥撤走了,他自己卻被元軍抓住,英勇犧牲了,後來文天樣到了南嶺。
公元1278年,趙昰病死,他的弟弟趙咼做了皇帝。文天祥又帶兵到廣東潮陽抗元。不久,張弘範率領元軍趕到潮陽。有一天,文天祥的隊伍正在五坡嶺開飯,張弘範突然帶兵包圍了五坡嶺。文天祥的隊伍來不及抵抗,被打敗了,文天祥也不幸被俘。張弘範勸文天祥投降,遭到拒絕,又強迫他寫信勸張世傑投降,也被他拒絕了。張弘範把文天祥押到船上,送往大都。船經過零丁洋時,文天祥悲憤萬分,寫下了《過零丁洋》這首著名的詩歌,詩的最後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他視死如歸、決不投降的決心。
在大都,文天祥被關在一間很小的牢房裏,忽必烈多次派人來勸他投降,他都拒絕了。一天,忽必烈親自召見他。文天祥見了忽必烈,昂首挺胸,不肯下拜。忽必烈說:“如果你能歸順我,我就讓你做宰相。如果你不願意做宰相,當樞密院使也行。”可是文天祥理都不理,忽必烈又問他想要什麼?文天祥回答說:“除了死,我什麼都不要。”忽必烈一點辦法也沒有,隻好又命令把他帶回牢房。文天祥在牢房裏,又寫了一首著名的長詩《正氣歌》。
文天祥在大都被關了4年,怎麼也不肯屈服。公元1283年,他被元朝統治者殺害了,當時隻有47歲。文天祥雖然犧牲了,但是他不要高官厚祿、寧死也不投降的精神,和他充滿正氣的詩篇,卻一直流傳到今天,激勵著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忽必烈建元
窩闊台死後,由乃馬真皇後監國,後來由她的兒子貴由做了兩年多大汗。貴由死了,大汗位就傳到拖雷的兒子蒙哥手裏了。
蒙哥做了大汗之後,就讓他的弟弟忽必烈掌管黃河以北的地方軍隊和行政事務。忽必烈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想幹一番事業。他在早年的時候就受到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後來他認識了一批有學問的漢族知識分子,如劉秉忠、張文謙、王鶚、郝經、姚樞等人,他們勸說忽必烈要用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特別要用“漢法”來治理中原。郝經還說:“誰要是能重用士大夫,又能用中原的統治方法來治理國家,誰就能當中國的皇帝!”這些話對忽必烈影響很大,他決定奪得天下後,一定用“漢法”來治理國家。而正是這些人支持忽必烈奪得汗位的。
忽必烈讓劉秉忠在灤河北岸的龍崗(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為他建造了一座新的城市,叫做開平,作為他的根據地,把他的謀士都召到那兒,開始了在黃河以北的統治。忽必烈用漢法治理漢地,損害了蒙古貴族的利益,也有損於蒙哥的汗位。於是蒙哥奪去了忽必烈的兵權,並派阿蘭答兒、劉太平前去調查。忽必烈聽從姚樞等人的勸告,把妻子、女兒送到蒙哥那裏去當人質,並親自去見蒙哥,說明自己並無野心,蒙哥這才相信了他。
公元1258年,蒙哥發動三路大軍攻打南宋,他自己率領主力攻四川,讓忽必烈攻鄂州(現在的湖北省武漢市),讓兀良哈台從雲南打潭州(現在的湖南省長沙市)。正當忽必烈攻打鄂州的時候,忽然傳來蒙哥去世的消息,有人說是病死的,有人說是在指揮攻城時,被飛石打成重傷,回到軍營後死的,反正是死了。忽必烈想攻下鄂州後,再回去奪取汗位,可是這時,傳來阿裏不哥要繼承汗位的消息。
阿裏不哥是拖雷的小兒子,按照蒙古人“幼小守產”的習慣,在蒙古他們打仗的時候,他就留在蒙古國的都城和林。在阿裏不哥的周圍有一批蒙古貴族,他們反對用“漢法”來統治,而主張用蒙古的舊法來統治,因此他們反對忽必烈,而擁護阿裏不哥,當阿裏不哥聽到蒙哥去世的消息後,馬上任命支持他的人擔任各級官員,並派脫裏赤和阿蘭答兒占領燕京和陝西一帶,準備阻止忽必烈北上。
當時,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正在開平,她得知消息後,馬上報告給了忽必烈。忽必烈立刻召集跟著他的諸王、大將和謀士們,商量怎麼辦。謀士郝經說:“阿裏不哥已經開始行動了。大王雖然有重兵,但是,如果他宣稱有大汗的遺詔,先即位了,我們還能回去嗎?”他給忽必烈獻了一條妙計:一方麵派一支軍隊去接蒙哥的靈車,把大汗的寶璽奪過來;一方麵派軍隊奪取並守衛燕京;同時通知各王到和林去舉行喪禮。正在這時,南宋宰相賈似道又來求和,忽必烈馬上同他訂了和約,然後帶著人馬北上。
公元1259年,忽必烈到達燕京,遣散了脫裏赤招買的人馬。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到達開平。他的大將廉希憲和商挺私下對他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機會丟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於是,忽必烈在開平召開忽鄰勒塔,在塔察兒、也先哥、合丹、米哥等王的擁護下,忽必烈登上了大汗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