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道教與現實2
道教的要旨
道教的宗派很多,教義難以盡舉,惟宗派雖有不同,但共推老子為道祖,則不會有什麼異議,現在根據老子聽作的《道德經》,探究出共同的教義七點分述於次:
主一元
道教之道,都以老子為宗,老子之道,主張天地萬有都出自一元。他以道為“生”之本,故有“道生之”之說。然而道之始生就是“一”。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既生一,可見道更為一之本。因此老子認為本體既是一,而其用亦以得一而顯。他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這裏所講的天清、地寧、神靈、穀盈、物生、天下貞,都是得到一的效用。所以張道陵天師的道教稱為正一派,天師道所設的壇,稱為正一玄壇,這些都是根據正一盟威秘錄而來。也就是本於老子《道德經》“得一”的經義。至於主張修煉的教派,亦以“守一存真”為要旨。前引抱樸子所雲:“守一存真,乃得通神,知一不難,難在於終”。這就是說修煉的人如能“守一存真”,“始終如一”,便可以通神靈了。道家南派修養的層次略為:“一、凝神定性,二、運氣開關,三、保精煉劍,四、采藥築基,五、還丹結胎,六、火符溫養,七、把玄守一”。這項修養的最高層次就是“抱玄守一”,這是元精元神複歸於一的意思。
打開《莊子》第一篇是《逍遙遊》,劈頭而來,是一則想像幻奇、景觀極其壯麗的寓言:北海中有一種魚,名為鯤,鯤之大,不知有幾千裏。它化為鳥,名為鵬,鵬之背,亦不知有幾千裏。大鵬奮力起飛,在水麵激起三千裏高的巨浪,拍擊著海上的飆風,上升到九萬裏的高空,向著南海飛去:它向下看,大地一片蒼蒼茫茫,猶如人們平時抬頭望天一樣。此時風在大鵬的巨翼之下,背上隻有青天,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礙它的飛行了。但蟬與小山鵲見了,卻嘲笑它說:“我迅疾地飛起,碰到榆樹、枋樹,就停息下來;有時飛不到那麼遠,也就是落在地上罷了。幹嘛要騰空而上到九萬裏,再向南方飛去?”莊子說,這是“小大之辨”。
在《秋水》篇中,也有一則類似的、並且同樣有名的寓言:秋天,洪水暴發,百川灌入黃河,河流盈滿,兩岸闊大,不辨牛馬。於是黃河神河伯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盛大壯美,盡在於自身。然而,當他順流而下,來到北海時,隻見海麵浩茫,不見盡頭,這才比較出自己的渺小,對海神若感歎道:“我見了你的無窮無盡,才知道自己的淺陋可笑!”——這也是“小大之辨”。
這樣的故事在《莊子》有好多則。這些故事都牽涉到一個基本的問題:人必須從他的狹小的生存環境中擺脫出來,看到世界的宏大,打破有限認知的限製,才能達到精神上的超越,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
莊子和他的門徒懂得這樣一個重要的道理:時空具有無限性。“夫物,量無窮,時無止。”“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乎本剽者,宙也”。以上二句,“宇”指空間,它雖有實體存在,卻沒有最後的邊界;“宙”指時間,它雖有延伸,卻沒有始終。而且,不但從大的一麵說,時空是無窮無盡的,從小的一麵說,時空也可以無限地分割,永無終止。在這至大無窮、至小無微的宇宙中,萬物永遠充滿了變化。這種深刻的宇宙觀,是莊子認識論的出發點。
而個體生命,隻是在有限的時空中存在,因而其認知活動,常受這有限時空的限製。蟬與小山雀的活動區域,隻在藩籬、榆枋之間,因而它們無法理解鯤鵬在更大空間的活動。《逍遙遊》又說:芝菌朝生暮死,不知道標誌一個月之起訖的“朔”與“晦”為何物:蟬夏生秋死,也不懂得一年時光的流轉。《秋水》中也說:你無法向井中之蛙說明大海,因為它被拘禁在有限空間裏;你也無法向夏蟲說明冰,因為它的生存時間不及於冬。
這些比喻最終都落實到人的精神活動上。人也是在有限時空中生存的,其認知活動自然也受到時空的限製。但人們卻常自我滿足、自我拘禁於他們在有限時空中獲得的有限認知,將這有限認知當作衡量一切的絕對標準。
就空間上的差異來說,我們不妨拿魯迅筆下的阿Q作例子。阿Q因為調戲吳媽,被趕出未莊,去了一趟城裏,回來之後,頗有見過世麵的驕傲。但經此一行,他也發現了城裏人有兩大荒謬之處:一是他們居然把“條凳”叫作“長凳”,二是他們把煮魚所用的蔥切得很細,不是像未莊人那樣,切作一寸長短,這些都是極大的錯誤!另一則文化人類學的調查同樣有趣:印尼某個島嶼上的姑娘,習慣於裸露上體,卻把腳遮得嚴嚴實實。她們與前來旅遊的歐洲人互感驚訝:她們驚訝歐洲女人何以不顧羞恥,竟把腳露在外麵,歐洲人則驚訝她們竟然袒露胸脯。
以上的例子極為淺近細瑣。但司空見慣的日常現象其實最能反映人們的思維習慣。倘若推而廣之,我們可以想到:在許多重大的政治、道德、習俗問題上,普遍存在類似的情況。此域的真理非彼域的真理;在此域認為天經地義的事情,於彼域可能是荒謬絕倫。拿婚姻來說,在西藏地區存在過一妻多夫製,在漢族地區存在過一夫多妻製,在歐洲則很早就確定了一夫一妻製,但又把婚外情人視為正常。易地而論,異域的現象都是奇怪透頂的。
時間的流轉,也不斷造成認知的改變。昨日的真理非今日的真理:昨日許多人認為神聖不可動搖的觀念,在今日往往已不值一文:“忠君”的信條,曾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在今日,即使它仍有所遺存,至少也已經被絕大多數人看作是不合時宜的思想。誰又知道,今日的許多觀念,在什麼時候,會成為明日黃花?
《莊子》提出“小大之辨”,是為了打開人們的精神活動的天地。因為人並不是蟬與小山雀之類的存在物,人在認知方麵,是可以擺脫實際生存的有限時空,理解漫長的曆史,和宏大的世界的。隻是莊子把這個問題絕對化了。在《莊子》的思想中,是要從無限時空的終極意義來看到一切有限認知。相對於無限而言,一切具體存在都是渺小的、短暫的,因而在一切具體時空條件中產生的認知,歸根結底都是錯謬的,拘囿於其中的精神活動也都是不自由的。
但這一種論述,畢竟可以給我們以很好的啟發:對任何一種認知,都應該考慮到它生成的時空條件,決不可相信某一種始終不變的能夠通行四海、貫穿今古的真理。並且,應當盡可能使我們的認知活動具有開放性,具有接受或理解不同時空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的能力。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們的思想所能適應的時空範圍,便是我們的精神自由之程度的標誌。不過,這已經是偏離《莊子》的引申之論。
務清靜
老子所講的天,說“天法道,道法自然”。從這幾句話體會,可知自然為道所取法,道又為天所取法,而天之所以清,是取法於自然而來之道。天便以清而顯其用了。至於“地得一以寧”,寧與靜同義,根據老子所說“地法天”,地之所以寧,亦為自然所層出。道家或道教所主張的清靜,都是本於天地自然之道。道教信奉天的境界有三清三境,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一切以清為尚。《列仙傳》雲:“元 始天王在天地未分時之一元精氣,在大羅天上,化身於三清。一化無形天尊,(今稱元始天尊),常住於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無始天尊,(今稱靈寶天尊),常住於禹餘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稱道德天尊),常住於大赤天之太清境”。後世道教徒稱玉清為聖境,上清為真境,太清為仙境。故有“聖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之說。在道教徒修養方麵,又以老子所主張的守靜為要旨。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這是說把心地空洞到極處,一毫妄念都沒有,方是守靜的篤實功夫。在這時刻靜心內觀,念頭如何而起,與萬物相應,所以說並作。不過念起即觀,一觀即念頭脫落,回複其本有的靈明,所以說吾以觀其複。又拿物作比喻,凡物莫不葉落歸根,吾人心念的歸根就叫做靜,靜就是回複到人的本命。修養靜的功夫到最高境界,就達到天地與我為一了。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識別是非,長大以後,也永遠不能擺脫是非的糾葛。究竟“是非”是怎麼一回事情呢?倘若是非的標準是客觀的,是清楚而明白的,為什麼人類總是在各種是非的判斷上爭執不下?難道這僅僅是一個認識能力的問題嗎?
如果以莊子的哲學觀點來看,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是非是一種對立。在莊子的理論中,首先,一切對立都被看作是對立者的對立,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對立。譬如從最簡單的地方來說,所謂物質形體的大小、高下、長短,若不是人的主觀意誌參與其中一方,即以大觀小,以高觀下,以長觀短,或皆反之,這種對立就不存在。因為在這一組關係中成為小、下、短的一方,在另一組關係中,完全可以成為大、高、長之物。丘陵比山峰低矮,卻比平原高拔,那麼丘陵本身,你能說它是高還是矮嗎?
至於美醜、善惡,錯誤與正確這一類對立,更不能離開對立關係中認識主體的判斷。
《齊物論》中說:人寢於濕地,會得病而死,泥鰍是這樣的嗎?人在高樹上會戰栗恐懼,猿猴是這樣的嗎?三者之中,究竟是哪一方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住所?人吃牛羊豬狗之肉,麋鹿食草,蜈蚣食小蛇,貓頭鷹吃老鼠,四者究竟誰知道什麼是“正味”?猿與猵狙(一種猿類動物)雌雄相接,麋與鹿相交,鰍與魚同遊;毛嬙、麗姬這些傳說中的美女,人認為是美的,魚見了趕快潛逃於深水,鳥見了飛遁高空,麋鹿見了驚慌狂奔;四者之中,哪一方知道什麼是“天下之正色”?如果認為莊子把人與動物相比不妥,那麼我們盡可以人本身為例: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中,在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的各方麵,以及何為“美色”的選擇上,不也是大有區別嗎?所以,“是非”的判斷,首先與認識主體的經驗和需要有關。對同一客體,同一事實,不同的人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