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羲皇故都1
萬姓同根周口市位於河南省東部,東與安徽省接壤,北部、西部、南部分別與本省的商丘、開封、許昌、漯河、駐馬店等市毗鄰。曆史上,周口所轄區域主要以淮陽為中心設立行政治所。淮陽古名宛丘,其地曾為古陳豐氏部族所居,故又稱陳。宛丘自古以來一直有“太昊之墟”之稱。太昊即伏羲,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史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宛丘,死後亦葬於此。今淮陽縣北城湖旁有太昊伏羲陵,陵墓區四周高牆環繞,院內古柏蒼勁,宮殿式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伏羲陵園。據淮陽縣誌記載。伏羲陵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建立。舊誌引《家語》載:“孔子自魏適陳,陳侯啟陵陽之台。”說明春秋時已有伏羲陵,孔子曾瞻仰過該陵。漢代開始在陵前建祠,此後曆代不斷修葺擴建,形成規模。唐代,唐太宗曾頒詔“禁民芻牧”;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頒“修陵奉祀詔”,下令每年春秋以太牢祭祀伏羲;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自製祝文,親臨致祭。此後曆代帝王多所仿效,民間朝祭太昊伏羲之風也由之而興。1997年6月27日。朱鎔基總理來淮陽視察時,欣然揮筆題寫了“羲皇故都”四個大字。
伏羲時代是中國社會由蒙
昧進入文明的初始階段伏羲是我國遠古時代的部族首領,風姓。伏羲又稱庖犧、包犧、宓犧、宓犧、伏戲等。伏羲時代有許多重大的發明創造,這在許多古文獻中都有記述。如《世本》記載:“庖犧氏作瑟,五十弦。”《論衡·齊世》載:“故夫宓犧之前,人民至質樸,臥者居居,坐者幹幹,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至宓犧時,人民頗文,知(智)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淩弱,眾欲暴寡,故宓犧作八卦以治之。”《拾遺記》記載:伏羲時,“禮義文物,於茲始作。去巢穴之居,變茹腥之食,立禮教以導文,造幹戈以飾武,絲桑為瑟,均土為塤,禮樂於是興矣。”《古史考》記載:“伏羲氏作網”、“伏羲製嫁娶”。《古文考》記載:“羲皇造布。”《春秋命曆序》記載:“伏羲、燧人,始名物蟲鳥獸。”《屍子》記載:“宓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伏羲始畫八卦,列八節而化天下”。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伏羲時代,中華先民已經開始擺脫了茹毛飲血、巢穴群居的原始狀態,能夠製造一些簡單的生產工具和狩獵用的武器,開始使用魚網捕獵野獸,用火燒考食物吃熟食,還會織布,製造樂器(瑟、塤等),創造了一些記事文字符號,為天下萬物鳥獸命名,作八卦,製嫁娶,以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和婚姻嫁娶,這標誌著中華先民開始脫離蒙昧無知的原始狀態,跨入了文明社會階段。總之,伏羲實開中華民族文明之先河,因此得到中華子孫世代崇做,被尊為“人祖”、“人皇”、“羲皇”、列於“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宋均、譙周以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門虎通義》以伏羲、神農、祝融為三皇)。
我們考察伏羲時代的曆史,還必須涉及到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女媧。相傳伏羲與女媧本為兄妹,後來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因此他們都被尊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人文初祖,也一起被後世列入“三皇”之中(鄭玄注《尚書》、班固撰《文選》等皆以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
女媧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女神之一,我國民間關於女媧的神話傳說很多,其中流傳最廣泛的是“女媧摶泥造人”和“女媧補天”的故事。
相傳自從盤古開辟天地以來,大地上荒無人煙,毫無生氣,這種景象使得天神女媧感到非常地孤獨,她很想改變這種狀況。有一天,女媧來到一個清澈的池塘邊,蹲下身來,拿起黃泥,按照自己的模樣做了一個泥娃娃。當她把這個泥娃娃放到地上時,泥娃娃居然蹦蹦跳跳地活了起來。女媧心裏很歡喜,於是繼續用黃泥摶土,塑造出許許多多男人女人來。這些赤裸的人圍著女媧歡呼跳躍,然後就分散到各地去了。女媧造人之後,人類慢慢地在大地上繁衍開來。他們采摘野果,追獵猛獸,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靂閃過,接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天空炸裂開一道大口子,大雨傾盆而下,淹沒了田野和村莊,轉眼間地上變成了一片汪洋。女媧看到人們哭喊著四處逃命,非常難過,就決心煉石補天,以拯救她的兒女們。女媧背著砍山斧遍涉群山,從東山采來紅砂石,從西山采來白玉石,又從南山、北山、中山采來其他三種顏色的石頭,把它們一起放進熔爐裏冶煉。過了九九八十一天,終於煉成了與天空顏色一模一樣的五彩石,女媧就用這些彩石補住了天空的裂縫。女媧把天補好之後,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們避過一場劫難,又過上了自在的生活。為了不使人類滅絕,女媧還替人類建立了婚姻製度,命男女們互找配偶,讓他們生兒育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又一傳說:古時的水神共工氏與火神祝融氏交戰,經過殊死搏鬥,共工氏大敗,惱羞成怒,一頭撞向擎天柱不周山,竟把擎天柱撞斷了,霎時天塌地陷,大地上洪水泛濫,烈火蔓延,飛禽作孽,走獸橫行,百姓哀號。女媧看到人類陷入了滅頂之災,挺身而出,決定石以補天。她走遍群山,選出一種五色巨石,在山上煉了九九八十一天,最後把天補好。據說現在天空的五彩雲霞,就是女媧補天使用的五彩石的顏色生成的。女媧補天後,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天地定位,普天同慶,女媧看到天下的兒女們生活安然,高興地吹起了笙簫(《淮南子》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火監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女媧造人的傳說,反映出中國古代先民對人類和生命起源之謎的求索思考,他們認為女神(女媧)是人類的創造者。據史學界和民俗學家的研究,女媧氏是我國原始社會晚期母係氏族社會的代表;伏羲和女媧處於同一時代,是中國由母係氏族社會向父係氏族社會轉化時期父係氏族部落的代表;他們是具有通婚關係的兩個氏族部落,即胞族。按曆史文獻記載,女媧與伏羲都以“風”為姓,表明這兩大部族之間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他們共同的原始圖騰崇拜物,就是自然界中威力巨大、無所不在的颶風。總之,伏羲、女媧正處於我國原始社會階段由母係氏族向父係氏族社會轉化時期,他們共同創造了中華遠古文明,孕育出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人類,伏羲氏和女媧都是這一轉化時期最有影響的領袖人物,或者是這一時期眾多部族首領的集中體現及化身。
相傳伏羲去世之後,其妹女媧氏繼任部族首領,做了女皇。女媧治理天下130年,人口大增,萬民安居樂業。她死後葬在今河南西華縣境。“西華”因遠古部族華胥氏曾在此聚居而得名。現在河南西華縣城北聶堆鎮思都崗村有女媧城、女媧宮等規模宏大的仿古建築群,其地相傳為女媧築城之所和建都之處。據舊縣誌記載:“媧城,以為女媧所築之城,故老相傳,其來已久。城上朝來繽紛,煙霞嫋嫋,尤以春夏之交,此景為壯觀。”故有詩雲:“女媧煉石自何年?補足人間缺漏天。石屑化為城上土,常將五色幻朝煙。”西華女媧城經曆代增修,達列相當規模。城內曾建有五廟十殿和女媧閣,後來城閣被毀,女媧氏遺民思念故都,因將其地命名為“思都崗”。女媧城西南角原有女媧墳,高約10米,後因黃河水泛濫被淹沒。1984年,當地群眾在女媧墳原址加封土塚,增高至13米,並在墳前建立了女媧墓碑。
傳說農曆臘月十七日是女媧的生日,正月十五是女媧煉五色彩石補天完工之日,故每年臘月十七到二十三日、正月十五到二十日女媧廟會期間。附近乃至外省的群眾紛紛趕來,其中不少人都要到女媧墳前燒香許願還願,人數多時一天可達兩萬餘眾。至今西華民間還流傳著很多關於女媧摶泥造人、煉石補天、製造笙簧、為民牽線做媒、設置婚姻等傳說,這都是女媧部族在此活動留下的痕跡。
女媧氏與伏羲氏早期的活動範圍主要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境內有關女媧的遺跡甚多,如靈寶有女媧陵、登封有三皇廟、新鄭有風後嶺、滎陽有女媧祠、濟源王屋山頂有女媧補天五色石、沁陽有女媧山與女媧祠等。另外,春秋時期,在山東一帶的任、宿、須朐、顓臾4個風姓小國,均為太昊伏羲氏的後裔所建;今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等地也有許多女媧的遺跡,如女媧廟、女媧墳等,說明伏羲、女媧部族的活動範圍逐漸由中原向四處擴散。
史載女媧之後,又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等15個部族首領相繼治理天下,他們皆襲“庖犧”之號。這說明,他們都是伏羲文化的繼承者。這些古部族傳承和發揚了伏羲開創的遠古文明,推動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向前發展,為我國人類早期社會擺脫蒙昧跨入文明階段作出了重大貢獻。而這些古部族主要是在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一帶活動,表明這一帶是中華遠古文明的起源地和中心區域。
中華姓氏的產生最早
可以追溯到伏羲時代姓氏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產物。中華姓氏產生之初就與人類的繁衍進化有著密切關係。我國古人命姓定氏,最基本功用之一就是用來規範先民的婚姻嫁娶行為。漢代史學家班同撰《白虎通·姓名》雲:“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是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
從班固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先民的得姓與“遠禽獸、別婚姻”緊密相關,而“別婚姻”的核心內容就是“同姓不得相娶”。大家都知道,在遠古部族之間的社會交往中,姓氏最初是作為各氏族的圖騰標記或識別符號而產生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姓氏的功用也不斷增加擴大。班固認為,我國先民的姓氏,不僅可以使人類與禽獸相互區分,還是先民們用來確定婚姻嫁娶、識別血緣親疏遠近的工具。換言之,人們有了姓氏,才可以知道自己的出身血統,做到同姓不婚,才能“紀世別類”,“生相愛,死相哀”,達到“崇恩愛、厚親親”的目的。而敬祖睦宗,是我國古代社會關乎人倫道德的大事。
如前文所述,伏羲是中華民族“製嫁娶,正姓氏”的始創者,在上古原始社會之初,人們處於群婚無序狀態,對人類種群的發展造成種種危害。到伏羲時代,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這種危害,發現血親通婚不利於人類的優生繁衍。為此,伏羲製定出一套“正姓氏,通媒妁”的嫁娶禮儀製度,規定出自同一血緣部落(同一女性始祖為同姓)的家族成員之間不準通婚,以遏製初民在性關係方麵紊亂無序的原始狀態。《古史考》說:“伏羲製嫁娶以儷皮為禮。”明代唐龍《重建伏羲廟記》記載:伏羲“作書契而代結繩之政,以儷皮為禮而正婚姻之始。”清吳乘權《綱鑒易知錄》亦有伏羲“正姓氏、製嫁娶”的記載。他們一致認為,我國初民的婚娶規則和禮儀最早確立於伏羲。
伏羲創建的男女嫁娶製度,對中華民族種群的發展和進化具有重大和深遠意義,它有利於人類的優生繁衍,是中國社會由蒙昧進入文明時代的一次重大飛躍。《白虎通·德論》記載:“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伏羲創立的“製嫁娶,正姓氏”製度被後世統治者繼承下來,並逐步加以完善,形成以後中國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規範,中華民族自伏羲正姓氏之後,血緣近親不婚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中國人的姓氏開始產生,姓氏作為“遠禽獸、別婚姻”的符號,成為我國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