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曆史名人
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這個曆史事件發生在秦統一中國戰爭的第四年(即公元前227年)。當時,秦國先後滅掉韓、趙等國,兵臨燕國的邊境。
在二十多年前,秦王政剛即—位時(公元前246年),燕國曾以太子丹為人質,結好於秦國。秦王待他不好,燕太子丹從秦國逃回,日夜都想報仇。不久,秦國開始了大舉統一中國的戰爭。地處長城以南,易水以北的燕國,在七國中,國小人少,力量比較薄弱,君臣上下對秦國感到很害怕。燕太子丹幾年也沒想出對付秦的辦法,看到形勢愈來愈嚴重,便急的找他的老師鞠武商量。他認為鞠武聯合各國共同抗秦的建議是曠日持久,遠水不解近渴。便又找到田光。以智勇雙全聞名於燕國的田光年紀老了,沒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又推薦荊軻與太子共謀抗秦的大計。
荊軻是田光的好朋友,原是衛國人。因他的祖先是從齊國遷來的慶氏,所以原叫慶軻。衛國滅亡後,他先後到過趙國的榆次(今山西榆次市北)、邯鄲等地活動,到了燕國以後,才叫荊軻。荊軻與燕都薊城一個殺狗賣肉的人和另一個擅長擊築(古代樂器名)的高漸離結成莫逆之交。他們每天不是在一起喝的爛醉,就是唱歌、擊築。因為荊軻過去在各國結交過一些有名人物,他在燕國的放蕩生活,反而使他名噪一時。
太子丹與荊軻一見如故,把多年深藏心中的計劃都說了出來。原來,太子丹看到秦國兵強馬壯,各國諸侯都不敢聯合起來抗秦,就是傾燕國的全國兵力,也是以卵擊石。他想派一名勇士,用計活捉秦王,強迫他歸還各國諸侯的失地;如不答應,就把他殺死,再乘秦國無君內亂之際,聯合諸侯,一舉把秦滅掉。這樣,就可以使燕國免除被秦滅掉的危險。
荊軻覺得難以完成這一重任,經過太子丹的反複懇請,荊軻才勉強接受了這個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讓荊軻過著奢侈的生活。
過了好久,荊軻也沒有動身去秦國的意思。這時,太子丹聽到秦國大將王翦把趙國滅掉,開始進犯燕國南境。太子丹讓荊軻早日出發,催促荊軻上路。可是荊軻認為時機還沒成熟,向太子丹建議說:“要想完成計劃,首先要取得秦國的信任。現在秦國用金千斤、邑萬家的重賞捉拿逃將樊於期,如果我把樊將軍的人頭和一張督亢地圖(今河北涿縣、定興、新城、固安一帶)做為禮物,秦王一定會高興地接見我,我就能乘機行事!”
太子丹對投奔他已經多年的秦將樊於期不忍下手。荊軻私下找到了樊於期,向他談了去秦的計劃。樊於期一聽,覺得報仇時機已到,甘願將頭顱交給荊軻,馬上自殺了。太子丹給荊軻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又用毒藥反複浸泡。用它刺人,隻要皮膚一出血,就會中毒立刻死去。還給荊軻找了個副手,名叫秦舞陽,是燕國出名的勇士。荊軻還打算找一個朋友同去,由於太子丹催得急,在那個人還沒有來時,荊軻就匆匆出發了。
秦王一聽說燕國派使者帶來珍貴的禮物表示臣服,十分高興。馬上就命令在鹹陽宮舉行隆重的接見儀式。
荊軻捧著裝樊於期頭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剛走到大殿的台階下,秦舞陽就被宮裏守衛森嚴的氣氛嚇得臉直變色,渾身發抖了。秦國大臣看到秦舞陽異常神態,都感到很奇怪。荊軻從容不迫地替秦舞陽打圓場說:“窮鄉僻壤的人沒見過大世麵。他從來沒見過大王這樣的英姿,所以感到很惶恐。希望大王原諒,容許我們當使者的完成使命!”
秦王對荊軻說:“把所帶的地圖取來,讓我看看!”荊軻連忙把地圖卷獻給秦王。秦王一點點把地圖卷展開。展到最後,出現了一把光閃閃的匕首。荊軻右手搶過匕首,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衣袖,向秦王刺去。秦王嚇了一跳,連忙一躍而起,用勁太大了,荊軻抓住的左衣袖都被掙斷了。秦王拔身上的佩劍,可是事情發生的既突然又緊迫,長長的寶劍怎麼也拔不出來。秦王沒有辦法,隻得繞著殿上粗大的柱子躲避。
鹹陽官裏的秦國大臣,被這個突如其來的情況嚇呆了。按秦國的法令規定,這些在殿上的大臣誰也不準帶兵器;而秦宮的衛隊,沒有王的命令也不能上殿。秦王在慌忙中忘了下令召殿下的衛士上前。看著荊軻一個勁地追秦王,大臣們一個個都幹著急,稍微鎮定了一下,有的人才上前與荊軻徒手搏鬥,禦醫夏無且把藥囊掄起來向荊軻打去。
正當秦王繞著柱子躲避荊軻,束手無策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向他喊:“大王快把劍鞘推到背上,”秦王恍然大悟,拔出寶劍就向荊軻砍去,一下就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倒在地上,在血泊中把匕首向秦王擲過去,沒有擊中,擲到後麵的柱子上。左右的人一擁上前,將荊軻殺死。
也有的記載說,秦王正在看地圖時,被荊軻用左手抓住了衣袖,右手抓住了胸部。秦王無計可施,隻得央求荊軻說:“我答應你的要求,但要允許我聽一次奏琴,那我死去也沒有什麼憾事了!”荊軻答應讓秦王召姬女上殿鼓琴。姬女通過琴音為秦王獻策說:“大王的單衣可以一掙而斷,殿上的屏風可以一跳而越過,您身上的長劍推到背上就可以拔出來!”荊軻不懂琴音,他又哪裏知道這是秦王用的緩兵之計呢!
秦王卻聽懂了琴音,於是他掙斷了衣袖,跳過了屏風,拔出了寶劍。荊軻將匕首投過去,把殿上的銅柱擲的直冒火星。秦王還過身來,砍掉了荊軻的兩手。雖然荊軻身殘,但毫無懼色,倚著殿柱大笑,直到他踞坐在地上時,還不停地大罵秦王:“我上了你這壞蛋的當,不然我早就殺掉你了!”
事後,秦王立即命令增兵伐燕,次年就攻下了薊城,燕王喜和太子丹跑到遼東避難。其後不久,燕王為了討好和緩和秦國的進攻,殺了太子丹。但這些都無濟於事,到了公元前222年,燕國終於被秦滅掉。
戰國時期,我國已進入封建社會,統一中國已經成為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誰來統一呢,在當時七國中,秦國的政治、經濟改革的比較徹底,生產發展,軍隊強大。秦國還能利用六國的矛盾和弱點,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因此,統一中國的事業落到秦國頭上。統一中國的戰爭是符合曆史發展趨勢的。但是,秦國是通過兼並六國的戰爭來完成統一的,一個要吃掉別國,另一個理所當然要自保,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雙方都采取一切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鬥爭是極為尖銳複雜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這場鬥爭中的一個插曲。同時,也應當看到,秦軍“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戰爭是很殘酷的,因此,人民對秦王及其軍隊的強暴行為是不滿的。對於那些抵抗強秦,進行自保的人和事,則給予一定的同情。荊軻刺秦王這一故事所以流傳下來,和這種情況有著一定的關係。但應該看到:這個故事雖然有名,荊軻表現得也很勇敢,但這種“個人恐怖”手段是改變不了曆史發展的趨勢,始終是為人們所反對的。“圖窮匕現”這一成語,往往成了人們對一些野心家陰謀敗露後進行垂死掙紮的寫照。
李斯諫逐客
秦國雖然在邯鄲打了一次敗仗,但是它的實力還很強。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進攻韓、趙兩國,打了勝仗。後來,索性把掛名的東周王朝也滅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後,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秦國的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裏。
呂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地方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莊襄王取得王位,當上了相國。呂不韋當相國以後,也學孟嚐君的樣兒,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國來的。
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曆史上把這種情況稱做“百家爭鳴”。呂不韋自己不會寫書,他組織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一部書,叫《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還派人把它掛在鹹陽城門上,還發布告示,說誰能對這部書提出意見,不論添個字或者刪掉個字,就賞金千兩。這一來,他的名氣就更響了。
秦王政年紀漸漸大起來,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宮裏發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又發現呂不韋勢力不小,就逼他自殺。
呂不韋一倒台,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
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派代表荀況的學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驅逐的份兒,心裏挺不服氣。離開鹹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裏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範睢,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裏,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複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後,一麵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麵派人到列國遊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屬國。
韓非也是荀況的學生,跟李斯同學。他在韓國看到國家—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被重用,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讚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麵,該多好啊。”
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願為秦國統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麵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並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準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藥,韓非隻好服藥自殺了。
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後悔,打發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尉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尉繚為秦國尉。
屈原沉江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風縣東南)相會,當麵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