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近代中國(1840年—1949年)10(1 / 3)

第八章 近代中國(1840年—1949年)10

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

開篇語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矛盾,開始對外擴張,中日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曆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戰後雙方於戰後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清政府因此背負沉重外債,國力日趨衰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甲午戰爭失敗後,1898年由光緒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應運而生。其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製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曆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

公元1894年 平壤之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1894年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崐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大島義昌負傷,隻得下令退卻,午後二時全部撤離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親燃大炮轟敵,官兵感奮,英勇殺敵?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企圖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阻擊,隻得退守玄武門?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晨七時,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對清軍來說,戰事尚有可為,但清軍總統(總指揮)葉誌超貪生怕死,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六天裏,清軍狂奔五百裏,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占領朝鮮全境?

公元1894年 黃海大戰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艦隊護送招商局輪船運兵至鴨綠江口大東溝登陸。不料這一軍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從美國人那兒得知。17日上午北洋艦隊準備返返航旅順時,卻在大東溝以南的黃海海麵上遭到日本艦隊的突然襲擊。丁汝昌令“定遠”、“鎮遠”兩鐵甲艦居中,為人字雁行陣迎戰。日艦憑借它速度快、炮位多的優勢,橫越“定遠”、“鎮遠”兩艦,繞攻右翼小艦,並將“致遠”、“經遠”、“濟遠”三巡洋艦隔出圈外。中國艦隊逐漸處於劣勢。激戰中,丁汝昌從“定遠”號飛橋上摔下受傷,仍坐在甲板上鼓勵士氣。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戰,沉著指揮。“定遠”“、靖遠”、“鎮遠”等艦官兵奮力戰鬥,重創敵艦“比睿”、“赤城”、“西京丸”,擊斃“赤城”艦長板元。在激戰中,“致遠”管帶鄧世昌發現日艦“吉野”等四艘進逼並炮擊北洋水師旗艦“定遠”,毅然下令將艦駛出“定遠”之前,迎戰來敵。在戰鬥中,“致遠”中彈累累,受傷甚重。鄧世昌鼓輪猛衝敵艦“吉野”,擬同歸於盡,不幸途中為魚雷擊中沉沒,全艦250餘名官兵,隻有7人遇救。“經遠”艦連遭敵艦環攻,中彈起火,在烈焰中沉沒,管帶林永升和全艦200餘名官兵,除16人獲救生還外,全部為國殉難。這時,北洋艦隊隻剩“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艦,但官兵們不屈不撓,仍然英勇戰鬥。“定遠”以重炮轟擊旗艦“鬆島”,命中其右舷下甲板,並引起該艦彈藥爆炸,死傷紛紛,艦上設施被摧毀,喪失了指揮和戰鬥能力。其他日艦也多受傷,無力再戰。“靖遠”管帶葉祖珪見“定遠”桅樓折斷,果斷代替旗艦升旗集隊,與日艦繼續戰鬥,終於在日暮黃昏之時迫使日艦首先退出黃海,向南駛去。北洋艦隊退返旅順。

公元1894年 鴨綠江防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894年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八十二營,約兩萬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製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三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製諸軍之名,各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是日午前十一時,日軍先於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六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公元1894年 旅順陷落

1894年10月24日,以大山岩為司令官的日軍第二軍約3萬人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登陸行動持續9天,這是對其實施海上襲擊的極好時機,然而北洋艦隊沒有出動。日軍上岸後,抄旅順的後路,進攻金州。當時旅大地區中國軍隊的主力宋慶、劉盛休部已調往鴨綠江防線,後補充的多為沒打過仗的新兵。更成問題的是,前敵沒有主帥,各統領並立,難以協同作戰。駐旅順的6支部隊隻有總兵徐邦道率兩千餘人,進援金州。緊要時刻,大連守將趙懷業隻顧逃跑,拒絕支援,11月6日金州失陷。次日,大連也落於敵手。日軍拿下金州、大連後,18日向旅順發起攻擊。這期間李鴻章也調集了約兩萬援軍,特別是宋慶部從鴨綠江前線撤退,主動要求回攻金州,對日軍形成夾擊。李鴻章急於把這一重要部署通知旅順守軍,電報卻打不通,隻好派人扮作鄉民渡海送信,送信人半路被日軍抓去當了挑伕,縫在衣中的信未被搜去,也沒能送達旅順守軍。當宋慶等部攻到金州城郊時,旅順守軍也進行過一次成功的出擊,可惜他們不通信息,沒有配合,錯失了戰機。不久,旅順守將動搖敗逃,隻有徐邦道部堅持拚了一下,終於不支,22日旅順陷落。日軍進城後瘋狂屠殺中國軍民,約兩萬和平居民被殺害。

公元1894年 海城爭奪戰

在日軍第二軍花園口登陸的同日,以山縣有朋為司令官的日軍第一軍萬餘人渡過鴨綠江,向虎山、九連城攻擊前進。中國防線有清軍70營,2萬餘人,總指揮是歲的老將宋慶。宋以作戰勇敢聞名,但他調遣不動各軍將領。隻兩天,防線便崩潰,日軍連克九連城、安東、鳳凰城,進逼摩天嶺。此時山縣聞知第二軍已攻下旅順,便急欲向內地進軍。1894年12月1日他命令所屬第三師團占領海城,結果被中國軍隊包圍。19日日軍企圖突圍,與宋慶、劉盛休部激戰於缸瓦寨,在雪地廝殺中,日軍凍傷愈千,不得不縮回海城困守。此後清軍集結十倍於日軍的兵力,約6萬人,五次攻海城而不下。直到2月底,日軍增援部隊在太平山一戰取勝,解海城之圍。海城爭奪戰是中日雙方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陸上戰役。日軍因冒進險遭圍殲,損失慘重,而清軍集中了優勢兵力,卻未能收複海城,充分暴露了其兵製落後,部隊戰鬥力差的弱點。

公元1895年 威海衛之戰

日軍打下旅順後,又從國內增調兵力,以兩萬人轉撲北洋海軍的另一重要基地威海。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榮城灣登陸,從背後向威海發起攻擊。1月30日至2月3日,威海岸邊南北兩幫的炮台先後失陷,千餘守軍戰死。炮台統領戴宗騫自殺。那些海岸炮除一部分被中方自毀外,悉落入日軍手中。日軍又封鎖了東、西出港口,從陸海兩麵向港內開炮,使北洋艦隊陷入絕境。丁汝昌下令港內布雷,決心死守。劉公島及日島炮台守軍同艦上水兵一起堅持抵抗。2月4日夜,日本魚雷艇偷襲旗艦“定遠”號,“定遠”擊毀敵艇,自身也被重創。最後,“定遠”彈盡,管帶劉步蟾沉艦自裁。“來遠”、“威遠”、“靖遠”等艦也陸續被敵人擊沉。魚雷艇管帶王平領命率隊出擊時逃跑,結果魚雷艇全部損失。2月7日,北洋艦隊內的外國雇員和牛炳昶等一批將領煽動部分士兵嘩變,“向丁提督乞生路”。10日,這些人再次向丁施壓,要求投降,均被拒絕。而丁汝昌下達的沉船突圍的命令,他們又不執行。11日,丁汝昌及統領張文宣、楊用霖等人自裁殉國。主降者遂與日軍議降,“鎮遠”、“平遠”等六艘殘餘艦船和基地內大批裝備被日軍繳獲。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公元1895年 簽訂《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中,清軍屢戰屢敗。形勢危急之下,腐朽的清政府急忙向日本侵略者求和。1895年3月20日,清政府全權代表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外相陸奧宗光在日本馬關進行談判。談判中,日本—方蠻不講理,隻準李鴻章回答同意或不同意。而對此,李鴻章竟然完全屈服。4月17日,他在日本單方麵擬就的《馬關條約》(又稱《馬關新約》)上簽字。《馬關條約》除11條正約外,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各一。它的主要內容有:中國承認朝鮮為獨立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萬萬兩,三年內交清;與日本訂立通商行船條約及陸路通商章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輪船可駛入以上口岸;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運進口,免征一切雜稅;日本軍隊暫時占領威海衛,待賠款付清和通商行船條約批準互換後,才允撤退,威海駐兵費由中國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