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卡耐基論人生與未來1
一、人生的現實與未來
卡耐基認為,覆水難收,悔恨無益是排除憂慮的有效方法。麵對現實,才能創造未來更美好的生活。
數年前,卡耐基認識一個在紐約經營電梯生意的人,馬上注意到他的左手自手腕以下全被切斷。卡耐基問他不在意嗎?他回答:“這沒什麼,我想都沒想過,我是個單身漢,唯一會讓我想到這件事的,大概隻在穿針線的時候。”
實際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能夠接受並適應許多令人們意外的事實,就會忘記自己的不幸。
我們惟一的悲哀是生活於願望之中而沒有希望。
——[意]但丁卡耐基偶而會想起,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座十五世紀時的教堂廢墟裏所見的碑文,上麵以法文寫著:
當人們漫步在漫長的人生路時,總是一帆風順的,它是一條坎坷不平而又布滿荊棘的路。那是無可奈何的。但你保有選擇的權利,麵對這一不可改變的現實,你是要接受考驗,還是要躲避現實呢?
以下是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坦然地接受已發生的事情吧,接受是克服不幸結果的第一步。”波特蘭市的伊莉莎白·康莉在飽受苦難之後,有了這樣的領悟,以下是她寫給我的信——:
“正當美國舉國慶祝軍隊在北非的勝利時,我突然收到作戰總部來的一封電報,上麵說我最疼愛的侄子在作戰中行蹤不明,不久之後,另一封電報帶來他的死訊。”
伊莉沙白·康莉痛不欲生,在此之前她一直過得快快樂樂的,有一個滿意的工作,全心全意扶養這個侄子好不容易才把他扶養大,他是一個很有理想的年輕人,一切都顯得很美好,然而這封電報卻把她一切的美夢粉碎了,使她的整個世界崩潰了。生存變得沒有意義,工作的鬥誌也蕩然無存,和朋友漸漸疏遠,她對這個美好的世界產生了一種無緣無故的恨。為什麼要毀掉一個如此善良、前途無限的年輕人呢?她無法理解!悲痛之餘決心辭去工作、換個住所。
一邊整理桌子打算辭職,卻發現一封信,幾乎遺忘的一封信,是侄子數年前家母逝世時寄來的。信上寫著:“……當然是件令人悲痛的事,尤其身為女兒的您。但我深信您是個堅強的人,一定能夠排除這種悲傷。我永遠會記得您教我的:微笑地接受那已發生的事,像個男子漢,要勇敢、堅強。”
她反覆看了這封信,仿佛她的侄兒又回到了她的身旁:“為什麼您做不到教我的那些道理?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勇敢麵對。用微笑來替代悲哀,不要服輸呀!”
於是,伊莉沙白·康莉重新振作起來,改變了她以前的態度,她不斷對自己說:“既然發生,已不可挽回,但是我自信定能如侄子所希望的堅強起來。”她將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用於工作,並寫慰問信給前線戰士,晚上則去上成人教育課程,吸取新知,交新朋友。一段時間之後,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改變,過去的傷已痊愈,現在她每天過得很快樂——正如侄子所希望的。由於接受了命運的安全,她過著一種幸福美滿的生活。
伊莉莎白·康利學到了一件人們遲早都得知道的事情,就是:“以愉快的心情接受那無法改變的事實,麵對它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這確屬不易,就連頭戴皇冠的喬治五世也在白金漢宮裏的牆上貼有這樣一句話“別為逝去的歲月哭泣,別為傾覆的牛奶懊惱。往者已矣來,者可追。”
確實,環境隻是外因,並不能決定人們的命運。環境本身並不能左右人們悲喜,而是對情境的反應主宰了我們的情緒。所以耶穌說:“天堂就在你的心裏,”同樣的,“地獄也在你的心裏。”
每個人都能夠忍受悲痛、災難的挑戰,而終於獲得勝利。也許你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確實隱藏著堅強的生存潛力,當我們運用它時,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我們比想象中的還堅強!
憂愁是一朵黑雲,可以改變人們的精神狀態。
——[法]雨果已故的布斯·達金德常說:“我可以忍受上天給我的任何變故,唯一令我無法忍受的是失明。”
然而在他60歲的某一天,他卻突然覺得眼前模模糊糊連圖樣都看不到了。在遍訪眼醫後,確定了他所害怕的悲劇終於發生了——雙眼相繼失明。
對於這種特大的打擊,達金德的反應如何呢?是咒罵“完了,我的一生就此完蛋了嗎?”不!出乎意料的,他精力旺盛、心情爽朗,仍然不減昔日的樂觀精神。飄浮在空中的“斑點”(烏雲)使他煩惱,因為它們在眼中晃來晃去,遮蔽了他的視線,但是大的斑點還是出現了。“呀!老伯,你還是來啦,這麼大好的清早,你上那兒去呀?”他開玩笑地說著。
命運能夠挫敗這樣堅強樂觀的人嗎?在雙眼都失明的時候,達金德說:“我發現自己對於喪失視力,也能如其他事情一樣坦然接受。我知道即使我五官都失靈了,但我的心靈仍然存在,可以感知外在的萬象,可以支持我的生命。”
為了恢複視力,他一年動了12次以上的手術。而且局部麻醉,他因此就埋怨嗎?不!他知道這是不可或缺的步驟,既是無可避免的,且為了減輕苦痛,最好就是欣然接受已發生的事實。於是他拒絕住在個別的病房而搬到大病房和各種病患者住在一起,並自己鼓勵自己。即使經曆好幾次手術,也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人:“我是何等的幸運,生存在這醫療發達的社會裏,連眼睛這麼細微的器官,醫生都能在裏麵進行手術!”
如果是一般人,想必會在12次以上的手術及失明的痛苦折磨下而精神崩潰。然而,達金德卻學得了:“由於這個寶貴的經驗,我學會了忍耐,領悟人生的悲慘遭遇,也沒有無法忍受的道理。”就如彌爾頓所發現的道理一樣:“失明本身並不悲慘,真正悲慘的是無法接受失明的事實。”
新英格蘭的女權運動者瑪格莉特·法拉有個信念:“接受自然、宇宙所賜給我的一切。”確實,我們對現實是無能為力的,但是我們可以欣然接受事實。
我們一再抱怨不可避免的命運,但這些遭遇既然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就得麵對它。
以前,卡耐基曾傻得要抵抗既成的事實,結果卻徹夜失眠,有如置地獄般痛苦,這樣經過一年的折磨,他終於接受了一開始就無法改變的事實。
卡耐基想奉勸大家學習樹木或動物,接受大自然恩賜我們的東西,無怨無憂地麵對黑夜、山洪、饑餓與意外等——它們因此無憂無慮。
飼養家畜12年來,從沒有看過乳牛因吃醋或麵子而鬥得不開交的。動物們能夠平靜的麵對黑夜、狂風或饑餓,它們的精神絕對不會崩潰。
卡耐基這麼說,並不是主張要向不幸低頭,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在可使事態好轉的範圍裏盡力挽回,但是一旦事實已無可改變,就不要再拚命掙紮,而要勇敢的麵則命運的安排。
哥倫比亞大學已故的訓導長的人生哲學:“治療世間諸病,有什麼獨到的方法?沒有的!要是能有辦法的話就試試看,要是沒有,就不要耿耿於懷!”
適度的悲傷是對於死者應有的情分;過分的哀戚是摧殘生命的仇敵。
——[英]莎士比亞卡耐基曾訪問許多美國著名實業家,印象深刻的是,他們都是坦然麵對無法逃避的命運,從而獲得了人生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如果不這樣,他們無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例如:J·C·培尼曾對卡耐基說:“即使我公司虧錢,我也不會煩惱。煩惱有何助益,隻能使自己的士氣低落而已,我隻知盡最大的努力,最後的結果則不是我所能決定的。”
亨利·福特說:“我走入商業界後才發現,憂慮隻能使人萎靡不振,士氣低落,毫無有益的幫助。所以一遇困難,我總盡量克服;若非我能力所及,我就幹脆忘掉它,而不為它困擾。”“假如我感覺問題很多,我便撒手不管,任由問題自己去解決。”
卡斯特有限公司董事長K·J·凱拉說遠離煩惱的方法是:“麵對逆境,若能有所改善,就盡力而為,變不利為有利,若已無計可施,就忘了一切,因為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而影響未來的變數又那麼多,不是人們所能理解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煩惱呢?”若稱K·J·凱勒為哲學家,他必定羞紅著臉謙稱自己隻不過是個生意人。而其人生哲學卻和1900年前耶皮克·貼特欺所主張的一樣。他說:“通往幸福的道路隻有一條,不要為力不能及的事而煩惱。”
被尊稱為“聖薩拉”的薩拉·伯恩哈特正是最好的例子。半世紀前,她橫跨四大陸地劇場所向披靡而被稱為劇場的女王,七十一歲時的她用光了她所有的財富,宣告破產,同時她的主治醫師伯教授也宣告她的腳已回天乏術必須切除,那是在橫渡大西洋遇上猛烈的暴風雨時不小心摔落甲板上,靜脈炎惡化而導致的腳部萎縮。無法忍受的劇痛,使醫生決定把傷腿切除。醫生不知如何將這像暴風雨一樣強烈與震撼的消息告訴給她。隻怕她難以承受這種打擊。但醫生猜錯了,當她聽到這樣的診斷時,隻看了醫生一眼,然後以一種非常平靜的語調說:“如果這是必要的,就照做吧!”
當她躺在手術車上被推往手術房裏,他的兒子熱淚盈眶,她卻對自己的兒子做個灑脫的手勢,語調輕鬆地說道:“哪兒都別去哦,我馬上回來。”
推進手術房途中,她默背了一段台詞,問她是不是為了鼓勵自己,她回答說:“不是,是為了鼓勵醫生和護士,因為大家的精神上都比較緊張。”
手術回來後,薩拉還作了7年的世界巡回演出,風靡了全球各地的觀眾。
耶利西·馬可密克在《讀者文摘》裏寫道:“一旦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後,反而可以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精神力量而得以創造一個更豐實的人生。”
卡耐基認為:沒有人具有這麼大的能力,能夠與無可改變的現實作對。
既是這樣,何不省省力氣,把它用來創造一個新生活。這兩者隻能擇其一,你擁有完全的自主權,而兩者的得失你一定也非常明白。卡耐基在密蘇裏農場時,這類事實是屢見不鮮的。農場以前種了很多樹木,最初,那些樹發芽,慢慢成長,不久暴風雪摧折它的枝芽,厚厚的冰雪覆蓋著它,然而那些樹木卻不因冰雪的重荷而低頭,反而以一種堅強的毅力與之抗衡,終因不勝重荷而枝幹頹折,最後倒地不起,那些樹木要是知道向北國森林學習就好了。卡耐基曾跋涉過加拿大的長青樹林好幾裏,它們不曾因風雪吹折而頹倒。這些長綠樹林的保身之道在於知道何時要下垂枝幹與無可避免的勢力讓步。
淡淡的哀愁確能增加一種嫵媚,但它最終會加深臉上的皺紋,毀掉一切容貌中最可愛的容貌。
——[法]巴爾紮克柔道高手都深知:“要像柳條一樣柔韌能屈,別像橡木一樣頑強抵抗。”
你有過車子在路上爆胎的的倒黴經驗吧?當初輪胎製造業者在製造時也曾想要生產一種能耐路麵衝擊的輪胎。然而輪胎卻常破爛不堪,於是他們就生產一種順應路麵顛簸的這樣的輪胎十分經久耐用。在人生坎坷不平的道路上,不也應該學習這種順應逆境,吸取衝擊的方法嗎?若能如此,那麼人們就會有一個美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