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誤導對手巧取豪奪3
結束軟件業的開放傳統
回顧比爾·蓋茨成功的曆史,我們不難發現,比爾·蓋茨不僅具有驚人的計算機軟件方麵的天賦,而且在商業經營方麵更具有遠見卓識。也許這正是由於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學習法學的關係,在以後的數十年裏,比爾·蓋茨仍然堅持使用他的法律知識,以保護自己的軟件產權,從而獲得豐厚的商業利潤。他這樣做的結果,結束了軟件業的開放傳統。
1977年元旦,當蓋茨與夥伴艾倫決定從事計算機軟件的研究之後,蓋茨正式退學,而艾倫則解決了與MITS的關係,兩人開足馬力,準備大幹一場。此時,他們麵臨了一個新的問題,早期的微機用戶都是一群穿牛仔褲、聽搖滾樂、不滿現實、懷著將“計算機還給人民”的信念,圖謀改變世界的年輕人。他們依靠俱樂部和展銷會,彼此交流。互購產品。他們拒絕赤裸裸的商業,他們不像蓋茨那樣野心勃勃,追逐財富和成就,而是出於某種信仰,一種癡迷的愛好。當時最著名的家釀俱樂部,就主張開放製度,向所有的人免費傳播軟件編碼和內部運行情況。正是這種開放的理想,促成了早期的PC業、因為他們是早期最主要的消費者、發明者、革新者和製造者。
蓋茨一方麵讚同這種理想,因為這可以幫助他的軟件形成廣泛的標準;但另一方麵,他又不願讓自己的軟件成為免費午餐,他要開啟一個錢眼。
起初,愛好者們對硬件興趣濃厚,軟件隻是眼中的配角,大家從來沒有意識到要化錢買別人的軟件。他們編寫軟件。不是為了商業利益,甚至不是為了使用計算機,而是為了顯示機器的能耐而已。因此在他們眼中,軟件僅僅是一種玩具,甚至還不是工具,更不是商品,這時蓋茨和艾倫也隻能從開創性的工作中更多地體會創造的樂趣,而不是財富的滾滾到來。但是蓋茨等時機一到,就提出了將軟件變成商品的方法。
蓋茨是第一個提醒人們重視軟件非法複製問題的程序員,也是蓋茨結束了家釀俱樂部所倡導的開放傳統(如今這一傳統又由Linux得以複興)。後來,蓋茨也反複使用這個伎倆:先讓大家用上他的軟件,上癮後,再收錢!
1976年1月,蓋茨寫了一封“致業餘愛好者的公開信”,發表在“家釀俱樂部通訊”和其他一些地方。信中指責對BASIC的廣泛非法複製行為,並將這樣做的業餘愛好者稱為是賊。這封信成了微軟發展的旗幟和宣言。
生意是好的,而且很好。但蓋茨的嘲罵並不起作用,因為大家對他將BASIC語言標出500美元的天價,更為不滿。他們看不出這麼高的定價有什麼依據。事實上是,蓋茨研究出的軟件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運用價值,以後形成的巨大的計算機軟件市場就充分證明了蓋茨將軟件商品化的預見性和正確性。
從此之後,軟件業一次又一次用蓋茨的手段來保護他們的軟件。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多數公司仍把非法複製作為開拓市場的手段,包括微軟自己。因為沒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也就是非法複製傳播),任何一個新產品都無法獲得足夠的市場動力。那些揮舞著大俸的,都是為了已經成功地確立了市場地位的產品。
微軟為軟件業的發展確立了新的規則,這是未來軟件業發展的極大動力。但是微軟也給自己留下了許多“漏洞”。可以說,今天軟件業的許多遊戲規則都是微軟自己製定的。出於公司的商業利益,這套規則漏洞百出,也是情有可原的。比如蓋茨賴以揚名立身並最終發家致富的BASIC語主,是60年代達特默斯學院的兩位教授創造的。而微軟起飛的翅膀DOS,更是基爾代爾的“臨摹品”。這一切隻證明,計算機軟件的研發和他們的商業價值具有某些對立的地方,但這種對立並不影響軟件的商業市場,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們還具有推廣這一市場的作用。成功語錄
任何一個新產品都無法獲得足夠的市場動力。那些揮舞著大俸的,都是為了已經成功地確立了市場地位的產品。
被迫解散聯盟陣營
在商場上,一貫以利益為指南,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利益一致,便成朋友,利益不一致,便成對手。不過,要想做大,朋友越多越好,對手越少越好。微軟公司的對手雖然多。但朋友比對手更多數十百倍。這才是它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蘋果公司原本已與微軟公司達成和解,但不知為什麼,後來又提起了新的訴訟,於是這場法律糾紛便曠日持久地繼續下去,這給微軟公司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在過去的幾年中,微軟公司已花費了數百萬美元來推廣“視窗”軟件,而且費盡心思讓軟件開發商為“視窗”開發應用軟件。蘋果公司一旦獲勝,就意味著幾十億美元的市場份額將化為烏有。
更討厭的是,與蘋果公司的糾紛還沒結束,又不斷有新的對手加入到起訴微軟的行列中。比爾·蓋茨自己也深深感覺到,現在正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
為此,他覺得有必要重新檢討與IBM公司的關係。因為對手太多,似乎也不是什麼好事。在一份備忘錄中,他說:
“我們應當同IBM保持一種不偏不倚的關係,因為我們已經成了更為出色更為強大的公司,我們今天已經確立了自己的行進標準,人們不再認為這隻是由於IBM選擇了我們。”
過去人們一度認為,IBM是養虎貽患,自己害自己,讓微軟公司借梯上樓,占了上風。但電腦業的明白人都知道,事情並非如此。IBM之所以麵臨敗局,是因為它跟不上電腦業的發展步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失利。
即使微軟不自立門戶,反戈一擊,也會有別的人幹同樣的事。比爾·蓋茨隻不過是比別人走快了一步。
蓋茨在備忘錄中還說:“與IBM的破裂意味著微軟公司可不再接受IBM貧乏的編碼、貧乏的設計方案和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
此時,微軟公司的股票已超過每股110美元,備忘錄繹由一些渠道被公諸於世,引起了一些股東的驚恐,生怕微軟會和IBM關係破裂而倒黴。一些不知深思熟慮的人開始拋售微軟股票,結果竟使微軟股票在一天內下跌了8美元,蓋茨也一下子損失了3億1千5百萬的票麵價值。
不過,真正了解微軟的人反而會乘機吃進,曾幫助微軟成功上市的金人沙奇公司副總裁謝倫德就是其中一位。他認為以蓋茨的智慧,對這種小小波折,足以應付得來,而微軟也將繼續前進。因此這可是大撈一把的機會。
就在蓋茨公布他備忘錄的同時,IBM的董事會主席約翰·阿克爾斯也公布了他的備忘錄。
在備忘錄中,阿克爾斯說:“我們正在失去市場占有率,我們正在走向衰落。在工作中缺乏足夠的緊張態度,所有的人都自得其樂,全然無視商務正陷入困境。”
阿克爾斯還向董事們指出,IBM將達成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結盟——與蘋果聯手,以應付他們共同的敵人——狡詐而厲害的蓋茨領導下的微軟公司。
這真是一個驚世駭俗的消息!
在此之前,為了爭奪多媒體領域的市場領導權,微軟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各自組織了龐大的產業聯盟。
平心而論,蘋果公司的電腦技術,無論在軟件還是硬件方麵,都要領先於微軟公司,這是電腦業界不爭的事實,蓋茨自己也承認這一點。
為了從蘋果公司手中搶走“多媒體領袖”的地位,1989年,當多媒體技術剛剛開始商業化的時候,微軟公司決定聯合國際上的多媒體技術公司,共同開發產品。於是,蓋茨親自到日本尋求共同開發的夥伴,結果與日本著名的電腦企業家西勝彥領導的ASCII公司結成了戰略同盟。
後來,蓋茨又聯絡了許多在多媒體領域領先的廠家,通過各種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多媒體盟軍,為最終奪得“多媒體領袖”的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