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的秘密運用2
堅定理想
生命的路途就像夜間行車,車燈能照亮前方四五十米的距離,走完了這段距離,下一段四五十米又呈現在我們眼前,然後又是下一段……生活就是這樣不斷的展開下去。你要的所有東西都在路的盡頭,它會帶你到達目的地,你所要做的,就是堅定自己的“要求”。
——傑克·坎費爾德(作家、成功學家)
即使把我關在果殼之中,我仍自認為是無限空間之王。
——莎士比亞(英國戲劇家、詩人)
吸引力法則能實現你的一切願望,它會逐漸將你引領到實現的終點。至於這個過程,你就無需關注了。就像你不太清楚電流的原理、電磁信號的原理,但你肯定知道它們能通電,能發送接收信號。你要做的就是堅信這個結果,堅信你對宇宙的“要求”一定會有實現。
也許你的“要求”及所作所為,會引來周圍那些並不了解你的人的冷嘲熱諷。他們會說你驕傲自大,以自我為中心,或者說你自私自利,等等。
對此,你完全不必在乎。那些人隻是想嘲笑你——他們不會給你前進的道路上扔石頭,也不會阻礙你實現“要求”的腳步。因為你的“要求”自發出開始,所有的宇宙力量都在響應你發起的思想,為了實現你的“要求”,宇宙已經開始重新調整。而那些了解你的人通常會真誠的幫助你——他們會熱心地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這正是吸引力在發揮作用。
所以,不管麵對何種境況,你都要堅定自己的理想,堅持自己對宇宙的“要求”,堅信你必會實現它。
有一個懷抱遠大理想的年輕人在雜貨店工作,他生性怯弱,不善言談。雜貨店老板常常不屑地說:“弗蘭克,你是我見過的最沒用的售貨員!”
一次,老板把他單獨留在店裏賣貨:“弗蘭克,你看見這些盤子了嗎?還有這些刀子和刷子!今天你要獨自把它們賣出去。”
為了避免同顧客單獨打交道,他想出了一個“笨”辦法,他給每樣商品貼上一張小紙片,上麵注明老板要求的最低售價;小商品幹脆就堆在桌子上,旁邊立一塊牌子:“一律五美分”。結果出乎意料,商品賣得非常走俏。
這次成功鼓舞了弗蘭克,更堅定了他在零售行業的理想。1879年,弗蘭克借了300美元,在賓夕法尼亞州開了一家自己的商品零售店,賣的全是五美分的貨物。後來,他的五美分連鎖店遍布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1913年,他在紐約興建了一棟樓高238米的大廈,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親自參加剪彩儀式。這就是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伍爾沃斯大廈。1996年,他創立的連鎖店數量成為世界之最,達到8000多家。
這個曾不名一文而創造奇跡的人叫弗蘭克·W·伍爾沃斯。他是現代商業的“鼻祖”,他的經營理念就是:明碼標價、薄利銷售、連鎖經營。
伍爾沃斯連鎖成立初期創造的零售神話,就是因為它的創始人——弗蘭克·W·伍爾沃斯從雜貨店售貨員做起,一直堅定不移地追尋自己的理想。也許在常人看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要求”,但在伍爾沃斯本人看來,一切似乎都是注定的,他從不懷疑自己的“要求”不會實現。
伍爾沃斯的故事告訴我們,隻有始終堅定自己理想的人,才能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做別人想不到的事,才能最終有所成就。不管這個理想對於當前的你來說,是多麼的不可能,隻要你堅定它,你就能做到,你就能實現。
成功是一種心理行為
你必須“感覺美好”,這十分重要。因為這種“感覺美好”就是你發射到宇宙中的信號,它會吸引更多同樣美好的事物給你。所以,你越能感覺美好,就越能吸引更多有助於你感覺美好的事物。
——喬·維泰勒
隻有情感,而且是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達到偉大的成就。
——狄德羅(思想家、哲學家、教育理論家)
人人都在追求成功。然而,曆盡嚐試許多人都失敗了,隻有極少數人獲得了成功,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大多數人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他們欠缺智力。成功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從工商巨富、軍政要人,到各界明星、科學家、藝術家,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並不單純是智力行為,更重要的是一種心理行為,一種思想意識的吸引力產生的後果。
戴爾·卡耐基調查了社會各界名人之後認為,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隻有15%取決於他們的學識和專業技術,而85%靠的是心理素質。詹納是1976年奧運會十項全能金牌的獲得者,他從體育比賽的角度也作了類似的表述:“奧林匹克比賽對運動員來說,20%是身體方麵的競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戰。”
科學研究發現,幾乎每一個人都有發展自己,使自己取得巨大成就的智能,然而不幸的是,很少有人知道怎樣開發自己的智慧(不等於智力)、才能和創造力的巨大寶藏,因此,許多人隻能成為生活中的平庸者。
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好壞,最容易從他應付挫折的方式中看出來。
1989年,一個日本青年報考一家公司,公布考試結果時,他名落孫山,得知消息後,他深感絕望,頓起輕生之念。幸而搶救及時,自殺未遂,這時忽然傳來消息說,他被錄用了。原來是統計出了差錯。
實際上,他的考試成績名列榜首。但很快又傳來消息,說他已被公司解聘。理由是:一個人連如此小小的人生打擊都不能承受,又怎能在今後艱難曲折的奮鬥之路上建功立業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心理素質太差,僅學習優秀是很難有所作為的。
心理素質差,在麵臨困境時就容易被消極悲觀的思想主導,吸引來的結果也隻能是更消極的。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太差,又沒有得到及時矯正,任其發展下去,即使是十分優秀的人,最終也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可見,心理狀態是否健康、完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誰的心理素質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吸引力法則就會引導他走向成功,他就會成為生活中的佼佼者,擁抱幸福的人生;誰的心理素質差,不能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吸引力法則就會帶著他偏離理想的軌道,他就會走向失敗,成為生活中的落伍者,成為悲劇性的人生角色。
一名海外作家的小說《船》向我們講述了心理素質與幸福人生之間關係的典型故事。這部小說生動地描寫了在當今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曆史潮流中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起伏盛衰和悲歡離合,實質上反映的是兩個年輕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他們各自人生的重大影響。讀後引人深思。
大銀行家的兒子杜加文,是一名英俊聰明,風流倜儻的大學生。他有一個闊綽的家庭,有個靈活的頭腦,本來是大有前途的。然而可悲的是,在社會走向現代化的變革過程中,他的心理發展狀況落伍了。他覺得,人的現代化就是現代的穿著現代的舞姿、現代的玩樂加現代的羅曼蒂克。他的心理仍停留在“現代享樂派”的狀態之中,完全背離了人的現代化的正確軌道。在這條道路上,他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開始是女友離去,後來他又沉醉於遊樂、賭博,將萬貫家財輸光,將父親氣死,落得妻子病死、兒子流浪街頭、自己也死於賭徒刀下的可悲結局……
而另一名大學生紀遠,雖然家庭經濟並不寬裕,沒有支持他發展的充足財力,但是,他自己卻深感生活於現代必須有現代人的氣質、能力和精神品質。於是,他下決心刻苦攻讀,熟悉社會,磨煉自己的性格和心理承受力,增強對現代化社會的各種適應能力。在這種“進取型”心理的鞭策下,他在社會激烈的轉變過程中,越來越主動,逐漸成為生活中的強者和幸運兒,享受著幸福而充實的人生。
同樣是生活在社會變革時代的兩個大學生,一個成為時代的佼佼者和寵兒,擁有奮進、快樂、幸福的人生;一個卻淪為時代的棄兒,隻有墮落、頹喪,走向滅亡的人生。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在哪裏?在於心理狀況的差異上——杜加文的“享樂型”心理不能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因而必然被時代淘汰;紀遠的“進取型”心理正是在時代變革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優良心理品質,因此他成為時代的寵兒,擁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