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財 富2(1 / 3)

第六章 財 富2

時間財富

據說,在瑞士,嬰兒一出生,就會在戶籍卡中為孩子登記姓名、性別、出生時間及財產等諸項內容。這裏特別有趣的是,所有的瑞士人在為孩子填寫擁有的財產時,寫的都是“時間”二字。中國卻不然,幾千年來,所有做父母的都認為孩子降臨人世時一無所有,因此,一代代人沿襲“赤條條來”之說。孩子既是可憐到身無寸縷,那麼,做父母的就得終身當牛做馬地為兒孫勞碌奔波,給孩子穿金戴銀,為孩子攢錢聚財。

這個世界好像很不公平,有人出生在富貴大家,有人出生在貧寒小戶。其實,這個世界又是公平的,不論是東方出生的孩子,還是西方出生的孩子,從降臨人世的那一刻起,他們都擁有同樣多的時間——一生。隻不過不同的人對時間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用時間開發書山學海,他可以用時間聚賭玩牌;你可以支出自己的時間披星戴月,在田裏揮灑汗水,他可以支出自己的時間在歌廳酒吧泡它個昏天黑地。而成功者則每每是那些利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的人。

那麼,瑞士人在“財富”一欄裏為出生嬰兒填上“時間”二字,是充滿自信?而中國人認為人是“赤條條來”,則是過於悲觀?時間是財富,但時間又不一定是財富。支出時間,所獲得的結果是多元的。然而,人類價值取向的大趨勢總是朝文明、先進的方向發展,甘願支出時間而獲得貧窮、墮落、無知和犯罪的人畢竟是極少數。正因為如此,世界上貧窮拮據的父母親們,不必因為沒有萬貫家財留給孩子而遺憾,腰纏萬貫的父母親們,也不要因為擁有錢財而對孩子的未來盲目樂觀。

奧萊夫的父母是瑞典西部伐姆蘭省鄉下最貧苦的佃農,他出世的時候家裏最值錢的財產就是一隻鳥槍和三隻鵝。他那身著華麗甲胄的表叔抱著寶貝兒子帕爾丁譏笑他的父母說:“你那兒子注定是看鵝的窮鬼!”奧萊夫的父母氣憤地說:“我們的奧萊夫是富翁,隻須支付20年時間,他就會雇你的帕爾丁當馬夫。”奧萊夫從6歲起就讀路德的《訓言集》,上中學後,他就懂得把時間分配得十分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時都有它特殊的意義。一次,他在作文裏寫下“誰盜竊奧萊夫一分鍾的時間,誰就是在盜竊瑞典!”老師高度評價他“將來一定是國家的棟梁!”20歲的時候,奧萊夫果然創造了一項重大發明,成為瑞典出類拔萃的科學家。

生命就是時間,時間就是財富。對時間的計算,就是對生命的計算,對財富的計算。把握時間吧,把握時間,就是把握生命、把握財富!

時間就是財富

“時間就是財富”不僅是一般理論描述,而且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時間的確是財富,你抓住了時間,就得到了財富,你放縱了時間,財富就從你手中溜掉了。《如何在40歲以前發財》一書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有個叫哈密爾頓的人,他的失敗與成功就從正反兩個方麵證明了時間就是財富的論斷。

哈密爾頓其人從少年時代就養成了一種習慣:從不注重時間,對別人的約會,從不守時。他的這種不守時的習慣,是鄉土生活給他養成的。大多數在鄉下過慣的人都養成了這種不守時的習慣,哈密爾頓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到了現代都市,這種不守時的作風就不行了,哈密爾頓的失敗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哈密爾頓第一次來到芝加哥,經朋友介紹,要他去見一家銀行的經理,因為銀行要雇傭一個年輕的助理員。哈密爾頓第二天一早就給那位經理撥了一個電話,詢問他該在什麼時間去求見:銀行經理考慮一下,說:“請您在9:30來罷!”哈密爾頓答應了,他看看表,距約會的時間還有整整三十分鍾。為了給經理一個好感,他認認真真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儀表,然後去銀行了。他到達銀行的時間是9:40。你猜他獲得了什麼樣的結果呢?結果是,他失掉了那份職業。經理對他說:在十分鍾前,我已將那份工作給了另一個求職者了。

哈密爾頓垂頭喪氣地離開了銀行,踱到一家圖書館,無意中他翻閱到一段小故事,使他十分感觸。那段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像他一樣求職的年輕人,幸運地獲得了畢爾德的賞識,約他在翌日上午10:30到畢爾德的事務所,由畢爾德介紹他去一家大商行擔任一份美差。那個青年也與哈密爾頓一樣有著不守時的習慣。第二天,他在10:50才到達畢爾德的事務所,此時畢爾德已出去了,年青人撲了一空。第二天一早,他見到了畢爾德,畢爾德問他昨天為什麼不按時赴約?他振振有詞地說:“親愛的畢爾德先生,我是10:50分到達的,但那時,你已經出去了!”畢爾德立即提醒說:“我是約你在10:30來的!”那青年人支吾說:“不過,我隻是遲到20分鍾!”畢爾德嚴厲地說:“年青人,你沒有權利輕視這20分鍾時間的價值。我告訴你,坐飛機,20分鍾可飛行二三千裏;紡織機,20分鍾可織出一百多碼布;我20分鍾可處理兩家公司的來往文件。現在你的那份工作因為你不守時失掉了,希望你以後珍惜這20分鍾。”哈密爾頓仔仔細細抄下這些話,並在本子上用紅筆端端正正寫上:“謹守時間”。

這就是哈密爾頓的失敗,但是他從失敗中吸取了教訓,使他在以後的事業中獲得了成功,他成功的經驗其最大因素就是注重時間觀念,他給自己訂下四條原則:第一,嚴格遵守時間,不遲到,不早退;第二,限時完成一項工作,不隨意更改;第三,珍惜每一秒鍾的時間價值,能在一秒鍾解決的事,不拖到兩秒中,兩秒鍾所解決的事,不拖到三秒鍾;第四,答應為別人做事時,最好把時間估計得寬裕一點。這四條原則,哈密爾頓終身奉行不怠,現在他已是十家大商行的總經理。他對青年人說:我從失敗走向成功,經驗有兩條:一是謹守時間,因為時間就是財富;二是不怕失敗,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

哈密爾頓誤時與守時的故事,清清楚楚地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珍惜時間就是珍惜資源;要抓住時間,抓住時間就是抓住財富。時間是有價的,不要浪費時間,浪費了時間就等於浪費了最寶貴的財富。

浪費時間就是浪費財富

帕金森在《帕金森定律》一書中提出了“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的代名詞,它諷刺的是那種人浮於事、互相扯皮、工作拖拉、議而不決的社會現象。它問世後,曾在西方引起很大反響。

書中寫道:“32作量的大小和從事工作的人員的多少並無直接關係,人多反而往往難辦事。人員越多,機構越大,互相扯皮,越扯越忙,工作越忙越要增加人員,人員增加,顯得更忙,如此循環不已。”

帕金森還辛辣地諷刺了那種拖拖拉拉“層層審批”的公文旅行:某甲攜帶一個方案去一家總公司或政府部門申請審批。第一位接見他的A先生笑容可掬,又遞煙,又讓坐,他對某甲建議的方案滿口應承,當場表示方案立即可以遞送給副助理,隻須領導簽個字,就可付諸實施。他要某甲直接見一見副助理。不料次日副助理B先生一口回絕,認定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某甲與他再三爭辯,他同意把問題提交上一級領導。十天以後,某甲神情緊張地前往會見主任助理C先生。誰知C先生說B先生的意見不足為取,方案在原則上是可以接受的。鑒於B先生已經提出了反對意見,問題還必須上交副主任審批。結果怎樣呢?又過了一個多星期,方案仍在“點頭”和“搖頭”之間穿梭往來,問題仍無從解決。帕金森認為,“帕金森定律”已經發展成了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有必要探尋它的規律。他指出:有人落水呼救,如果要“等一等”,那麼隻須5分鍾,溺水者就會沒頂——這就沒事了;一對夫婦鬧離婚,為17歲女兒的教育問題爭執不休,隻要拖上一年,女兒達到成年年齡,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是拖拉之術收到的不了了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