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提高績效,落實工作3
麵對“會海”怎麼辦
據報載,2000年在上海召開的《財富》論壇的信息技術圓桌會議上,有40多位代表要發言,而會議時間隻有兩個小時,主持人要求每位發言人不超過90秒。國際上知名的信息產業界的總裁們都用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從不同的角度對未來世界科技的發展進行了預測和描繪,他們的發言無不是思考和實踐的結晶,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然而,我們的一些會議卻開得又濫又長。群眾對我們的一些會議的描述是:“台上假大空,台下亂哄哄。”這是群眾對我們的一些無聊會議的有力諷刺。會議本是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可是在一些地方,空洞、費時、耗財的會議泛濫成災,使人苦不堪言。“會海”的存在和蔓延,已經不是一般性問題,而是一個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政治問題。
“會海”產生的原因很多,但從根本上講,是一些領導幹部陳舊的思想觀念、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作風造成的。
1.思想觀念陳舊。有些領導同誌用傳統的思維方式對待會議,把工作與開會等同起來,總認為“工作就是開會”,喜歡沿襲以往的老套路、老辦法,漫不經心,東扯葫蘆西扯瓢地閑聊,把會議安排得又長又空,好像會議開得少了、短了,就顯示不出會議的重要性了,就顯示不出其領導水平了。
2.工作作風不實。有些領導幹部不能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上級的指示精神,不是把精力用到抓落實上,用到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上,而是作風浮誇,隻練唱功,不練做功,用會議貫徹會議,追求形式,做表麵文章,搞轟動效應。
3.機構重疊,互相攀比。目前,市、縣兩級機構龐雜,黨政部門加上有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有上百個之多。你開會,他也開會;你的會議重要,他的會議更重要。大家互相攀比,好像不開會自己的部門就沒有地位,不開會自己的單位就沒有影響,不開會自己的單位就不存在了。
4.缺乏製度約束。“會海”之所以屢禁不止,泛濫成災,是由於沒有過硬的製度約束造成的。政府機構龐大,分管領導多,再加上條條塊塊關係複雜,有些會議主管領導點頭就可以開,根本不經“兩辦”協調,不經主要領導審批把關。大家都埋怨會多,亂開會,開亂會,實際上,我們每個領導和部門都是有一定責任的。鄧小平同誌非常重視會風問題,他曾指出:“要開小會,開短會,不開無準備的會;會上講話要短,話不離題。開會講話要解決問題。”此話語重心長,對解決“會海”問題很有指導性和針對性。解決“會海”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麵人手:
(1)控製會要結合實際,研究製定會議審批製度,哪些會議能開,哪些會議不能開,對會議的參加人員、內容、時間、經費都應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尤其是讓基層黨政一把手參加的會議,必須經過主要領導同意,嚴格控製會議數量,保證會議質量,使領導和群眾把主要精力用到抓工作的落實上。
(2)少開會開會是推動工作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惟一方法。各有關主管部門和業務單位都應樹立服務基層的意識,要有眼睛向下、方便基層的精神境界。有些工作打個電話、發個文件到基層,通一下氣即可解決,大可不必動不動就開會。對不用開會就能安排的工作,而有些責任部門推諉不辦、執行不力的,輕則批評教育,重則堅決給予黨紀、政紀和組織處分,做到既少開會或不開會又保證政令暢通,保證工作進展有序。
(3)開短會對空話、套話連篇及人為拉長會議時間的不良現象,要敢於鼓倒掌。這一點朱鎔基總理給我們作出了榜樣。有一次,朱總理參加政協經濟組的討論,一位湖南籍代表的發言,久久不能進入實質內容,朱總理實在等不及了,說:“老鄉,你就不要說那些套話了,請你快進入實質的內容吧!”在朱總理的提示下,大家發言很實在,會議比較短,而且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4)開實會召開會議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務必認真對待,力求做到“四實”:一是準備實。會議之前,要準備充分,堅決杜絕漏洞。二是內容實。領導的講話稿、下發的文件等一切文字材料都要言簡意賅,言之有物。三是形式實。會議的形式應根據工作需要而靈活多樣,不可千篇一律。比如領導講話,不應是讀講話稿,而應是在吃透講話材料精神的基礎上,麵對觀眾講材料,這樣才能使聽眾聽懂和理解領導的講話精神,以便遵照執行。四是效果實。會前,要認真研究基層存在的問題,實事求是地提出貫徹會議精神的要求;會後做好督查,保證會議精神落到實處;
會議要少、小、短
首先,會議要少。可開可不開的會議不開,無明確目的、無十分必要的會議不開,無把握解決問題的會不開,準備工作未做好的會不開。少開會而能把領導工作做好是領導水平高的一個重要標誌。
其次,會議要小。即會議的規模要小,規格要適當。不要無關人員和關係不大的人員陪會。現在有一種說法:陪會表示支持、捧場。此言差矣!陪會是形式主義的一種表現,對人對己都無好處。形式主義的另一種表現是追求會議的高規格,不管什麼會議都要請領導同誌出席;誰能把某位主要領導請到,誰就立了大功;似乎某位領導一露麵,會議的身分就高了,與會者臉上也增了光。有的領導幹部一個上午要出席幾個會議,像列車運行一樣把鍾點排好,10分鍾前他可能剛在一個會議上念完一份開幕詞的稿子,現在又在這個會議上念會議總結稿。有的領導者對這種情況洋洋得意,多數領導幹部則叫苦連天。會議升格風日盛,該煞住了,還是實事求是,該多高規格就多高規格為好。
再次,會議要短。要說短話,開短會,防止會議變成“擺龍門陣”的場所。實踐證明,“馬拉鬆”式的會議不會產生高質量的會議結果。開短會的重要方法,一是會議要小;二是題目要集中,不要把會議變得漫無邊際;三是限製發言時間,這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我們好多人似乎還不習慣,好像這樣做有失禮儀,其實,失禮的人恰恰是說話長的人。
講究主持會議的藝術
主持者要善於引導,把與會人員的注意力和發言引導到正在討論的議題上。引導的較好辦法是發問,不時提出與題目有關的重要問題,既引起發言者的思考,又巧妙而不失禮貌地打斷正作離題發言的人的發言。主持者要善於把不同意見啟發出來,認真聽取。沒有不同意見,眾口一詞,作決策是很危險的。主持者千萬不要搞“一言堂”,個人說了算,要善於集思廣益。一般情況下,主持者應在大家充分討論後歸納正確的部分,作出完整的結論性意見,但也可以在會議開始時先拋出準備好的方案,然後啟發大家“挑毛病”,最後再集中有關意見對方案加以修改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