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生總論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認為它荒蕪、枯燥和膚淺,有人覺得它豐富、有趣而充滿意義。
人生總論,對人生的快樂和幸福作了基本劃分;人的自身、人的所有和人的地位。另外,對於人生的選擇和準備作了總體的概括。
周詳的準備
按語:
企圖為一生做周詳準備的人是愚蠢的,是弱智;沒有人能確切的知道自己能活多久,且人生多變故,在變故麵前,所有的準備不堪一擊,與其如此,還不如持機警之心,隨時應付突發事件。
事先為我們的一生做周詳的準備——無論是何種準備,那都是最弱智的做法,最愚蠢的行為。因為,這種準備離不開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我們必須長壽,首先假定我們會長壽,我們能活到人類最長天年——事實上,有多少人能活那麼久!即使能活那麼久,對於所完成的計劃而言,也太短了。因為要實現的計劃太多,需要的時間比我們在開始時所想到的要更多;況且,沿途定有許多事故和障礙。在人世中,究竟有多少人能達到目標?最終,縱使目標達到了,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時間對我們的影響,我們的工作能力和享受能力絕不可能一輩子都一樣。因此,當我們全力以赴取得了希望獲得的東西時,忽然間你會發現已經不適合我們了。
為事業做準備所浪費的時間,不經意間剝奪了我們去貫徹它的力量。一個人耗盡畢生精力,不畏艱難和險阻,嘔心瀝血所累積起來的財富,自己卻常常無法享用,一輩子辛苦所得隻能留給他人;或者是,多年努力拚搏所獲得的職位,卻沒有能力擔任,對他來說,幸福來得太晚,從另一方麵說,他自己抵達得太晚,無緣享受幸福。
人生的選擇
按語:
倘使你對音樂具有極高的天賦,就不要迷戀畫家手中的筆,正確的做法便是從事適宜自我的職業而不迷戀他人的輝煌成就。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認為它荒蕪、枯燥、膚淺、冷漠而乏味;有人認為它豐富、有趣、有活力而充滿意義。因此,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怎樣的,主要在於我們以何種方式來看待它。
我們竭盡全力惟一能做的事,就是盡可能發揮自我的品質,把我們自身具有的才智全部用到我們所從事的事業上,在能力範圍之內,不被其他麻煩事侵擾。因此,我們得選擇最適合我們發展的職位、行業及生活方式。
人生之旅
按語:
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所見景色跟開始的時候不同,當我們走近些,它又有變化。
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定會看見許多美景,隻是其景色跟剛開始時有所不同,當我們去靠近它時,它又有變化,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這就是真實的人生,今天將成為昨日,昨日已成為曆史,每一刻都在變化,對我們的願望而言,更是如此。我們時常能意外地找到那些別的比我們所要尋求的更好的東西;我們所要尋找的東西,往往不在我們著手尋找的那條途徑上,因此,我們找不到期望的歡樂和喜悅,惟一給予我們的,隻有經驗、世故、知識——而這是一種真正的、永恒的幸福,不是短暫的,隻在幻想之中才有的。
福分的劃分
按語:
大凡成名哲學家或是學者,對福分的劃分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且有看起來冠冕堂皇或是充足的理由來支持他自身的這一見解,至於我們是讚同還是反對那僅僅是我們個人的事,與他人無關。
亞裏士多德將人生的福分分為三類:即來自外界的福分、來自心靈的福分和來自肉體的福分。我不計較這種劃分的內容,隻想保留它的數字。然而,據我觀察,人的命運的根本不同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人的自身:針對人格的廣泛意義而言,它通常包括精力、品性,才智修養和健康。
二、人的所有:指財產和其他各種可能占有的一切。
三、人的地位:就是他人把你看成什麼人,換句話說,他人是根據什麼看待你的。這可以從別人對你的看法中透露出來,而別人對你的看法,又可以從你所獲得的榮譽、地位和名聲中明顯地看出來。
人的命運
按語:
偶然在生活中是沒有氣量的,和諧和秩序把持著對生活的統治,把純粹明顯的偶然事件視為帶有一定的目的確實是一個大膽的想法。事實上,每個人都會在其一生中不隻一次曾經明確地產生過這一想法。然而是否相信天命的主宰由你自己決定。
相信某種天命的主宰,或確信在冥冥之中有某種超然的東西在駕馭著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的大小事情——這在各個年代、時期都很普遍也很流行,甚至那些自命清高的思想家有時候也會對這命運上天注定的說法深信不疑,事實上,這跟任何既定的教義沒有絲毫關係。
的確,當一個人回顧自己人生曆程中的細節時,自己一生中所發生的一切有時候顯得就像早已安排好了似的,而出現過的人物就猶如在一部戲裏陸續登場的演員而已。對此,《涅布爾的文學遺著》裏有過這樣的述說:“經過仔細的觀察、我們就會發現許多人的一生都有某種規劃——這一規劃通過人們的自身天性或者通過外在的情勢得以實施;此種規劃就像預先被細致地確定了下來。盡管人們的生活狀態起伏不定和變化多端,但到了人生的最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統一體——這裏麵有著某種確切的和諧一致。雖然某一確切的命運在隱秘地發揮著作用,但命運之手仍清晰可辨;外在影響或者內在衝動伴隨著它而動,甚至相互矛盾的原因,都常常結合起來向著這命運之手的方向活動。不管人生進程如何迷惘、混亂、動機和方向總會顯示出來。”
每個人一生中的某種規劃,可以部分地從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性格得到說明;這一性格始終如一地把一個人拉回到同樣的軌道上去。每個人都能直接且準確地認出與自己性格甚為吻合的東西;由於這一特性,每個人都會追求和抓住適合自己個人的東西,他甚至無法向自己解釋清楚為何會這樣做,他這樣做既非受到外在的影響,也非自己的虛假觀念和偏見所致,情形如同在沙灘上被陽光孵化的小龜:它們破殼以後馬上就會徑直向海裏爬去——此時,它們根本沒有發現海水的能力。因此,這是我們內在的羅盤針所致,一種神秘的衝動——它引導我們準確地走上那條惟一適合我們的道路。不過,隻有當一個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後,才會發現這條路始終如一地通往同一個方向。但是,與之外在環境所發揮的巨大力量和強烈影響相比,這種內在牽引力顯得不值一提。
在人生進程中,內在必然性顯出為人的本能衝動,然後是理性的權衡、思維,最後,外在情勢也加入共同發揮作用,這樣,在人生走到盡頭以後,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這一生就猶如一件終於圓滿完成的藝術品——雖然在此之前,當人生還在發展變化時,它看上去似乎欠缺計劃或者目標。這就跟每一件在計劃中進行,但還沒有峻工的藝術品一樣。當人生圓滿完成以後,仔細審視這一生的每一個人,都會讓你瞠目結舌:這一人生軌跡活生生就是深謀遠慮、匠心獨運和持之以恒結出的成果。這一結果是否意味深長則視這一人生的主體是平凡庸俗,還是出類拔萃。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就能領會這一相當超驗的思想,在偶然占據著統治地位的現象世界的背後,存在著一個無處不在的思考的世界——它控製著偶然和變故。當然,大自然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著眼於種屬,它不會隻為個體效勞,對於大自然來說,前者是一切,後者則什麼都不是。隻不過在我們現在所作的假定中,在此發揮作用的並不是這一大自然,而是超越大自然以外的某種形而上學的東西——它完整、不可分地存在於每一個體裏麵。所以,發生的所有這一切都涉及全部個體。
古人們用詩歌和散文永不知疲倦地強調命運的無所不能和以此襯托出人的無能為力。莎士比亞在《第十二夜》裏說道:“命運,顯示您的力量吧,我們身不由己,命定如何,就該如何。”歌德也在《柏列行根的神》一劇第五章寫道:“我們人類無法駕馭自己,控製我們的力量由那些邪惡精靈所一手掌握;他們惡意戲弄我們,使我們沉淪、毀滅。”另外,在《艾格蒙特》裏記錄著這樣一段文字:“人們以為指揮著自己的生活,但內在深處卻不由自主地受到自己命運的牽引。”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因我們的行事是兩種因素作用後的必然結果:其一是我們的性格——它固定不變,並且隻能自驗地,因此是逐漸地為我們所了解;其二是動因——它存在於外在,隨著世事的發展而必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