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還是一片夜色,山上已經出現了朝霞。
這座山很高,絕雲氣,負青天,其頂峰更是猶如一把直插雲霄的利劍,那銳意與鋒芒,幾乎把這夜色也給捅破。而朝霞,便從雲海的那一個角,遠遠的向上飄來。
這座山仰不知其幾千萬丈,這樣的高度,讓它成為了這個地區第一個接受陽光的地方,但這山卻不為世人所知,因為它的名字叫淩煙頂,屬於蜀中仙山之一。
山高如此,自然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但有一類人卻能住在這類山上,他們被稱為修行者。而淩煙頂上的這個草廬,看上去搖搖欲墜,仿佛一陣山風就可以將其吹塌,但奇妙的是,山風凜冽似劍,吹斷了鬆枝,吹塌了山石,卻在草廬這兒變得柔和,那輕柔和煦的感覺,如同慈愛的老人輕撫掉小孫子頭上的草籽那般安詳。
這一切的一切隻因為一個人。
草廬不大,方圓僅三步。一個須發如雪的老人跌坐在廬內蒲團上,左手支著下頜,雙目輕闔,似睡非睡。老人白衣不染纖塵,心靜不惹一物,自那年的那一坐至今,已不知過去了多少個歲月。
他名決明,決明子,青城第五代掌教。他很老,修道至今已然是兩千三百餘載,單是這次的劫期,就足足卡了他三百個春秋;然而他又很年輕,山中無甲子,隻要他願意,他可以再活十個百個兩千三百年。
他於淩煙頂草廬靜室靜坐,不是在修煉。淩煙頂草廬靜室是上代掌教羽化的地方,他於此處,隻是想找尋自己的道,證道之路,都源於那個天才的那句話,而他的心魔,也源於此處。
那年,那個名叫幽辰子的魔門少年橫空出世,以一己之力,擊殺桐城五傑,道門上下無不駭然。經此一役,魔門幽辰子如彗星出世,他的光輝迅速照亮了整個夜空。
這個幽辰子,當真是萬年一出的天才人物,因為在那之後,桐城曾多次派高手追殺幽辰子,卻讓他在機緣之下,領悟了魔門的無字秘籍-紅槐戰歌,反而讓桐城無功而返。桐城雖沒有折將,新一代卻喪失了與之匹敵的信心。一時間,他成了道魔衝突的焦點。
然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道門各派為了多年以後免於道消魔長,為了壓製住已經壓製千年的魔道,各個名門正派製定了一個計劃。
舉道門之力,務必刺殺幽辰子。
對,刺殺,這次的行動並不光彩。幽辰子乃是命運眷顧之人,天生便有可能在大壓力下突破。所以道門聚集了所有的長老,太上長老,甚至於掌門親自出手,以極端實力碾壓幽辰子。而且,更是用上了刺殺這種手段。
回來以後,很多當時出手的人都陷入了心魔之中。而原以為是憑著對道的執著,所以應該無愧於心的決明子更是差點走火入魔,不得以,自囚於淩煙頂草廬靜室之中。
當時,幽辰子說了一句話:生死乃天和,靈氣乃天成,長生不死則失和,奪天造化則失道,既逆行於天,又何必稱應天行事?暗算當之無愧於心?莫不是一群鼠輩耳。
這是一個魔門少年對於道門的全部理解,卻引發了決明子的思考,道經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羽化是奪天造化,這天之造化從哪而奪?無非是自然。
羽化之後,人便從這個世界帶走了很大的一部分靈氣,這般豈不是有傷有愧於自然,有愧於道?
這是天道上無解的命題,得道成仙是每個修行者得執著,可以說“證道”之路就是成仙之路,這是修行者的誤區,但幾乎也是修真界的共識。仙人撫頂,結發長生。這便是所謂“道”的最終體現。
而現在,決明子,蜀山的第五任掌教,在與自我心魔的對抗中,便借由這矛盾的結合闡述了新的,真正屬於道的東西。
淩煙頂草廬靜室裏,那雙似闔非闔的眼睛突然猛地睜開,原本眼珠的位置此刻卻變成了一個太極的圖案。太極表示天生陰陽的大智慧,而道,便從這眼中的太極裏衍生出來。
決明子口中頌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每念一個字,便有黑白二氣隨著他口的開合向外噴出,這氣體一遇風,便化為五色,最終消失在空氣裏。那是決明子畢生的修為化作的世界初成時的那兩種氣,他舍棄了自己全部的修為,隻留下境界。道,何為悟道?悟的是境界,絕非修為。
至此,決明子身無外物,於是便成就自然。此刻,他即代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