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六章 佛界之旅(三) 求鮮花(1 / 2)

了無大師講完後,了遠大師高喧了聲佛號:“阿彌陀佛!老衲了遠,佛法高深莫測,我們世人窮其畢生精力,也隻能研討到一二,老衲不敢說自己精通,隻能說自己涉及到的東西比較多一些,現在就讓老衲來解說一下自己對‘四聖諦’與‘道’的感悟,大家一齊分享一下!”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特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聖諦”則是“他受用”之始。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四種真理。“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諦,便是聖者,因此稱為“四聖諦”。

一、苦諦:以智慧觀察世間事物,情與無情悉皆為苦。根據經典的說法,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無量無邊諸苦。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

二、集諦:以智慧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眾生由於無明、貪愛、瞋恚等煩惱的驅使,而積集種種惡業,由此種種惡業而招致種種苦果。

三、滅諦:透過智慧,證得涅槃,究竟解脫生死煩惱。“涅槃”是指修道者在知“苦”斷“集”後,由修“道”所證得的解脫境界。

四、道諦: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一般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八正道。

若就因果性質而言,苦、集二諦是迷界的世間因果,是流轉門,“集”是因,“苦”為果;滅、道二諦是悟界的出世間因果,是還滅門,“道”是因,“滅”為果。若依因果的順序來說,四聖諦應該是集、苦、道、滅,但是因為“果”易明而“因”難曉,佛陀為順應眾生的根性,因此先明示苦相,令眾生生起厭離之心;再示苦因,使正確明了苦之來源,及苦因為可斷者,繼而示以涅槃樂相,令生欣慕,然後再說離苦之法,令其修行,目的就是要使眾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四聖諦的內容一如治病的過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滅,如病已痊愈;道,如治病的藥方。“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四聖諦是宇宙間顛撲不破的真理,其與緣起、三法印是構成佛教教義的三大綱領;緣起論的主要內容是十二緣起,而三法印是緣起論的思想基礎,四聖諦則是緣起論的具體型態,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稱為根本佛法。

四聖諦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臨涅槃時又再三叮嚀弟子們,對四聖諦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來問。可見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對四聖諦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尤其在初轉法-輪中,佛陀更三度演說四聖諦的妙義,稱為“三轉十二行相”。

第一次為“示相轉”,將四聖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以便弟子了解。內容為“此是苦,*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為“勸修轉”,勸誘弟子修持四諦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第三次為“自證轉”,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得四聖諦,勉勵弟子們隻要勇猛精進,必能同樣證悟四聖諦。內容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了遠大師講完“四聖諦”後,又道出自己對道的感悟,道分為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等,何謂“正”者,以此八法盡離邪非故;何謂“道”者,因其能通達不生不滅、寂滅最樂之境故。循此八正道,可使眾生苦集煩惱永斷,證得涅槃的聖賢境界,因此又著為“八聖道”。八正道又如船筏,可使眾生從“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因此又稱為“八道船”、“八筏”。

……………………

夏天在佛門中聽道,已經漸入佳境,了無大師的“佛法真理”,了遠大師的“四聖諦”與“道”。還有淨空大師,法海大師,無一大師,這五位達到無我之境的大師一一把自己對佛法的感悟分享給眾人,讓眾人聽到如癡如醉,猶如夢中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