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化隆新聞,自2005年5月18日我省公安部部署開展打擊製販槍支犯罪專項行動以來,形成以青海為整治重點,在打擊製販槍支違法犯罪的專項 “利劍行動”中,我省共偵破獲製販槍支案件118起,查獲製販槍支869支,逮捕涉槍人員657人,為穩定.....”,馬大海嘴裏叼著香煙,不時用手扣著腳丫子,神情高度緊張地看著新聞節目,看著曾經叱詫化隆縣的黑槍老闆不斷被抓的消息,馬大海為自己的提前金盆洗手幸運著。
“丁丁丁….”的艾迪羅曼斯手機鈴聲響起,馬大海看著來電顯示是陌生號碼,猶豫接與不接的時候就斷線了,在“哼”的一聲淡淡表情後,馬大海吐著煙圈望著室內忽明忽暗的電燈,感歎道,“還是有不怕被槍斃的啊,又有人在開機器了!”,馬大海幾步走到窗戶前,隻看到山腳下老張家不時傳出切割機發出刺耳的大功率摩擦聲,以及叮當作響的錘子敲打聲,這些笨蛋!
七八月份的天氣晚上悶熱煩躁,馬大海在窗戶前向著張家屋子方向無奈地搖了搖頭,很快又回到寢室打開電風扇,點著蚊香,不時拍打著蚊子難以入睡,躺在床上的馬大海想起很多往事,因為貧窮,在馬大海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母在家裏麵造槍賣槍,在他懂事的時候起,就經常跟父母、爺爺輩耳濡目染地學習造槍技術,馬氏家族曾經在化隆盛極一時,那是因為一個人,馬步芳。
馬步芳,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在民國時期曾任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曆任陸軍新編第二軍軍長兼第100師師長,青海省保安處處長,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剿匪”第一路軍第五縱隊司令。曾派兵阻止英國經西藏向內地滲入的青藏戰爭、“圍剿”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參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又積極參加反共內戰。解放後移居埃及,曾任台灣當局駐沙特阿拉伯“大使”。自從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馬氏家族很快地沒落了,如果說馬氏家族曾經的輝煌造就很多的上層人士,但隨著革命運動的進行,抄家的抄家,批鬥的批鬥,馬氏族人曾經引以為豪的黃金、銀元、外國貨幣都充公以外,剩下的曆史沉澱逐漸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百年之後,剩下的就是“能人”了。
馬氏家族在青海省輝煌的時候不但有自己的軍隊,還能做到武器的自給自足,外銷一條龍的服務,給馬氏家族帶來巨大軍費的支柱同時,也培養了很多技術能人,造槍、造炮的技術人員大部分是本地鄉民,解放後,隨著馬氏家族的沒落,很多兵工廠的技術人員又進入當地政府的軍工企業上班,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國內軍工出口銳減,軍工企業進行了戰略調整,開始大規模軍轉民。截至2004年,青海省境內共有400多家軍工企業,有一半從事民品開發和生產。特別是本地的一家大型甘肅岷山機械廠於2003年大規模裁員改製後,大量的武器零配件被一些下崗職工倒賣私藏,也有少數下崗職工為生活所迫,開始製販槍支。馬大海的父親在出事前曾感歎,“那個生產程序就像生產茶杯一樣。滿地是槍管和各種零配件,以及製作出來的整槍。估計廠裏的職工也隻把這些當成普通產品而已,見怪不怪了。”
是的,造槍不需要很高的學曆文憑,哪怕你是個農民,隻要簡單接觸機械生產程序,腦子靈光點的就能造,別以為高精度的槍械隻有大規模正規的兵工廠才能造,其實隻要有合格的鎢鋼管材,高強度拉刀(做膛線)再輔助以切割機、砂輪打磨機、鋼鋸、錘子,加起來不到三千塊錢的成本工具就能造了。
馬大海像往常一樣,夜深人靜睡不著覺的時候,經常地來到後院進入地窖,進入地下的“小型生產車間”,其實也就是在地麵以下五米有條一人通過的暗道,進入房基下麵,有一個將近百年的條石堆碼的六十平米房間,裏麵有電燈電線,自來水管,相應的造槍設備齊全,儲存的有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岷江機械廠弄出來的無縫槍管300根,相應56式(全半)自動步槍配件410套,以及269支成品仿5-4式手槍,180支6-4手槍,來複槍87支,單管獵槍310支,仿雷鳴登雙管獵槍56支,各式彈藥15000發,其中大部分子彈是文*革時期遺留,超過半個世紀的產品,但保存很好,如56式7.62毫米步槍彈,彈殼標底75-81,這部分子彈是以前甘肅蘭州軍區使用。以及77-1式木柄軍用手雷8箱文-革遺留,無煙火藥80公斤,火雷管5000枚,電雷管800枚(近期製作),導火索1000米(曆史遺留),儼然一處小型軍火庫。
最不可思議的是,近年機械加工水平的提高,化隆造槍械的精度威力甚至一度超過原兵工廠的製式槍械,不過化隆縣本地卻造不出一根合格的槍管,這不但是造槍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馬大海無奈,就是關在大牢裏的能人也沒辦法,這鎢鋼管材不是誰都能輕易搞到的,就是馬大海的倉庫庫存,也是用一根少一根,不少槍管也是用碳鋼管材替代,比如一根完好的圓鋼,把中間用鑽子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