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翠竹在清晨的微風中輕輕搖曳,萬縣造船廠,鑄銅鐵生產車間裏傳出“叮叮當當”的敲打聲。擴大規模的車間已經不在是以前的草棚子,而是一座土法改進的煉鐵爐,工作人員都是經得起考研的同誌,一共15人專家,工人200人,正緊張的工作著,揮汗如雨,渾然沒注意到一個人走到近前。
“主席同誌你來了,咳咳.這裏煙塵很大,請戴上口罩。”
負責生產的小組長說道:“主席同誌,我們按照你的要求,搜集了大量陶瓷碎片,先是用錘子敲打成小塊,然後再放進石磨裏碾碎,經過多次碾壓,再篩選合格的細料跟鎢沙混合,目前我們已經進行了第16次冶煉配比試驗。”
“怎麼樣!能抗燒多長時間?”
馬大海急切的問道。
“前十幾組抗高溫試驗,最短的時間是12秒,最好的一組數據達到15秒,氫氧混合發動機尾端燃燒溫度大概有4000度,我們正在努力達到這個目標,爭取早日造出合格鋼材。”
“主席同誌辛苦了。”
“劉科長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都是為了革命工作嘛。”
裝備科科長劉科明同誌過來問道:“小王,這一爐鋼水什麼時候出來?”
“還有半個小時。”
“特別要注意保密!就算那些德國專家我們也要留一手!”
馬大海說道。
“是!”
“主席同誌,想不到陶瓷粉末能有這麼好的效果,這是第17次配比試驗,工作組同誌經研究,仔細計算得出結論,這一組我們將陶瓷粉末和金屬粉末混合均勻,再經高溫燒結,製成金屬陶瓷,再看看效果如何。”
“同誌們有這個精神氣,很不錯!幹革命工作就是要有這種百折不饒的精神,我們搞科學試驗,更要有這種精神!”
“但是!”
就在同誌們沉浸在自我具備這種精神中的時候,馬大海的一聲但是,讓在場的同誌緊張起來。
“同誌們,百煉成鋼這句話用來鼓舞士氣還行,但從科學者的角度來說,一塊生鐵經過百次鍛打就能成鋼嗎?”
“主席,不能啊。”
小王想了想說道:“鐵再鍛打他也是鐵,要加其他原料進去才行。”
“小王說的對,那我就從自己角度提個建議,這個燃料有問題!”
馬大海說道。
“燃料?!”
劉科明蹲下身,撿起煤炭說道:“這是好煤呀,燃起來溫度高。”
“溫度是達到了,但煤裏麵雜誌含量較多,產生的化學反應就..”
“我明白了,我們練了17爐鋼原來是煤炭有問題,這爐子鐵水恐怕也廢了!”
劉科明看著紅彤彤的鐵水翻滾,無奈的搖了搖頭。
“差不多了,放鐵水!”
“注意了,模具準備好沒有?”
“準備好了!”
“放鐵水了,讓開了,注意安全!”
“劉科長,可以放了。”
“好,注意安全了啊。”
被改建的煉鋼爐高十五米,直徑七米,使用厚達兩米的耐火磚修建,別看這個鋼爐簡陋,沒西方國家的高端,大氣,上檔次,但這個土鋼爐的技術卻是一流的,它的設計者,正是我們的馬大海同誌。在青海化隆縣,土法煉鋼的技術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就爐火純青了,而且煉出的來的絕對是鋼,不是生鐵。
這個高爐內部體積294.375立方,從上到下有送料口,高爐支柱,熱風環狀管口出渣,爐周操作平台,運渣車,風口,出鐵口,出渣口與出鐵口是分開設置。料倉裏麵裝滿了鐵礦石、煤炭、石灰石,由於采購部門用的煤炭充當焦炭煉鋼,而不是馬大海嚴格要求使用的焦炭,煉化17爐鐵水,需要再次回爐,可想而知造成多大的浪費。
“開閘門!”
“遭了,打不開,可能是受熱膨脹,爐門有點變形。”
一技術員說道。
“站遠點,用鋼釺撬開,注意安全!”
劉科明拿著鋼釺走到出鐵水的爐門口,還沒靠近操作台,就已經渾身是汗水,顧不上高達五六十度的高溫,用鋼釺撬開了緊固的閘門,直徑四十公分的出鐵口“呼呼呼”的橘紅色鐵水洶湧而出,一股熱浪撲麵而來,讓空氣裏的溫度瞬間提升了不少,熱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