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鋼材問題,造船廠立即啟動了“東風1號魚雷”研製計劃,周六,在萬縣造船廠鑄銅鐵車間,工人們沒有休息,緊張的工作著。魚雷製造和火箭製造相似,依次按毛坯製造、零件加工、部件組裝、總裝和測試的順序進行的。各種常規工藝方法和特種加工:電加工、化學銑切、在魚雷製造中都得到應用。
在德國工程師的幫助下,造船廠的技術人員掌握了強力旋壓工藝,用於魚雷外殼、頭部錐形蒙皮和球形箱底等零件製造。旋壓需要很大的旋壓力,要用特製的強力旋壓機床,以幾百至上千千牛(幾十至上百噸力)的旋壓力加到旋輪、板材和模胎相接觸的點麵上,強力擠壓金屬材料使其流動變薄,加工到設計者需要的形體。
馬大海設計的是533毫米直徑魚雷,嚴格意義上說,這是一種仿製德國黑頭魚雷的外形,內部結構卻大不相同,首先是引信改進,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磁性魚雷引信的爆炸率不足60%,給敵方艦船多次逃過的案例不在少數。
馬大海親自設計了一種磁性改進引信裝置,當魚雷靠近鋼鐵的船體時候,引信內部的磁針轉動,引爆魚雷,魚雷爆炸的超強水壓可以擠爆船殼,這一原理是水比空氣壓縮比小,在爆炸時,不僅可以產生“衝”力,在爆炸產生後,擠走的水又會迅速從四周湧回,產生二次效應。也稱其為“水錘”效應。在水線下爆炸,造成一“擠”一“壓”兩次傷害,輕則艦殼彎曲開裂,重則立即斷為數截、徹底完蛋。
試驗該引信做了5個,都成功的炸了,效果非常好,自從設計成功了磁性引信裝置後,可以將陀螺儀定深比目標吃水深一點,大概是0.3至0.5米左右,讓魚雷正好從其龍骨下方通過,做到一雷炸斷目標的龍骨。
為了實施這個瘋狂計劃,造船廠馬不停蹄的瘋狂生產魚雷零件,由於有了第一次的製造,組裝經驗,這一次的製造相當順利。
萬縣造船廠,總裝車間比上次擴大了三倍規模。
車間長60米,寬20米,水泥找平的地麵,三角力學結構的建築結構,上麵是瓦片蓋頂,跟公社大會堂結構相似的建築,誰能想到它就是魚雷組裝車間呢。
硬化的水泥地麵厚20cm,分為三大區域,一是零件區,二是組裝區,三是成品區。三個區域都有軌距1米的鐵軌相連,第一批製造的5枚殼體整齊碼放在一號區,平放在軌道車上,編號1號,2號,3號,4號,5號,接下來,開始組裝1號魚雷。
穿著工作服,戴著口罩的工作人員有7人,都是由造船廠經驗最豐富的技術人員負責組裝,15名技術員在一旁學習。牆上的警示標語:禁止煙火,嚴禁喧嘩。爭分奪秒,為國爭光。這可不是形式主義,在造船廠食堂,操壩等公共場合,都有大意造成的人員傷亡,以及其他兵工廠發生的事故,如火災,爆炸,造成的人員傷亡的案例,圖文並茂地隨時警醒著工作人員。
五十人的車間分成三個組,靜的落針可聞,除了工程師的說話安排,所有人禁止談論,交頭接耳,這裏可不是學術討論的地方,馬大海坐在總指揮台上,滿意的喝著茶,看著同誌們忙碌著,什麼忙也幫不上,作為總負責人,隻需要盯著下麵的技術人員踏實做事就行了。
“1號雷體!”
“同誌們,快點。”
“吱!”
軌道平板車很快在四名工作人員的推動下,來到組裝車間。
“組裝燃料罐!”
“注意安全了,對準位置,對,這個地方固定好。”
“報告總指揮,燃料罐組裝完畢,請指示!”
小組長彙報道。
“安裝動力傳輸係統!”
“是!”
馬大海擔任組裝車間的總指揮,旁邊坐著德國專家雷格,拉爾夫.沃爾多克裏斯蒂等人,目標轉睛地盯著組裝現場,不時指點一下,給中國同誌把關。
“馬主席,你們中國人學習很快!很好!”
雷格豎起了大拇指。
“你們是如何解決材料問題的?”
克裏斯蒂同誌打量著組裝車間的構件材料,有了藍色塗裝,很難用眼睛分辨出它的材質。
“對不起,這是我們的軍事機密,請理解。”
馬大海說道。
克裏斯蒂同誌無奈的攤手道:“中國同誌的創新,我們很驚訝。”
如果麵前是一名普通中國人,克裏斯蒂絕對會對他大吼,謾罵,指責,但克裏斯蒂很佩服專業技術能力很強的馬大海,對工程力學,手工製圖方麵,馬大海的專業技術能力超過了這裏所有的德國技術人員,這類人才無論在哪裏,克裏斯蒂本人來說是很尊敬的。
“報告總指揮,動力傳輸係統安裝完畢!”
“好!安裝電子點火係統!”
馬大海命道。
“是!”
接下來的半個小時,電子點火係統安裝完畢。
剩下的是魚雷戰鬥部,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工作。
“陀螺儀安裝測試準備。”
“報告總指揮,陀螺儀工作正常,請指示!”
“安裝戰鬥部!”
“是!”
魚雷戰鬥部裝藥380kg硝氨炸藥!
這枚名叫“東風1號”的魚雷終於組裝完畢!
“東風1號”魚雷口徑533.4毫米,魚雷長度7.738米,重量1850千克。
德國工程師無不站了起來,看著533毫米口徑的魚雷睜大了眼睛,因為這是中國同誌自行研製地魚雷,除了外殼,內部係統全部由中國同誌設計、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