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郡是太玄帝國爭議十三郡之一,與“塔木裏沙漠”接壤,沙漠吹來的沙塵被無數的山川所覆蓋,故有“秦川萬裏遮沙塵,森嶺如墓葬武魂”。而後一句“森嶺如墓葬武魂”就算是老秦人也是不知原因,但苗人風卻是知道,隱門與秦皇當年就是在秦川發生大戰的。
葬武魂,葬的就是讓隱門斷代的無數高手之魂。
隱門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這個時候跑出來跟苗人風說“長生不死丹、贏政、焚書坑儒”等等事情,苗人風在還沒有進入秦郡前,就知道自己的身世若是跟秦贏政沒有關係,那就算他輸。
苗人風的情報都有些過時,因此在順流而下時,從王長青那裏無償得到關於秦郡的情報。
秦郡不算玩家的話,人口約在千萬左右,郡府“鹹陽城”位於“上邦江”邊上,上邦港正是苗人風停泊的地方;秦郡轄下有二十七個縣城,村落萬餘,境內沒有一家獨大的江湖勢力,國宗在此郡都有分部存在,但並不介入秦郡江湖糾紛,僅是做為情報窗口。
“上方縣”位於秦郡北部,縣附西麵附近有個“上方穀”,消失的第十聖就是在此穀出生的;相比其他的武聖,消失第十聖的出生地非常的寒酸,而且出生在荒山野穀的話,在當時都是屬於“野人”。
人族是一個成分極為複雜的種族,人族三皇是最早反抗武獸統治的,因此,凡是屬於三皇後裔的皆為“玄人”,而當時仍然有大量的“人”分散在初界四麵八方。
對於不願意反抗的“人”,三皇將其列為“敵”,故而有“敵人族”的出現;而願意反抗卻並非“三皇純正後裔”的“人”,三皇將其列為“友”,故而有“友人族”的出現。
因此,人族早期的陣營劃分是極為簡單的,就是“我(玄)、友、敵”三種,隨著人族不斷擊潰武獸,敵人就越來越少,最終,隻剩下玄人與友人。
人最早是沒有姓氏的,人隻是武獸的食物與仆役,哪裏有資格擁有姓氏。
三皇在臨死前留下了“燧、羲、神”三個姓氏,不管是玄人還是友人,都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姓氏,然後組建氏族,讓人族團結並壯大。因此,燧、羲、神三姓是最古老的姓氏,也是當時最龐大的姓氏,所有的人當時都是三個姓氏的後人。
隨後,燧金(白帝)、神農/神木(青帝)、羲水(黑帝)、燧火(炎帝)、羲土(黃帝)即是三皇的直係後裔,五帝在征戰途中收攏了大量了無氏姓之人,五帝娶了其中一些人族女子,並誕生後代,然後五帝讓自己的後代繼承了自己的氏姓,即“白、木、水、炎、黃”。
所有臣服於五帝後代的人族,也就獲得了五帝姓氏。
由此,人族就形成了兩個分支,一是三皇氏姓人,一是五帝氏姓人,然後人族不斷的征戰,收攏的人也越來越多,就出現了第三個分支——賜氏姓人,緊接著又出第四個分支——封氏姓人,然後,第五個分支——野人。
其實這裏也是照抄了武獸族的氏姓製度,武獸族有四方獸皇與六荒獸帝,人族也弄出了皇族與帝族,賜氏姓則是王族,封氏姓人就是“臣族”,野人就是被統治與剝削的庶族。
三皇氏姓與五帝氏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衰落,最終成為人族統治者的,都是賜氏人與封氏人,否則,人族也不會出現那麼氏的姓,到了春秋時期,玄宗百家建立,整理了氏姓名冊,就有了“百家姓”的書籍流傳下來。
劃分階級顯然是祖宗們流傳來的基因在作祟,人族非常喜歡分門別類,在百家姓還沒有出現前,人族內部又劃分出“氏人、族人、少族人、外族人、同人”。
氏人就是指“三皇氏、五帝氏、賜氏、封氏”,也稱為“本族”。
族人就是石人、桷人這些修煉不同氣而產生異化的人族
少族人就是少數民族。
外族人則是指番人(指野人與氏人的後代),化外人(族人與本族人誕生的後代)、野人(無氏姓者)、色人(非黃白黑三種膚色者)。
同人就是指化為人形的武獸,其實就是修煉了“道體”的武獸,象苗人風接觸過的“共工落僵”,就是修煉了“妖體”的武獸;而在人族征戰曆史上,這些修煉道體的武獸是極為特殊的存在,他們跟人族並肩作戰,一起與武獸族撕殺的。
因此,三皇五帝也把這些視為“人”,也讓這些“人”擁有了三皇氏與五帝氏,所以,在後期重新劃分時,就有了“同人”一族。
十聖尚未出生前自然是“五帝時代”,五帝時代的人族仍然是以“部族”形式生存的,由於與武獸族仍然處於戰爭狀態,人族並沒有固定的居所,而是隨著戰線的推移而不斷的遷徒,可以說是打到哪裏就住在哪裏的。
當然,打下來的地盤也是要管理的,所以,每次移動都會留下一部分,然後再在戰爭途中收攏尚未開化的人族,將其補充進來,保持隊伍的強大。隻要願意為人族解放事業而戰,都會獲得“五帝”的賜姓或是封姓,至於賜姓還是封姓,就得看戰功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