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貴說:“既然徐福就是你們的武天皇,那你們大多擁有中國人的血統,是徐福帶去數千青年男女或後來移去日本島國的後裔,這正與你說的我們不但是朋友還是親戚,換句話說我們是爺爺,你們是孫子,可是你們這些孫子又做了些什麼?
山花隊長知道高老貴接下來的話,肯定就不中聽了,可山花隊長還是忍不住想聽下去,因為他從這個幹巴老頭這裏聽到了一個與他意識形態裏不一樣的東西,而這東西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他,使他感到新鮮,他有一種非常強烈想聽下去的欲望。
高老貴說:“你們這幫孫子,不對,說你們是孫子抬舉了你們,你們應該叫逆子、孽種,但都與我們做爺爺的總有脫不開的幹係,子不教父之過的嫌疑,不過古人很聰明,他們不叫逆子、孽種,而叫倭寇,我老古人的智慧總讓我們後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高老貴說:“說起倭寇,倭寇入侵,那真是從元朝中期至明朝末年,一筆綿延了二百多年的血債。血債的源頭還在日本,從元朝中期開始,中國正“天下一統”的時候,日本卻進入了內戰不休的“戰國時代”,“天皇”成了擺設,諸侯們割據一方相互攻打,本身又窮外帶戰亂,土匪強盜們更“放了羊”,就有大批海盜們結夥每年到中國沿海打家劫舍,就那個時候,這些日本強盜,就被我們中國人罵為“倭寇”,他們窮凶極惡,每到一處皆大肆燒殺搶掠。而那個時期,特別是到元末的時候,中國也天下大亂,各處起義四起,元王朝疲於應付,海防自然也顧不上,倭寇們每次打劫也就越發“占便宜”,便宜占多了,不少日本諸侯也眼紅,紛紛組織自己麾下的正規軍來中國沿海“發財”,中國沿海的海盜們也紛紛與之勾結,。於是從元末開始,倭寇侵擾的規模與破壞力都連年擴大,幾乎到了越演越烈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我們的寶島台灣自然也難幸免,台灣島位於日本列島南部,對於倭寇來說本身就是“近水樓台”,受禍害最大,開始的時候,台灣“原住民”多,經濟比較落後,當時元王朝在澎湖地區有“巡檢司”,經常能截擊倭寇海盜船隊,“油水少”又“風險大”,倭寇起先也就很少來。後來元末大亂,原本駐在“澎湖巡檢司”的元朝軍隊,被陸續調往內地平叛,所謂“巡檢司”早就名存實亡,此時中原內地戰亂不休,不少沿海居民紛紛遷至台灣避亂,人多了經濟也漸漸繁榮,“油水多”又“風險性”低,倭寇就漸漸來得多了。《元史》上關於倭寇第一次侵擾台灣的記錄,是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數千倭寇竄犯澎湖列島,毀棄元朝“巡檢司”在當地的要塞工事,劫掠大批錢糧揚長而去,此後倭寇對台灣的侵擾便日漸頻繁。
同時,在元朝末年,倭寇的搶劫點又發生了變化,此時中國北方連年戰亂外加自然災害,“搶劫利潤”大大降低,於是,富庶的福建,廣東等省份成了倭寇首選,而台灣,卻是倭寇進入福建,廣東沿海的必經之地,如此一來台灣又遭起了“二茬罪”,倭寇來的時候遭一遍搶,倭寇在廣東福建搶完了,返航的時候還不忘了再到台灣搶一把,有時候倭寇在廣東福建碰了壁,更要回頭在台灣“撈一票”。台灣,因此既成了倭寇入侵道路的“中轉站”,又是倭寇劫掠的“重災區”。
山花隊長說:“等等,憑什麼叫我們倭寇,凡事都有一個理,用你們的中國話來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這樣做隻不過是對你們的一點報複罷了,要不是你們元朝的忽必烈,僅僅因為我們大日本帝國不稱臣,於1274年1281年兩次對我大日本進行入侵,我們帝國能這樣做麼”
山花隊長說:“這都是有史料記載的,1274年元軍入侵我們的艦隊包括15000名蒙古族和漢族士兵以及8000朝鮮武士,乘坐300艘大型戰船和400到500艘小型戰船。這支部隊輕易地占領了我們日本的對馬島和壹岐島,並於11月19日在位於古老的九州首府太宰府附近的博多港登陸。次日即發生了文永之戰,也就是“博多港之戰”。雖然元軍在武器和戰術上占優,但他們的人數遠遠少於準備了很久的我們日本武士,而且我們這些武士在得知對馬島和壹岐島失陷後得到了增援。在彼此相持了一整天之後,一場風暴在夜間刮起,元軍不得不撤兵,你們元朝就結束了這次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