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峰向中央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戰爭期間全球的糧食產量大約在15億噸左右,其中中國占據了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目前中國能夠用於出口的糧食的大約不到1000萬噸。也就是說,中國就是把全部出口的糧食調到非洲也滿足不了非洲一地,更不要說還有歐洲、大洋洲之地了。
最後林峰估計,中國至少還缺6000萬噸的糧食,才能保證各個占領區的基本需求。這麼龐大的糧食缺口,靠進口是解決不了的,因為另外一個出口糧食的大國——美國最近也消減了糧食的出口。
解決辦法不是沒有,隻是非常棘手,而且還與高科技有關。
按照林峰的建議,解決糧食問題必須三管齊下。一是對國內實施糧食管製,嚴格按照配給製分配糧食,以填飽肚皮為主要目的;如此一來,中國本土就會節省下大量糧食,可以支援其他地方大約2000萬噸糧食:二是動用共和國火星的戰略儲備糧,此地可以為中國提供大約7000萬噸糧食,但是這個需要時間來調運,隻要中國能夠撐過前期危機,等到火星地區的糧食運到之後,就完全可以擺脫戰後的糧食危機了;三是加大技術投入,在推廣高產轉基因農作物與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爭取使非洲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一個檔次,為來年的糧食增產打下基礎。
隻要隻要這三項工作做好,再等到明年的秋收之後中國的糧食產量將增加一倍以上,屆時中國所麵臨的糧食危機將徹底得到解決。
在林峰的報告中,他指出了戰後重建工作中除了糧食問題外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業問題。作為世界上勞動力最多的國家,隻有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使中國社會保持穩定。
說簡單點,十億人不可能坐吃山空,新加入中國的非洲人、歐洲人要想得到一個屬於他們的好生活,就得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未來。更重要的是,不可能讓這麼多勞動力無所事事。如果太多的人沒有事情可做,光是治安問題就能壓垮當地政府。
解決10億人的就業問題,比解決糧食問題還要困難。與糧食問題相比,就業不但是現實問題,還是長遠問題。相對而言,就業的長遠壓力肯定過了現實壓力。
戰爭結束後,非洲、歐洲、澳洲百廢待興,戰後重建工作需要大量勞動力。別的不說,光是恢複國家基礎設施,就能讓這些勞動力忙上好幾年,甚至十幾年了。
問題是,幾年、十幾年後,當這些勞動者變成了中國人後,他們幹什麼?
這就是目前中國政府必須考慮的問題,也就是中國在歐洲和非洲的產業結構問題。
毫無疑問,歐洲和非洲將繼續走科技發展的路線。因為中國就是以科技立國的,對於這條道路,中國是熟門熟路。再加上中國儲備的各種高科技,林峰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形成歐洲、非洲和亞洲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
而澳洲林峰則打算讓其走旅遊、娛樂的發展道路。將來隨著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逐漸恢複戰前水平,旅遊業一定會大大發展起來。除了這些,林峰還在報告中為中國本土淘汰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找到了新的家。
非洲能夠走的就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事實上,共和國已經淘汰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非洲大陸近十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需要太多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資源密集型產業。
在所謂的“資源”中,肯定包括能源。中國可以趁機在非洲進行推廣核聚變技術,也算是徹底掌握了非洲的能源。
林峰在非洲待了一段時間,向中央提出了這份涉及到方方麵麵的戰後重建報告,中央對此十分重視。
國務院已經決定向非洲、歐洲、澳洲三地提供一份高達1萬億華元的戰後經濟重建計劃。林峰相信,隻要中國順利完成此次重建工作,就一定可以在新征服的地區贏得民心。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擁有了民心,將會大大加快中國對非洲和歐洲的民族同化,也將為將來統一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