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是一個很少被別的民族同化的民族。
所謂民族同化是指一個民族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同化於另一個民族的現象。曆史上有兩種民族同化。一種是自然同化,指某一個民族在長時期中受到另一個民族的影響,逐漸消失了本民族的特性,同化於另一個民族。這是曆史民展中自然的進步的趨勢。
另一種是強製同化,是指反動統治者所衽的民族同化政策,如強製被壓迫民族接受統治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改變原有的民族特性。
像是印第安人、非洲土著及印度土著人都曾被歐洲人強製性地征服並同化。屬於第二種同化。但是漢族在蒙古族或滿族的統治下卻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性。反而是蒙古族和滿族被漢族同化!這就是第一種同化。
倒應了恩格斯的這句話“在長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侵略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後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他們為被征服者同化,采用被征服者的語言。”
從南北朝開始,南方的經濟實力就一直比北方強大,馬克思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各個方麵來說,蒙古族和滿族用純暴力來打開中原大門,而不是憑借其高的“上層建築”來進行的心理上的順從和服從,這種純暴力的征服,得到的結果卻是自己的民族特性喪失,自己的民族向被征服者的文化“屈服”!
蒙古族在建立元朝了以後,采取的一係列安撫民眾的措施,在法律上約束蒙古人順應漢族的的風俗習慣及文化特性。滿族雖然強製性的勒令漢人穿滿服、剃滿辮,但是他們的精神卻漸漸的漢化。
他們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點就是在建立王朝以後,都采用了科舉製度來選拔人才。而科舉考試選什麼呢?彎弓射大雕?會挽雕弓如滿月?親射虎?不!是《四書》!《五經》!漢族的儒家思想精華!在貴族的統治階層上已經從上到下、有力而外地逐漸被漢族同化!
而對於文字方麵來說,根據我們這麼多年受清劇和清代小說及清史專家的不遺餘力的熏陶我們知道:連清代皇帝的頭頂上麵都懸掛著一幅漢字:正大光明。
而清代統治者的傳位詔書要一式兩份,一份滿文、一份漢文來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麵。滿族的最高統治者用最明顯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漢化,不是民族融合而是民族同化!
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很精辟地用一句話來概括了中華民族:這是一個善於同化別的民族而不會被別的民族同化的民族.從曆史上看,漢族從古至今都是中國的第一大民族,現在更是達到了95%以上。而少數民族用暴力的手段征服漢族,在一定程度上懼怕“人多勢眾”的漢族推翻他的統治,自己要做的是化解他們的仇視感,就要營造一個與以前所相似的一個壓迫空間,讓漢人覺得不管皇帝是誰,能吃飽就行,這就行了。於是他們就掉進了自己辛辛苦苦設立的漢族的統治空間,自己被自己引著被漢族同化了。。
現在來說,在多元化的現在,本土文化遭到外來文化的強勢衝擊,中華民族的確喪失了不少民族特性,但是由於中國國力的強盛,使得中華民族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中華文化不僅包括了中原漢族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了邊疆各族的傳統文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漢族的傳統文化也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過程中吸收、融合了邊疆各族文化成分、相互交織而最終形成的,如南北朝、元朝和清朝時期邊疆族裔的文化就曾對中原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國各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們是在中國國土上發展起來的,即使是那些自境外流傳進來的宗教和文化,也已經在中國流傳多年,在各族民眾中具有深厚的影響。
譬如儒家學說中宣揚的忠孝仁義禮智信,藏傳佛教中講述的博愛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伊斯蘭教中強調做人清潔和追求真理,這些內容其實與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即建設一個沒有剝削與壓迫的社會並不衝突,而且有可能成為當前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文化元素。
但是現在,一向無往不利的中華民族竟然在歐洲遇到了強大敵手,西方文明不會容忍多樣性,他們提倡文明的單一化和同質化。.西方文明,也確實不咋樣。按照林峰的理解或者曆史的發展來看,西方文明一個標誌就是排他性;另外一個就是獨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