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戰爭之太空戰(1 / 2)

現代戰爭中戰場信息要素已經從以前的輔助因素,轉變成能直接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導因素。正如人們常說的,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成為部隊戰鬥力的核心要素,製信息權也繼而成為淩駕製空權、製海權、製陸權之上的戰場製高點。

信息化戰爭中,誰更加重視並取得信息優勢和製信息權,誰就可以最先看見“山的那一邊”,從而為作戰決策的準確性、火力打擊的有效性等提供可靠保證。

信息化戰場上,交戰一方即使取得了前期的戰場信息優勢和製信息權,能先敵看見“山的那一邊”,但這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取得戰爭的勝利。要準確地預測甚至力促“山那邊將要發生的事”,則須臾也離不開鬥智用謀。

信息的前提,衛星是不可缺少的作用,利用衛星掃描來判斷或組織戰爭的精確性可靠性和實效性,戰爭的最終根源就是破壞他們的軍事信息,使對方的軍事信息係統全部癱瘓從而就可以結束戰爭。

因此,中美之間的戰爭最重要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戰場並不是一開始的海空封鎖作戰,而是在外太空為爭奪信息權而展開的太空大戰。

浩瀚的太空戰場無邊無際,太空作戰力量在太空戰場中可不受領土、領海、領空的限製,也不受地形條件、氣象條件的製約,在軌道機動能力允許的範圍內,進行真正“全天候、全方位”的機動作戰。

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奪取了製太空權的基礎上。沒有製太空權,隻能“望天興歎”,難以充分發揮太空武器的威力。太空可作為連續通信、偵察、預警、導航、指揮與控製的基地,確保作戰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可以順利進行。

擁有了製太空權,有利於支援和保障“地”上的軍事行動。從近期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可見,無論是陸戰、海戰,還是空戰,都嚴重依賴天基係統在測地、氣象、預警、監視、跟蹤、定位、導航、打擊效果評估等方麵的支援與保障。

隨著陸、海、空、天、電磁五位一體戰場的形成,以及太空戰作戰樣式的出現,這種依賴程度隻會加深,絕不會減輕。隻有奪取並保有製太空權,才有可能充分發揮“地”上武裝力量的作用,達到理想的作戰效果。

中美戰爭一開始就進入了*了,中美兩國的天軍在外太空為爭奪太空權而展開激烈的交火。要知道中國天軍可是世界上最龐大的軍種,而美國人在戰後十年裏,在亞特蘭蒂斯人的幫助下,不斷的擴充其天軍規模。

最重要的是,在兩年前美國人第一架用於實戰的空天飛機開始服役,也就是在那時美國成為繼中國之後地球上第二個能夠獨立生產空天飛機的國家。美國天軍也成為了僅次於中國的打擊力量。

到2022年,美國天軍已經發展到10萬人的規模,成為全球第二大太空部隊。擁有覆蓋各種空域的、武器配置基本完善的低空、中控、洲際反導部隊5個正規旅和3個研究院,太空自衛和反擊部隊3個正規旅和5個研究院,激光作戰部隊2個正規旅和3個研究院,高能脈衝和電磁波作戰部隊一個正規旅和2個研究院,太空幹擾和反幹擾部隊一個正規旅和兩個研究院。

美國日常在太空運行的衛星超過600顆,其中軍事偵察衛星、軍事保障衛星、特種護衛和太空對抗衛星,合計保持在180顆左右。

在太空運行的美國空間站始終保持兩個:一個軍用,專門服務於美軍,軍事目的非常明確;一個民用,除了服務於本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以外,主要業務是為其盟友國家和友好國家提供服務,所以,這個空間站也叫國際空間站。

在戰爭剛一開始,中國軍方就派出太空第一艦隊對美國部署在太空的軍事衛星實施打擊,美國太空部隊雖然進行了抵抗,但技術上和經驗上的差距讓他們損失慘重。

9月10日16時30分。

中國總參指揮控製中心,所有作戰參謀處於極度的緊張狀態。

就在幾分鍾前,中國太空部隊開始對美國太空基地實施打擊,隨後有消息傳來美國人已經迅速增兵太空,很顯然對方不甘心被中國控製了太空。

地球近地軌道附近,當上千架空天飛機在幾十艘盤古級、女媧級宇宙戰艦的率領下,從月球基地趕到作戰區域時,美國人緊急支援的500架空天飛機也剛剛趕到現場。

美國人剛剛擺開陣勢就急衝衝的向著中國編隊衝來,中國士兵隻是很鎮定的在等待指揮官下達攻擊命令,眼看著對方快要進入了我軍的打擊範圍。太空戰艦上的主炮首先發威,上千門粒子炮、激光炮、核能主炮紛紛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