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是以聖人列貴賤,製爵位,立名號,以別君臣上下之義。地廣,民眾,萬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眾而奸邪生,故立法製、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義、五官之分、法製之禁,不可不慎也。
【譯釋】
古代還沒有君主和臣民、上級和下屬之間等級區分的時候,民眾混亂而沒有秩序。因此聖人分貴賤,製定爵位,確立名分稱號,用來區別君主和臣民、上級和下屬的等級關係。由於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各種事情繁雜,所以分設司徒、司馬、司空、司冠、司事五種官職來掌管它們。由於人多而雜而奸詐邪惡的事產生了,因此建立法製製度、製作尺度量來加以禁止。因此有了君臣之間道義的區別、五種官職的分工、法製製度的約束,這是不能不慎重對待的啊。
【悟語點撥】
事物都要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才不會顯得混亂。一個國家人口眾多,因此統治者就設立各種官爵來約束民眾。為了使這些倫理發揮作用,統治者又設立了各種製度來保證它們的施行。但是各種製度要定得合理,不合理也會帶來不良的結果。
緣法而治 按功而賞
【原文】
明王之治天下也,緣法而治,按功而賞。凡民之所疾戰不避死者,以求爵祿也。明君之治國也,士有斬首、輔虜之功,必其爵足榮也,祿足食也;農不離廛者,足以養二親,治軍事。故軍士死節,而農民不偷也。
【譯釋】
英明的帝王治理天下時,根據法度來處理政事,按照功勞來進行獎賞。民眾之所以積極作戰而不逃避死亡,是為了取得爵位俸祿。英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時,戰士有了砍得敵人首級、擒獲俘虜的功勞,那一定要使他們的爵位足夠榮耀,俸祿足夠食用;農民不離開鄉裏的,就使他們能夠贍養父母雙親,研習武事。所以軍隊的將士能為節操道義而死,而農民也不會偷懶。
【悟語點撥】
君主應該了解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願望,並根據他們的願望采取不同的對待方式。戰士拚死而戰無非是想得到爵祿以光宗耀祖,農民勤苦勞作無非是想豐衣足食以養家室。君主隻要給予有功之臣足夠的榮耀,讓農民擁有足以養家的糧食,天下就太平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