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守一者治 守十者亂(1 / 1)

【原文】

利出一孔,則國多物;出十孔,則國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亂。治則強,亂則強,亂則弱。強則物來,弱則物去。故國致物者強,去物者弱。

【譯釋】

爵祿的獎賞如果隻出自糧食這一個途徑,則國家的物資就多;如果出自很多途徑,則國家的物資就少。君主堅持專一地注意農業生產,國家就治理得好;君主用許多種治國思想去治理國家,國家必定混亂。國家治理得好就強大,國家混亂必然弱小。國家強大,那麼物資就會被收羅來;國家弱小,那麼物資就會被敵國奪去。這樣看來國家獲得物資的原因是由於強大,失去物資的原因是由於弱小。

【悟語點撥】

一個國家要想治理得好,必須有一種執行一貫的指導思想。假如指導思想經常變更,那麼臣民便無所適從,容易引起思想混亂,人民隻好抱著觀望的態度,上麵下達的政策也就難以貫徹執行。這樣,即使政策再好,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隻有治國的指導思想確定下來不隨便更改的時候,國家才能夠治理好。

貧則重賞 富則輕賞

【原文】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權怠而國弱。

【譯釋】

老百姓,處於屈辱地位就珍視爵位,懦弱守法就尊敬官吏,貧窮就看重獎賞。用刑罰來治理老百姓,老百姓就甘心讓君主役使;用獎賞來激勵民眾作戰,老百姓就不畏懼死亡。所以戰事有部署、士兵可利用,國家就強大。老百姓如果能依靠個人的德行取得榮譽,那就會輕視爵位、卑視官職;如果富裕了,那就不會看重獎賞。治理老百姓時用刑罰造成他們的恥辱感,那麼在打仗的時候他們就會勇敢作戰。老百姓都是怕死的,都是到了亂世之時不得已才去打仗。因此兵事和農事懈怠國家就變弱了。士兵、農民就會懈怠,而國家就會削弱。

【悟語點撥】

老百姓本來都是喜歡安居樂業、害怕死亡的,但是由於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官爵對他們來說是很遙遠的,唯一能使他們晉身官列的途徑除了讀書以外就是通過作戰,憑藉戰功而獲得官爵。有錢人是不看重獎賞的,但他們同樣看重爵位,因此打仗時隻要以爵位作為獎賞,那麼無論貧民還是富人都肯賣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