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9章 互相摸底(1 / 3)

第199章 互相摸底

漢華方麵的舉動立即引起世界上有關聯國家的高度重視,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動,想讓別人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美國方麵的緊張心理表現得尤為強烈。

很簡單,淩芸估計的沒錯,台灣問題確實是美國插手造成的,羅斯福不會放棄他的亞洲戰略,歐洲戰局已然出現定論,德國失敗隻是時間問題。盟軍方麵已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蘇聯也向柏林方向快速推進。

五角大樓提出可以出兵朝鮮,支持李承晚上台,名稱當然是支持朝鮮的民主運動。李承晚也打出推翻封建王朝的旗號,但在漢華幹涉下,韓國的君主立憲製要比漢華快,進入內閣和議會的各個政黨是不會接受李承晚這一套。李東寧和金九他們都不同意。

美國沒把握出兵幹預,因為漢華在韓國有駐軍,美國除非能一下消滅打敗漢華,否則他不會出兵的。李承晚不掌握軍隊,所以他沒有辦法。

羅斯福的戰略顧問團研究後得出結論,想遏製漢華就必須遏製中國,而牽製中國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能讓中國統一了。但蔣介石的軍隊實在是太弱,還沒有抗日的時候,麵對日本人的戰鬥力。麵對強大的解放軍,幾乎是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可言,蔣介石開始尋找退路。

他把眼睛盯上台灣島,可日本並沒有撤軍。很快美國駐日本大使就和日本達成協議,美國支援日本,保證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日美結成同盟關係。和中國的國民政府共同組成同盟,日本從台灣撤軍,把那裏讓給蔣介石。蔣介石同意美國在台灣保持海軍空軍基地。

日本也答應美國,在日本可以擁有軍事基地,用於保護日本的國土不受侵略。這樣,美國利用漢華對日本的封鎖,在日本經濟已然崩潰的時候,達到了他進入亞洲的戰略企圖。但這中間涉及到中國的利益,也關係到漢華,所以美國方麵一直很謹慎,對此進行了嚴密的封鎖,以致漢華情報處方麵無法知道這個秘密協定。

再一個原因,蘇聯對蒙古和唐努烏梁海地區的動作也牽製了情報處的注意力,讓這一行動得以實現。當漢華發現的時候,蔣介石的嫡係部隊第八軍和第六軍已登上台灣島,美國第7海軍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在菲律賓的第5艦隊進入海南島,掩護日本撤軍和護送蔣介石的部隊登上台灣。

這一切打亂了淩芸的計劃,所以袁桐才發那麼大的火。蔣介石占據台灣會牽製中國很大的精力,也成為美國製衡中國的一個棋子。日美同盟關係竟然提前出現。

後世的時候,日、美、韓、台、菲的聯合死死卡住中國,第一島鏈控製了中國進入太平洋的通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又控製了中國進入大西洋的通道。為此中國做了不懈的努力,但確沒有把握和美國開戰,不得不以韜光養晦的戰略發展經濟,想壓過美國的勢力,談何容易?

以淩芸和袁桐先知先覺的優勢,也不過控製了朝鮮半島,如果失去台灣,再失去控製日本的機會,對中國、漢華的包圍還是形成了,這也是淩芸不能容忍的。外蒙北部出現的情況,台灣出現的變化,迫使淩芸必須做出決定,解決這些問題。

牽一發而動全身,那就來個徹底解決。這一次漢華將不再隱藏實力,戰爭不能擴大,以免把二戰延續下去。從歐洲戰場轉移到亞洲,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結束,第三次就爆發。所以,這一次作戰是戰略性的,並非戰術性的,威懾作戰的意義,遠遠大於實際上取得的戰果。

根據來自日本方麵的情報,日本已經徹底殘廢,漢華對海上的封鎖,讓日本經濟崩潰,他們真的快陷入絕境。如果不是如此,日本內閣不會同意接受美國的條件。

東條英機終於下台,鈴木貫太郎出任日本首相,內閣成員也從軍方轉移出來,大部分是政治家擔任,開始日本的所謂和平進程。日美同盟簽訂,美國第17艦隊進入關島,有進入日本的可能。

漢華軍事會議最後確定,由關明遠指揮南部海上戰鬥,而南部海上戰鬥的目標就是琉球群島。淩芸不會讓衝繩島成為美國的空軍基地,也不會讓他成為日本的領土。所以這一次漢華海軍組成東海艦隊,在韓國南部集中兩個海軍陸戰師,共計一萬六千人,東海艦隊數量並不大,隻有五十艘大小戰艦,是漢華最先進的導彈艦隊。

由旗艦東風號重巡洋艦和各種導彈驅逐艦組成,最大的變化是有八艘直升機驅逐艦,艦隊司令是原第一艦隊參謀長郭雲,他終於當上艦隊司令,還是指揮這一場決定性海上戰鬥,心情當然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