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嚐試集》(1)(1 / 3)

舊詩藩籬後的第一曲新聲

作者:胡適

類別:詩集

入選理由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新詩集。

背景搜索

胡適(1891—1962年),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參加“庚款”留學考試時改名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曆史學、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五四”文學革命著聞於世。曆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

胡適5歲開蒙,在績溪老家私塾受過9年舊式教育,打下一定的舊學基礎。1904年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並開始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白話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學,先入康乃爾大學習農科,後轉入文科;1915年進哥倫比亞大學,追隨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學習哲學。1917年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古代中國邏輯方法之進化》。在此期間,胡適熱心探討文學改良方案,並試作白話詩。而與《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的通信,以及《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的發表,更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文學革命。同年胡適學成歸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至此一發而不可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五四時期,胡適連續撰寫《曆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文,提倡“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並相繼完成《國語文法概論》、《白話文學史》等著作,對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而成為現代中國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決定性作用。此乃他最大的名山事業。在理論倡導的同時,胡適還進行了一些文學創作的“嚐試”。其小說、劇本均未見成功,獨有出版於1902年的《嚐試集》,乃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新詩集,頗有開拓之功。文學創作非其所長,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另一主要貢獻是輸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義》、《貞操問題》,當年都是振聾發聵之作。而從問題與主義之爭,到《人權論集》,再到主辦《獨立評論》,胡適始終堅持獨立姿態和批判精神。抗戰軍興,胡適出任駐美大使;勝利後又先後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和中央研究院院長。但其始終保持書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義知識分子。胡適稱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中國的文藝複興”,並斷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謂整理國故,就是用科學方法對三千年來破碎的古學進行一番有係統的研究。故胡適治學特重方法,屢次撰文介紹清儒與西哲的“科學方法”,以至於再三聲稱他的學術研究都是為了證明並推廣其“科學方法”。胡適治學有兩個主要領域,一是中國哲學史,一是中國文學史。盡管《中國哲學史大綱》隻出版了上卷,《白話文學史》也沒有下編,可這兩部書都是建立規範並奠定學科基礎的經典性著作。後人可以讚賞,也可以批評,卻無法漠視其存在。前者的平視諸子以及曆史的眼光,後者的雙線文學觀念,都是對本世紀學術發展影響甚深的“大膽假設”。另外,他首創新紅學,重修禪宗史,以及用曆史演進法來研究中國章回小說,都是開一代新風,功不可沒。作品快讀《嚐試集》初版分為兩編:第一編收錄1916-1917年間撰寫的詩作;第二編收錄1918年以後公開發表的作品(中有部分詩作標明作於1917年)。在四版增訂版中,新加入第三編,均為五四運動以後詩作。《嚐試集》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

反對封建專製,歌頌民主自由《嚐試集》第一編寫作於十月革命前,主要表現了胡適反孔、反封建專製,歌頌資產階級革命的民主主義傾向。

早在1914年,胡適就鄙夷地斥責過袁世凱的《尊孔令》。後來,在《孔丘》一詩中,胡適先套用孔子的話,揶揄嘲笑了被曆代統治者尊為聖人的孔丘。接著又以“認得這個真孔丘,一部論語都可廢”一語,淡淡否定了二千年來被牽為儒家“聖經”的《論語》。這種對孔子不恭的態度和諷刺的詩作,預示了五四新文化、新文學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

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後,我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如李大釗、陳獨秀等都起而稱道,“祝其成功”。胡適也同樣是“讀而喜之”。他感於“愛自由,謀革命者”的犧牲奮鬥精神和“新俄之未來”“末可量”,作白話詞《沁園春》“以頌之”。對革命誌士的歌頌,對沙皇專製的憤恨,對資產階級革命的向往,躍然紙上。

《嚐試集》第二編寫於“五四”前後。除了對黑暗現實表示不滿之外,“五四”時期的反抗樂觀精神,新舊勢力的相互鬥爭,本編中也都有明顯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