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峰葛賦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峰四時景不同。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物豐、葛源,聞名遐邇。
古人愛葛,衣食無虞。吃葛愛葛,穿葛用葛,十分廣泛。葛絲成布,葛幃掛幔。葛屨為鞋,裘葛為裳。葛帔圍肩,葛巾纏頭。葛根生食,葛粉衝湯。根莖花葉,均可入藥,可以浣紗,匹配五穀,亦可釀酒。草本有情,裝點荒原,肥沃大地,澤被鄉民。是以葛天氏之時,葛為圖騰。葛姓建國,曆史悠長。
橫峰野葛,荒岡生長。藤莖纏繞,葉展如麻。與春同綠,共夏納涼。滿山遍穀,何其壯觀!
橫峰之葛,史有盛名。三國葛玄①,雲遊橫峰。觀百姓以此充饑,察鄉民以此治病,深入研究,解其功效。清熱降火,生津解酒。遂以姓名之葛,橫峰葛傳天下。宋為朝貢珍品,明清皇家喜愛。名鎮葛源,享葛之名。紅色聖地,以葛傳情。一杯葛茶,敬奉親友。贈以葛根,感佩誌敏。軍民一家,魚水深情。
今日橫峰,葛業壯大。成立協會,精心運作。新品研發,拓寬市場。葛露葛佬,百姓餐食;葛根葛粉,家家必備。“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申報成功;首家葛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國家認可。政府指導,企業主導,民眾參與。高產基地五萬畝,專業戶近千戶。“中國葛之鄉”,中華葛之源。科學發展,前途無量。
注釋
①葛玄(164—244年):三國吳人,葛洪從祖。字孝先。人稱太極葛仙翁。琅琊人,後遷丹陽句容。出身宦族名門。自幼好學,博覽五經,十五六歲名震江左。性喜老莊之說,不願仕進。後入天台赤城山修煉,後遨遊山川,周旋於括蒼、南嶽、羅浮諸山。後漢室傾覆,三國戰亂,於是刪集《靈寶經誥》,精心研誦“上清”、“靈寶”諸部真經;曾囑其弟子鄭思遠,在他死後將“上清”、“三洞”、“靈寶”中盟諸品經籙付閣皂宗壇及家門弟子,世世籙傳。據說,吳嘉禾二年(233年),葛玄徑往閣皂東峰建庵,築壇立爐,修煉九轉金丹。
鄱湖藜蒿賦
鄱湖之水,蒼茫無際;百萬草洲,浮泛綠光。野生藜蒿,鄱湖神草。“鄱陽湖的草,餐桌上的寶。”適逢盛世,身價陡漲。湖畔美食江南名吃。城市鄉村共品嚐,顯貴庶民同喜愛。
鄱湖藜蒿,何時播種?一月春雷,蠢蠢欲動。二月春風,破土而出。三月細雨,陰風而長。葉狹莖細,亭亭而立。秀色如玉,碧色如水。霞光在天,魚動在水。草洲一片,鬱鬱蔥蔥。異香入鼻,沁人肺腑。鄱湖之水,因之而亮。湖中野鴨,愛藜蒿之可愛,伏身草叢,輕展翅膀;岸邊牧童,喜藜蒿之可喜,鐮刀竹簍,采集回家。“翹翹錯薪,言刈其蔞。”①白瓷盤中,翠綠跑動。白瓷碗裏,清脆聲響。家家吃藜蒿,戶戶香味飄。藜蒿入口,令人心暢;家居美味,不離藜蒿。來一盤藜蒿臘肉,三月齒有餘香;上一碟青炒藜蒿,十年輕身目明。
鄱湖藜蒿,蘊涵文章。古人曰:“登盤香脆嫩,風味冠春蔬。”藜蒿風味,與眾不同。陸遊詩曰:“舊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蔞蒿又一家。”藜蒿品位,不同凡響。黃庭堅言:“蔞蒿芽甜草頭辣。”品一品藜蒿,滋味綿長。蘇軾雲:“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畫一畫藜蒿,春季好風情。江南三月,草長鶯飛,邀上好友二三,麵湖把酒臨風,藜蒿作箸醉酣,豈不快意人生!
鄱湖藜蒿,與菊同科。文人惜筆墨,偶爾有點綴。其清香,隨風潛入夜;其野趣,伴漁歌而生發。香花美草,瑰麗絢爛。藜蒿多情,裝點夢鄉。與艾同屬,可以入藥。味甘無毒,治五脹邪氣,醫風寒濕脾,補中益氣,長毛發,清熱、利濕、殺蟲。滋補身體,清心養神,益壽延年。藜蒿炒菜,清香爽口,噴香盈鼻,食欲倍增,細嚼慢咽,方解獨特風味。來到鄱湖,吃一份藜蒿炒臘肉,方不虛此行。
鄱湖藜蒿,是草也是花。花開一時,草爭一春。春風初動,香氣滿湖。況耐濕耐熱,四季可栽培,每月可收割。立誌宜人,紮根湖畔;天然水靈,貢獻清香;蓬蓬勃勃,生生不息。碧水灘塗,乃產業之根;科學技術,乃發展之本;湖水浩蕩,可造化萬千。藜蒿產業,有此根基,且適逢鄱湖生態經濟區獲國務院批準,豈不摘英誇異、暢銷於海內、名揚於寰宇乎?
鄱陽、餘幹幸矣!鄱湖藜蒿甚幸矣!
注釋
①摘自《詩經·周南·漢廣》。
鄱湖銀魚賦
鄱湖銀魚,美食也,綠色水產,俱臻名貴。
不知八百裏鄱湖,究竟有多少尾銀魚。不知多少萬年前,銀魚來鄱湖繁衍生息。更不知有多少眾生,臨鄱湖而羨銀魚。
神話故事傳久遠,隻羨鴛鴦不羨仙。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水晶宮龍王身邊一對童男童女,男曰銀果,女曰銀花,受龍王指派下凡來人間察看作物生長情況,一路上暗生情愫,終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相親相愛,再也不願返回水晶宮。龍王發怒,傳旨將銀果、銀花打出水晶宮,永生為全身透明之小魚。銀花在人間懷有身孕,肚子日大。龍王更怒,複又傳旨,不許出生。銀花心想:“既與銀果夫妻一場,豈能無子?”遂破腹產卵,卵出而身死。銀果一見銀花死去,安置好卵子,也殉情而死。銀花所產卵子,都是今日之銀魚。銀魚生命隻有一年,所以,漁民們捕獲的銀魚,不論大小,都是當年的魚。
鄱湖銀魚,珍貴稀少。自唐朝始,就為朝廷貢品。直到元末明初,隨產量增加,才逐漸見於市場。昔日皇家貢品,今為百姓餐珍。亙古鄱水,水麵遼闊,煙波浩渺,水草豐盈,餌料豐富,水性溫和。中華所產之銀魚,多為回遊型,獨有鄱湖銀魚為定居型。鄱湖銀魚,頭扁肥肚,體形狹長,形如玉簪,無鱗無刺,潔白透明,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金秋十月,漁民開懷,密網隨風揚帆跑網,鄱湖銀魚晶瑩剔透,魚蝦滿倉,漁歌唱晚。網得銀光閃爍之鮮銀魚,再曬製成淡魚幹,日曬白如雪,陰幹色淡黃。寶物銀魚,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富含蛋白質,飽含礦物質,還含鈣磷鐵,益脾潤肺,健胃補氣,譽為“水中人參”。佐以雞肉蛋等,或炒或燉,鮮香滑嫩,潔白如玉,濃香撲鼻,老少鹹宜之食物,饋贈親友之禮品,內銷大中國,外銷地球村。
善哉!鄱湖銀魚,惠農惠國,為餐桌增輝,為湖城增光!幸哉!鄱湖銀魚,適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獲國務院批準,天然、有機、綠色遂成優勢,循環、持續、保護無限生機!美哉!鄱湖銀魚,入中華菜係,成炎黃佳肴,小小銀魚,獨領鮮美一片天。
鄱湖水鄉,欣欣向榮;鄱湖水產,卓爾不群;鄱湖銀魚,品甲天下。中國湖城,前景更看好!
弋陽大米GFDA5賦
民以食為天,食以米為先,米以大禾穀為首選。大禾穀經“三蒸二百錘”,手工打製,是為大禾米粿。
夫大禾米粿者,又名弋陽年糕。“吃了年糕年年高”,寓意甚妙。弋陽年糕走俏,市場垂青,百姓喜愛。
弋陽大米粿,色澤如玉,柔韌爽滑,營養豐富,滋味綿長。製作始於唐代,其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清同治十年《弋陽縣誌》載:“大禾穀白而長大……大禾穀米白飯硬硬作多團,需三蒸二百舂,弋市米為之食水多,軟而適口,省恒稱弋陽團子,最馳名外縣。”大禾穀蒙深山冷泉滋潤,風味獨特;工藝經一千二百年傳承,錦上添花。1983年江西食品博覽會獲獎,2006年國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09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待選。弋陽大米粿,從來就是享譽四方,舊時是皇家貢品,現在為時尚禮品。老鄉不期而遇,因粿發鄉情;走親訪友,因粿情更濃;過大年,辦嫁娶,弋陽大米粿,自然體現濃情厚誼。
大禾穀擇地而生,大米粿因質而名。大禾穀唯弋陽所獨有,乃江西四大名米之一。好水土養育一方人,好水土產生奇跡。大禾穀鍾愛之水土,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富含有機質,密布灌木林。處處山壟處處草木青青,處處田溝常年溪水潺潺。三月播種,十月收割,吸四季甘露,得天地滋養。種植麵窄,產量低少,為稻中稀品。青蛙匍匐為其守護;蟲蛭嚶嚶伴其成長。農家歌笑,多少歡樂停在葉尖;農戶奔忙,幾多辛勞灑進田間。
稻香村裏慶豐年,爆竹聲中年糕香。弋陽年糕,傳承風俗與文化。那個鄉下,家家種大禾米;那個村裏,戶戶打大禾米粿。弋陽大米粿,製作不簡單,工藝極複雜。早上浸米,晚上上甑。婦女灶前灶後,加水添柴;兒童門內門外,興奮異常。屋頂上香煙氤氳,院子裏熱氣騰騰。石舂內有輕有重分寸把握;揉、搓、捶、拍、甩缺一不可,道道程序必須到位;案頭上有張有弛有條不紊。程序上繁複嚴謹,工藝上認真精細。打出年糕,“潔白如霜、透明如玉、口感爽滑、韌性可口、不黏不膩、久煮不糊”,常食可消脂去肥,長吃養生健體,故曆經千年之久遠,絕佳之處令人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