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索羅斯告訴你如何分析市場風險(3)(1 / 2)

股票可粗略分為信息業、服務業和製造業三大行業類別,具體又可細分為12小類。一般地,同一大類的股票在證券市場中具有相似的波動趨勢。如果你的基金其投資組合都集中在同一行業中,就有必要考慮將投資分散到專注於其他行業的基金。在核心組合之外,不妨買進一些行業基金、新興市場基金以及大量投資於某類股票或行業的基金,以實現投資多元化並增加整個基金組合的收益。小盤基金也適合進入非核心組合,因為其比大盤基金波動性大。例如核心組合是大盤基金,非核心搭配則是小盤基金或行業基金。但是這些非核心組合的基金也具有較高的風險,因此對其要小心限製,以免對整個基金組合造成太大影響。

3. 通過組合進行優勢互補

各種不同類型的基金所呈現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也各不相同。如何通過組合進行優勢互補是非常值得去探討的。例如設計一個簡單的保本組合,就可以讓我們看清組合的優勢所在。股票型基金在所有的基金品種中是風險最大,而收益也是最高的,而貨幣市場基金的優勢則主要體現在它的高安全性和高流動性,收益則是比較平穩的,與其他基金品種相比風險也是較低的。如果我們做一個簡單的配置,將10萬元的資金,80%配置於貨幣市場基金,20%配置於指數型基金。按目前貨幣市場基金年收益率3%左右來算,那8萬元一年的收益就在2400元左右,這樣配置在指數型基金中的2萬元即使下跌8%~12%,對於整個組合而言,依然可保本金不失。如果股市大盤在一年中上漲10%、20%,那整個組合的收益差不多就可以達到4%~7%,比原來全部投資貨幣市場基金增加不少。更為可貴的是,整個組合在兼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同時,資金也具有非常好的流動性。

4. 設計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

當然如果你將單純跟蹤指數的股票型基金替換成業績優良的主動型股票基金或是平衡型基金,可能收益更高,風險更小。如果同時能再加上一些波段操作,那可能會給整個組合帶來錦上添花的效果。

當然,上麵的組合隻是根據目前的市場收益情況舉的一個簡單的例子,組合有千萬種,要根據自己對於資金的不同需求和因人而異的風險收益偏好來配置資金,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應當有不同的資產組合。對於處於青年期(20~30歲)的投資人,有能力承擔較高投資風險,那麼在投資組合中可以配置較高比例的流動性好的風險類產品,較少配置債券產品;對於處於壯年期(30~50歲)的投資人,當期現金充足,但財務負擔也相應增加,因此可以考慮中長期(投資周期在3年以上)投資風險類產品,同時在債券類產品上保持較好的流動性;對於處於老年期(50歲以後)的投資人,控製風險成為首要考慮的目標,可以考慮較高比例配置債券類產品,較少配置投資周期在3年以上的風險類產品。在投資組合上還有一條非常簡單易行的“投資100法則”,即“投資組合中風險資產比例=100-年齡”,100減去您的年齡,就是您應該投資於股票等風險資產的比例。例如一個30歲的人,可以將70%的資產投資於股票上;到了60歲,股票比例就應當降到40%。

還有幾種資產配置方式。像三分之一法。即把三分之一的錢用來買房地產,三分之一的錢用來投資證券市場,三分之一的錢用作儲蓄或者買國債。這種配置方式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提出來了,西方有句格言:“每個人都該把自己手裏的錢分成三份,一份買地,一份做買賣,剩下的一份存起來”。再如掰指頭算法。這種算法就是估算你應該把多少資產用於投資,把多少用於保守的儲蓄。這個算法很簡單,被稱為“指頭算法”,就是說你掰掰指頭就能知道答案。這就是根據你的年齡。如果你30歲,你應該至少在儲蓄上投入30%的資產,而各種投資不超過70%;如果你40歲,那儲蓄40%,投資60%;如果60歲,儲蓄60%,投資40%。也就是說,年齡越大越應該保守,年紀越輕,越可以進取。年紀大了,禁不起折騰,這也很容易理解。按照這個原則,你會發現一個事實,投資的策略會隨著投資者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承受很大的風險,而當我們逐漸靠近退休年齡,或者靠近我們投資的目標時間,比如孩子讀大學,我們就得適時地將股票基金轉換成穩健的債券基金,這樣即便是我們要贖回時碰到的是一個熊市,一個非常不景氣的市場,我們依然能保住我們的投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