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索羅斯教你如何適時獲利(3)(1 / 3)

2004年到2005年大多數基金的淨值都在1.2元以下,長期的熊市使投資者認為1.2元已經是遙不可及的上限。但是2006年年初,1.2元被輕易擊破,部分優秀基金的淨值一直漲到接近2元才回調。2元又成為許多投資者心目中的淨值上限,基金淨值接近或者突破2元時遭到大量贖回。但是,截至2007年1月22日,已經出現了淨值達到3.087元、累計淨值達到3.4169元的基金。

事實證明,基金並不存在什麼上限,高淨值基金也不存在上漲空間有限的問題。

4. 買新不買舊

有一些國內投資者喜歡購買新發的基金,新發基金在認購期的宣傳力度很大,容易給投資者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衝擊。其實新基金是很難判斷其優劣的,盲目“追新”不可取。由於新基金沒有曆史數據,無法判斷其運作能為,哪怕是某支基金的複製品。

中國有句俗話叫“三歲看老”,要“看老”,也得等到孩子長到三歲吧,沒有人一出生就能夠“看老”的。選擇基金也一樣,一個沒有曆史的新基金是很難作出評判的。和國內基金持有人相反,美國基金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明顯“喜舊厭新”。

5. 傾囊而出甚至貸款投資於基金

有一些基金投資者受基金火爆和賺錢效應的影響,頭腦一熱,想出貸款買基金的招來。據銀行工作人員介紹,2007年,有不少客戶來辦理房產抵押貸款,而他們辦理房產抵押貸款的主要用途竟然是購買基金。然而值得提醒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買基金,成本無形增加。按照目前的利率來算,成本約在8%左右,就是說,還沒有投資之前,你已經背負了8%的投資成本。何況,2007年股票市場行情不定,完全樂觀很有可能招致損失,大家應該慎重選擇。

有一些投資者不考慮自己未來的可能性支出,在基金火爆的感召下,頃囊而出買基金。這不僅影響了自己正常的家庭支出,也不好應對不時之需,若是遇到市場下跌,投資者的心態會受到嚴重影響。事實就是這樣,穩賺不賠隻是神話。不要因為一時的利益衝動,斷了自己的後路,不要總相信自己就是那個永遠的幸運兒。

6. 波段操作,頻繁買賣

有一些基金投資者就喜歡波段操作,見錢為安。其實基金投資不適合波段操作。首先,投資者很難預測階段性高點和低點,不可能提前進行操作,一旦看到市場下跌再贖回,很可能賣到低位上,近期不少基金投資者都有這樣的經曆;其次,基金申購贖回費用相對較高,將抬高成本,不利於短線操作;最後,再次買入時機難以有效把握,很可能低賣高買。

2005年底趙先生原本被深套的基金淨值開始逐步回歸,他感覺資本市場似乎正在湧動著一股向上的力量,於是大膽在2006年三四月份以後把自己能夠調動的家庭積蓄分期分批地投入了新基金認購與申購。如南方避險、南方高增、交銀精選、交銀穩健、大成三百、華夏中小板等。在六七月之前,股市單邊上漲,趙先生所買的基金淨值不斷增長。六七月,股市在經曆了一番大幅上漲之後,出現了調整,基金淨值也隨之縮水。在調整開始後的第三天,李先生害怕再次被套牢,終於忍受不了淨值縮水的折磨,贖回了此前上漲勢頭正猛的廣發聚富、景順內需、嘉實增長和長信銀利、博時主題等一批不錯的基金。沒想到,股市在經曆了短暫的調整之後,很快就重拾升勢,幾天之後,基金的淨值很快又創了新高。趙先生後悔不迭,認識到贖回操作是極其失敗的,試圖通過贖回來保持自己投資收益不減或力圖通過波段操作來跑贏基金經理的行為都是不明智的。懊悔之下,他又重新申購了廣發聚富、廣發聚豐、工銀價值、大成精選、銀華優質、景順新興等一批心儀已久的基金。

經過幾次失敗的操作,趙先生逐漸明白了,基金是一種適合長期持有的理財工具,既然將資金委托給了自己精選的基金投資團隊,既然相信國家經濟正處於一個上升的過程中,就要心平氣和地麵對股市裏的漲漲跌跌,總想用波段操作的方式獲取高額收益的做法往往事與願違。

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趙先生的心態平和了許多。一改以往每天記錄基金淨值漲跌的習慣做法,而是隔一段時間關注、瀏覽一下淨值變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於基金公司本身以及它們發布的投資策略和行業分析的研究上,不再認購新發基金,對於那些有著長期良好曆史業績的優質基金采取了定期定投的做法,在自己選準的基金上麵不斷地投入,同時輔以逢大跌就加倉的操作策略,這樣,他的基金收益呈現出了一個良好的上升態勢。

7. 高拋低吸

有一些投資者在實際操作中,贖回基金並非是處於調整投資的考慮,也不是不看好原有的基金。恰恰相反,他們有時是因為持有的基金表現太過突出才考慮“逢高了結”的,並且希望當該基金淨值下降時再申購,以實現高拋低吸的操作。然而,盡管並不能完全排除這類操作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從理論上講,這種操作並不可取,而且如果考慮到贖回和申購的費用,其獲利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基金淨值雖然與股市密切相關,但股市“投機”的理念卻不適合開放式基金。股票更像是商品,其價格受市場供求的影響而波動;而基金則是貨幣,其價格由其價值決定,與市場供求沒有關係,也就是說開放式基金不具備投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