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收編(1 / 3)

天色大亮,旭日東升。

武寧縣城的城牆上,飄揚著紅色的軍旗。彰顯出,此城已經被收複!

與此同時,趙博洋那邊也迎來了凱旋。

一師再次勝利完成任務。

根據上級指示,三旅駐守武寧縣城。

距武寧縣城九十多公裏外的就是瑞昌縣,此時瑞昌縣還在鬼子的手裏。

日軍占領瑞昌縣城後,隨即向武漢方向繼續發起進攻。攻至南山一帶,遭遇抗日精銳湯恩伯集團軍的頑強抵抗,經過七天七夜慘烈的戰鬥,重創日軍。打得驕橫的日軍垂頭喪氣,一度喪失了進攻能力。

大戰過後,滿山滿嶺都是骸骨。日軍焚屍處軍衣上的銅扣子要用穀籮裝,由此可見日軍傷亡之重。

日軍占領瑞昌後,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到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發泄出極端的瘋狂性和野蠻性,給瑞昌人民帶來空前的浩劫。被日軍殺害的無辜百姓,被日軍侮辱的婦女,被日軍搶劫的財產都是無法計算的,日軍在瑞昌的暴行罄竹難書。

狂轟濫炸,燒殺搶掠,是日軍暴行的典型表現。但是,侵略者無惡不作,瑞昌人民遭受的痛苦遠遠不止這些。

日軍侵占瑞昌後,魔爪在全縣境內到處伸張。設據點,修碉堡,強拆民房,強征“苦力”,征糧派款,大肆進行經濟掠奪和奴化教育。並搜羅本縣民族敗類陳鐵珊、張仿良、餘傳忠等漢奸,建立日偽政權,充當日軍傀儡和走狗,魚肉百姓,為虎作倀,使瑞昌人民蒙受了深重災難。

據曆史資料統計,抗日戰爭期間,瑞昌全縣被日偽軍殺害的人群就達18660餘人,房屋被毀11101棟,其中農民房屋被毀5211棟,造成財產總損失272億元,這還是以以民國34年9月的物價為基準核算的。

日軍的暴行點燃了瑞昌人民的滿腔怒火,他們不畏強暴,紛紛起來反抗,隨時打擊日本侵略者。

在抗擊日軍的日日夜夜,瑞昌人民萬眾一心踴躍支援前線,許多農民群眾參加挖戰壕、抬擔架、運軍糧、送彈藥;各界人士籌辦豬肉、糖果、糕點,慰勞抗日將士;各地人民主動“堅壁清野”,將糧食、牲畜、衣物隱蔽起來。這些行動,表現了瑞昌人民堅定的抗戰決心和頑強的鬥爭精神。

李正的武工隊接到命令,進入瑞昌,聯合當地有抗日熱情的人民城裏農民抗日便衣隊,重點破壞鬼子的後方基地的軍事建設,擾亂鬼子的挺進計劃!所謂的軍事建設,包含甚多,機場、鐵路、碉堡、據點,等等等等,隻要是能為鬼子停供戰力的設備設施都算是軍事建設。

李正奉命,帶著武工隊潛入了瑞昌。

李正來到瑞昌,眼前看到的是一片戰後的慘景,處處廢墟,處處殘亙斷壁,處處血跡,處處戰火的燒痕。

戰爭初期,縣城裏的百姓逃的逃,藏的藏。戰後,在鬼子三光政策下,沒逃出縣城的百姓死的死,亡的亡。

而此時,縣城裏聚集著無數的百姓。這些都是鬼子從周邊鄉鎮村屯抓來的壯丁,有的表現好的壯丁被招進偽軍部隊,表現不好的全部充當苦力。

第一個工作對象就是原瑞昌泮池小學青年教師,進步知識分子吳建功。

吳建功在抗戰初期,就動員本校20名師生組織抗日救亡宣傳隊,深入縣城、碼頭、南陽、瓜山等地,利用小型報告會,演唱活報劇,書寫標語,散發傳單等多種形式,向廣大群眾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暴行,激發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仇恨。不少愛國青年和學校師生以筆杆作刀槍,創作大量詩歌、快極、漫畫,編寫牆報、畫報,擴大抗日宣傳聲勢。從而掀起了瑞昌人民同仇敵愾,堅決抗戰的熱潮。

茫茫人海,上哪去找吳建功?武工隊混成普通百姓,穿梭於苦力之中,可是一連三天一無所獲。

尋找仍然在繼續,而此時,李正已經身在九江的黑崎大佐的指揮部裏了。

李正的目的隻有一個,萬一在瑞昌有個為難招災的,黑崎就是他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