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各取所需(1 / 3)

在這一點上,中蘇雙方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的。

然而,如何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實現這一願望,中蘇之間卻有不同的設想。

斯大林希望與中原新政府結盟的方式和表現形式不致破壞”雅爾塔體係“及損害蘇聯在中原東北的既得利益。

而中原新政府考慮的則是如何樹立新政府獨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如何以中蘇新型關係的表現形式為榜樣,廢除舊中原政府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中原新政府成立以後,解決中蘇之間的同盟條約問題,已經成為新政府領導人開展外交活動和形成外交決策的當務之急。因此,新政府與斯大林蘇聯進行談判。

在談判過程中,新政府格外注意中蘇條約和協定中所表現的中方主權和平等權利問題。隻是,關注是一回事,實際又是一回事。因為中蘇兩國強弱太過懸殊,當時中原又處於戰後”受援國“的地位,新政府不可能爭取到真正的平等。

蘇聯同意向中原提供三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但卻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即從1950年到1963年的14年裏,中原必須把它所有過剩的工業原料統統賣給蘇聯,而不得賣給第三國。這顯然是一種極不平等的商業壟斷行為。

蘇聯堅持在幫助中原建立航空、造船、石油、有色金屬等工業方麵要實行合營。中方迫於壓力與蘇方商定了成立合營公司的協議。這種合作方式事實上是損害了中原的主權。

蘇聯堅持中原的東北和新疆不得有第三國勢力的存在,不允許第三國資本和人員以任何方式參預東北和新疆的任何機構以及經營性活動。用最高首長後來的話來說,斯大林實際上是在中原樹立了兩個勢力範圍。

蘇聯政府對中原新政府的某些方針政策持懷疑態度。

蘇聯當時執行的是親英美的路線,避免戰爭。而中原的政策偏謹慎,多以自力更生為主導。中原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缺的隻是技術。

因此,蘇聯對新政府的態度是冷漠的。由於蘇聯在政治上對中原持懷疑態度,所以,經濟上和技術上對中原的援助也十分有限。

針對蘇聯的疑慮,為了爭取蘇聯的支持,擺脫帝國主義的孤立和封鎖,新政府在建國前夕就明確提出了向蘇聯暫時“一邊倒”的方針。因為,無論從社會經濟製度、思想意識形態或曆史背景來看,中美兩國當時都不可避免地處在對立狀態。從這一角度看,是美國逼著中原向蘇聯“一邊倒”的。

為此,中蘇之間還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了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麵合作,確立了中蘇之間的同盟關係。

條約的核心內容是,締約國雙方均不參加反對對方的任何同盟、集團、行動和措施,締約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國的侵略,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

條約有效期為30年。

還有就是簽署了《關於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協議規定,不遲於1952年末,蘇聯政府將共同管理中原長春鐵路的一切權利,以及屬於該路的全部財產無償地移交中原新政府。在同一期限內,蘇軍從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基地撤退,並將該地區的設備移交中原新政府,由新政府償付蘇聯自1945年起對上述設備的恢複與建設的費用;蘇軍撤退前的時期,該地區的民事行政,應由新政府管轄。大連的行政,也完全由新政府管轄。

後來,考慮到朝鮮戰爭等新情況,1952年9月,雙方又協商延長了共同使用旅順口海軍基地的期限。1955年5月,駐旅順口蘇軍全部撤出。

關於貸款的協定內容大致是,蘇聯從1950年至1954年五年內,貸款給中原3億美元,年利為1%;這筆貸款作為中原償付蘇聯賣給中原的機器設備與器材之用;中原在1963年底以前,可以用原料、茶葉、美元等分期還清這筆貸款及利息。

在上述條約和協定簽訂的同時,中蘇外長還以互換照會的形式聲明,1945年8月14日蘇聯與國民政府締結的各項條約及協定均失去其效力;同時宣布,蘇聯將其在東北自日本手中所獲得的財產,及過去在北京兵營的全部房產,無償移交中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