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原子彈(3 / 3)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著名的核動力公式,為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當時的情況下,原子彈發生核裂變產生巨大的能量來用作武器,僅僅是從理論上提出來了。

原子彈爆炸的原理解決了,但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驗證,很多人還不太了解這種毀滅性的武器的殺傷作用。

1932年,著名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因納粹迫害,被迫離開德國到美國定居,很多在歐洲工作的猶太裔科學家也陸續逃往美國,老美才知道,德國正在製造原子彈!

老美嚇壞了!

德國進行原子彈研製計劃,使反法西斯國家的許多科學家都寢食難安。他們知道,如果納粹德國搶先製造出原子彈,以希特勒暴虐的性格,人類將麵臨史無前例的核災難,人類的明天將不堪設想!

科學家們意識到,遏製像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狂人的唯一辦法,就是搶在德國之前製造出原子彈。如此,才可以破事迫使希特勒放棄使用原子彈參與戰爭的計劃。

意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吉拉德等科學家擔心德國法西斯可能首先研製成功原子彈,出於熱愛世界和平、維護正義的一種曆史責任感,在美國到處奔走,呼籲美國抓緊研製原子彈的工作,當時軍界的一些領導人對這個新生事物不太理解,把他看作怪人。

科學家們心急如焚,他們認為隻有直接將建議交給羅斯福,才有可能盡快開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以抑製希特勒的瘋狂計劃。

為了增加說服力,他們一致決定推舉愛因斯坦作為代表。

愛因斯坦馬上在科學家們的建議報告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但這份報告並未引起羅斯福的重視。

負責轉交信件的科學顧問薩克斯為了說服羅斯福,向羅斯福講述了拿破侖因為沒有采納新發明的蒸汽船,沒能建立起先進的海軍艦隊,最終為英國打敗的曆史。

羅斯福沉默很長一段時間後,才下令進行原子彈研究。

不過,羅斯福對於原子彈不看好,一直是半信半疑狀態,所以過會對此項研究的撥款不多,導致研究進展緩慢。

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感到麵臨的威脅,美國的原子彈研製計劃正式開始,由於研製計劃的總部開始設在紐約市曼哈頓區,因此原子彈研製計劃也叫做“曼哈頓計劃”。

為提高效率,美國決定將所有分散在軍隊、大學和各實驗室研製原子彈的單位聯合起來,這種體製被稱為“三位一體”製,陸軍格羅夫斯少將被任命為工程總負責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有“原子彈之父”之稱的奧本海默為技術總顧問,羅斯福還賦予該工程有“高於一切的特別優先權”。

“曼哈頓計劃”的保密措施也是空前的,這裏所有的郵件都要經過檢查,所有電話都受到監聽,全美國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知道整個工程情況。因為分工不同,很多參與的人員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正在從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

即便是高層領導,也隻有羅斯福總統和陸軍部長史汀生知道內情。當時的副總統杜魯門都不知道美國還有原子彈的研製計劃,保密措施相當到位。

1945年初春,歐盟軍在硫磺島和琉球群島登陸以後,撲向衝繩島。

衝繩島是位於日本本土與台灣島之間的一個島嶼,應該說是日本的南大門,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因此,日本準備集中海、空主力,把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主力殲滅在衝繩島附近。

1945年3月下旬,衝繩之戰打響,這次登陸,歐盟軍共投入艦船一千多艘,航空母艦三十多艘。為減少傷亡,歐盟軍出動近兩千架飛機,輪番對衝繩島進行地毯式轟炸。連續轟炸了7天後,盟軍開始登陸挺進。

但歐盟軍登陸時,卻遇到了從沒遇到過的情況,不僅沒有遭到日軍的任何抵抗,上島後也找不到日軍的蹤影,而在以往的島嶼爭奪戰中,日軍總是與登陸的歐盟軍拚死血戰。